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常态下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过大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本文利用2000—2016年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对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影响最大的是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金融规模和政府作用都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开放度不利于民族八省区的城镇化。因此,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重视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加大对民族八省区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净出口和投资两大经济增长马车驱动效果减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源环境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扩大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引擎,对推动区域和城乡差距缩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自然地貌多种多样,区域和城乡发展水平差异性十分明显,加之,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差异,导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势头和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不利于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从2014年国家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在新政策影响下,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已经产生了一定改变。因此,研究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文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为因变量,将政府作用、金融规模、经济开放度、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六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取对数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和去除异方差性避免出现伪回归情况,计量回归模型:Lnurjt=β0+β1lnGOVjt+β2lnLIRjt+β3lnFDIit+β4lnVEjt+β5lnISjt+β6lnGDPjt+εjt式中j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UR代表城镇化率。运用民族八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政府作用(GOV)用各省公共财政支出总额除以各省总人口数来衡量;金融规模(LIR)用金融机构固定资产投入衡量;经济开放度(FDI)用总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职业教育水平(VE)用当年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加毕业生人数除以总人数衡量;产业发展水平(IS)用各省区二、三产业产值除以总产值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到了民族八省区和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值。2000—2016年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基本都高于八省区北方和八省区南方。八省区北方城镇化水平高于八省区南方城镇化水平。总体而言,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八省区南方城镇化水平、八省区北方城镇化水平都逐年递增,全国平均水平和八省区北方逐年递增速度快于南方的城镇化水平,甚至在2008年到2014年图像呈凹字状,可能是南方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八省区南方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和北方差距呈缩小的趋势。其间,全国平均水平和八省区北方的最低水平相等并且都在约0.36的水平上,最高水平分别约为0.57和0.55。八省区南方的最小值约为0.24,最高水平约为0.42。从而可以看出,民族八省区的城市化水平整体比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拉低了全国平均水平(图1)。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及协整检验采用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因为面板数据的非平稳性而造成伪回归问题。ADF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可是各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显示平稳,所以为一阶单整I(1)。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选取了Kao检验法和Pedroni检验法。Kao检验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Pedroni检验显示,除了GroupADF-Statistic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余六个检验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各变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不会出现伪回归情况。
(二)民族八省区回归结果分析运用Eviews软件对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做了回归,通过Hausman检验可知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政府作用、金融规模、经济开放度、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六个变量对各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1.经济发展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民族八省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土地的城镇化和人口的城镇化。经济增长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建设。
2.产业发展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推动了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由于第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和工业用地,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土地的城镇化。
3.职业教育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利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进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农村人口更加容易进入城镇并定居城镇;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价值观念,促进其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4.经济开放度不利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民族八省区一般都是处于落后的西部地区,如果对外联系频繁和经济开放度变高,会促进当地人民思想观念的开放;就会有更多的人想去发展更好的地区工作、生活等。因此,经济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是不利于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的。
5.金融规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民族八省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是由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决定的,对城镇化发展也有重要影响。197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公民对资源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有限的财力又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需要一定的外部金融支持。
6.政府作用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利于民族八省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教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会发展,政府在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国防建设等方面会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政府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以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本地工作和居住。
三、对策建议
1.强化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是八省区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土地的城镇化,还需要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相配套,政府很难满足这种需求。所以,要想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和人口的城镇化,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消费需求和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
2.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效地改变了移入城镇后居民的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在中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选择就近就业。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八省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加大对民族八省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金融规模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金融支撑。加快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提高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服务水平;其次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门槛,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湘辉,徐璋勇.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6):73-89.
[2]王婧,李裕瑞.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J].地理学报,2016(4):621-636.
[3]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4]周靖祥.中国区域城镇化差异及成因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6):56-72.
[5]王建康,谷国锋,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地理科学,2016(1):63-71.
作者:黄波宏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