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空心化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由工业化迈向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由地理、土地、人口、社会环境等组成的农村空心化。农村空心化大大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使得农村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在四川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阻力。文章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省农村空心化进行了探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以期为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空心化;四川省;治理方案
一、引言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人口、土地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造成农村空心化。农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为主,农村各项事业出现整体萎缩的情况。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深居内陆,农村空心化现象更为突出。根据统计年鉴,2010年四川省农村年末常住居民数为6037万人,城镇常住居民数为2198万人。2016年农村常住人口缩减为419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至4066万人。可见16年来,四川省农村人口大量外迁,城镇居民数倍上涨,农村空心化问题越发突出。这一问题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关注,党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在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四川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6年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将会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镇品质等。因此研究四川省农村空心化的原因及表征,对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表征
农村空心化并非只是通常理解的一元人口空心化,而是人口、土地、地理、服务、文化等多元复合的空心化。
(一)土地空心化:一定规模土地荒芜,土地有效利用率低2018年6月13日四川国土资源厅正式的《2017四川省国土资源公报》中显示,四川省土地总面积4861.16万公顷,其中耕地占673.07万公顷。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等因素,四川省部分地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以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为例,据调查显示,2015年西充县跳蹬河村土地撂荒面积为5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一半,到了春耕时节无人播种,粮食收成甚少。如今虽有所好转,但撂荒情况仍然存在。2016年四川第一产业就业虽占比37.6%,但生产总值却只占到12%,可见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同时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累计进口9553万吨,稻米累计进口403万吨,小麦累计进口442万吨,玉米累计进口283万吨。如果土地撂荒现象持续,利用率上涨乏力,而粮食缺口逐年增加的话,则对四川乃至全国将会形成不利情形。
(二)人口空心化:农业发展人才流失,留守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幼年化农村产业发展人才流失导致人口空心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导致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四川省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显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7.51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1253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增加79万人,增长6.73%。全省户籍人口中,流出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028万人。据调查表明,2017年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口为68万,其中在外务工人员20万,以50岁以下人群为主。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留守人口趋近于幼龄化、女性化和老龄化,耕种能力有限且受教育程度有限,制约农村的发展。
(三)地理空心化:村庄布局混乱,形成“外扩内空”格局虽然四川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正在减少,但农村住宅区的面积并没有相应减少。各种政策之下,农民在大城市落户困难,就业也存在一定周期性与地域性。中小城镇不仅缺乏就业机会,而且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太完善,这对农民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导致农民更倾向于在本村不拆旧房建新房,造成一户多宅的情形。且新宅大多并非是拆旧建新,而是在原房周围或者舍弃耕地建造新宅,村庄面积不断扩大,且大多靠近道路两旁建造,村庄内部住宅之间却相隔甚远,村内部形成大量空闲宅基地和废旧住宅,形成“外扩内空”格局。
(四)社会环境空心化:精神文化衰弱,文化传承遇难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如今农村环境与以往相比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与城镇相比,在娱乐与精神文化方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主要劳动力外出,在接受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后,甚少有人愿意传承原有的农村文化,许多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且农村传统技艺多为手工技术,在工业化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被许多年轻人所忽略。因为主要劳动力外出,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精力参与农村的组织活动,因此村里的各项活动例如村委会选举的开展困难重重,组织者甚至拿着票箱挨家挨户投票。同时参与村委会选举者学历普遍偏低。据2017年数据显示,四川省5.28个村党组织换届中,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下学历占比70.6%。
三、农村空心化原因
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附属物,它并非我国独有,而是大多数国家同时面临的问题。而造成农村空心化的原因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而是由农村人口非农化就业、农村缺乏规划无序扩展、农村整体规划及管理滞后等方面组成的。
(一)农村人口非农化就业大量农村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使得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逐渐由农业化就业转变为了非农化就业。机械化农业设备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农村人口面临着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了必然结果。因此不同区域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6年四川省非农就业率达62.4%,相比于2010年非农化就业的56.3%,在短短的6年内便提高了6个百分点。按此速度发展下去,农村剩余可转移劳动力将会在近几年逐渐减少。而对于一些靠近城市的农村来说,人口的迁移通常出现“候鸟式”特征,即农忙时回到农村耕种,农闲时节则去城市工作,则是意义上的“假空心化”。而一些较偏远的农村,经济发展普遍滞后,对于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来说,农村的各方面吸引力远不及城镇,再加上土地的升值空间十分有限,劳动力一旦外出便很难再回去。这便是真正的“农村空心化”。而根据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的叙述,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高达300个。
(二)农村缺乏规划无序扩展根据2017年四川省出台的宅基地政策,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的面积标准为:河谷地带每人30~40平方米、半高山以上每人40~50平方米。四人以下户按四人计算,五人户按五人计算,六人以上户按6人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宅基地的使用却并未按标准行事。一户多宅,面积超标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超出面积、不按规定建房会有相应罚款等措施,但由于相应的规定和政策很难落地实施,且政府只批新房,不收旧房造成了村民建新房不拆旧房,形成“外扩内空”的格局。这样无序扩展的最后,则变成了原来的老房周围并无人烟,而靠近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不少房屋,空心化现象进一步加重。
(三)户籍制度的限制由于中等及以上城市必须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并合理确定其定居条件,因此移民工人定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户籍制度也限制了他们真正的融入城镇。再加上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偏向于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且工资平均收入偏低,这使他们在劳动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土地呈现不断升值的状态,使得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因此把进城务工所得用于修建新房,作为自己的保障,而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
四、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首要是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其愿意留在农村,活在农村,改造农村。这需要政府从观念上改变他们现有的认知,为其提供一定福利。针对四地区空心化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非农化就业,大部分是因为农村发展缺乏吸引力,农村的各种配套措施不及城镇。并且对于部分农民来说,其并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因此出现了“候鸟式”状态。针对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调整其产业结构。近郊的农村则可以发展休闲式旅游,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休憩的后花园。也可以打造特色小镇,根据特有的发展背景或者农村特点,建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村庄或网红品牌,完善配套措施,使农民也可实现当地就业,建设更富饶的绿水青山。而针对较偏远的乡村,可以将其发展为新型农业用地。统一规划,打造农业基地,比如鲜花基地或蔬果基地,实现当地创收。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因此在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中,如果按照农业+的思维,将其与销售、加工、服务等串联在一起的话,其收益也会相当可观。
(二)培养新型农民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有力途径。四川农村劳动力现状表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为中学以下,因此培养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则迫在眉睫。首先,加大农村地区对于高中教育的投入,且积极鼓励农村居民接受高等教育。这需要各级做好思想上的引领,地方政府可不定期进行教育宣传,施行鼓励性政策。其次,加强农村的人才引进计划,在土地、房屋、养老等政策上适度倾斜,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愿意留在农村,为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最后,可以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按照当地的发展要求传授其相应的技能。使其集创业水平、管理水平、技能水平为一身,更好的为家乡发展出力。
(三)合理规划和布局“内空外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这一空间形态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农村交通、水电、土地的规划起到了一定的阻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在于解决旧住宅的产权问题和新住宅规划无序之间的矛盾。大部分农民都不愿意放弃老宅的产权,也不愿意拆掉新修的住宅,在老宅基础之上重修修建,而政府同时也不会拿出大量的资金去补偿。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则变得困难起来。因此这需要对农村进行基于现状的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及自然资源,对其进行一个精准的规划,并且严格执行。每个区的功能划定,则住宅必须修建在住宅区,休闲设施修建在休闲区,不能超出范围或区位混乱。当新住房在规划区内形成了一定规模且村里享受到了良好的福利待遇使,便会吸引更多人前来居住或生活,当这时再来解决旧宅的产权问题,就会容易不少。
参考文献:
[1]戴攸峥,易文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
[2]孙国军.空心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
[3]王晖.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5).
作者:何佳芮 钟卉紫 康晓莹 单位:四川师范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