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镇化发展现状范文

城镇化发展现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镇化发展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发展现状

[摘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进程,是我国扶贫脱贫的重点地区。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虽然具备丰富资源,但由于区位不利、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等原因,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城镇规模小,其城镇化推进十分缓慢。未来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本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对策研究

城镇化是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的综合(孙文久,2006)。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以及民生等发展问题,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省市,其分别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此外,四川省、重庆市也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可见,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熔岩较多的西南山区以及沙漠干旱地区。

1我国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1.1民族地区资源丰富

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且全国80%以上的淡水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我国不仅有55个少数民族,在语言方面除了汉语外还有53种民族语言,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1.2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差距明显

从总体来看,2014年末八大少数民族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70773.77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16%。从民族地区各省份比较来看,200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人均GDP为6488.70元,而贵州省人均GDP为2742.07元,两省相差2倍多;2005年末,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四省(区)各自人均GDP均超过10000元,而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地人均GDP仍只有5000~9000元不等的水平,尤其是贵州省,只达到5376.46元的人均GDP水平;2010年末,内蒙古人均GDP已达47216.83元,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末,各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内蒙古地区人均GDP已达70938.88元,而少数民族地区里水平最低的贵州省仅有27184.11元/人,两省差距已由2000年的3746.63元/人上升到43754.77元/人,其他地区的差距也较大。就以上数据显示可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整体经济水平较低,而且各少数民族省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1.3民族地区自身条件较差

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高原、盆地、沙漠和山地为主,地理条件差,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另一方面,我国民族地区人们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末,全国共有2529所普通高等学校,而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仅拥有188所普通高校,只占全国高校的7.43%,西南地区少数聚居的省市其普通高校也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13.7%。

2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镇化率来看,我国八大民族省区平均城镇化率由2005年末的35.32%(全国平均水平44.34%)到2014年末的45.31%(全国平均水平54.77%),各省区城镇化增速明显,近十年来各省区城镇化率平均上升了10%左右,但仍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其中,内蒙古自2001年以来,建设了以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为中心的东、中、西部城镇群,并对101个旗县区的中心城镇也加强了市政设施建设和城镇公共服务建设,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其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虽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其他非民族地区而言,其城镇化建设仍比较落后。

2.2三大产业不断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协调

从产业结构来看,从1995~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从19.66%到9.17%,第二产业比重从46.68%到42.72%,第三产业比重从33.66%到48.11%,平均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减,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且第三产业比重于2014年末已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民族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变化情况虽与全国趋势大体一致,但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全国水平偏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除西藏、贵州、云南较高外,其他地区比重偏低,广西、新疆、青海等地呈现波动变化,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协调。

2.3城镇规模小,结构体系不合理

我国民族地区所占面积为全国国土面积的1/3,但其城镇规模却非常小。从全部地级及以上城镇个数来看,八大民族地区2014年末的城镇个数为49个,而全国地级及以上城镇个数为292个,民族地区仅占16.78%;从城镇建设用地来看,2014年末,我国八省区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比重约为0.088%,内蒙古、西藏仅为0.01%,而新疆、青海还不足0.01%。民族地区城镇结构体系也不合理。2014年末,我国市辖区人口达100万及以上的城市有143个,50~100万的城镇有98个,50万以下的城镇有51个;而民族地区市辖区人口达100万及以上的城市仅有16个,50~100万的城镇有12个,50万以下的城镇有21个。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地区大、中、小城镇比例不协调,小城镇居多,缺乏辐射和聚集能力强的大城市带动地区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属于地域广阔,但总体城镇建设缓慢,城镇相对密度偏低,城镇规模较小,且城镇化相对滞后。

2.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止2014年末,全国道路长度为35.2万km,八大民族地区道路长度总和为3.72万km,占全国的10.57%。其中,西藏道路长度为0.06万km,青海道路长度为0.09万km,均不足0.1万km,且其余六省市也都在1万km以下,道路建设比重较小。此外,2014年末,全国公共交通运营车辆已达476255辆,但八大民族省区公共交通运营车辆总数才达45040辆,仅占全国的9.46%。可见,八大民族省区在道路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比重都还有待提高。

2.5政策优势明显,但地区配套支撑不足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等,都是国家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人才上等多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增加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外部资源的机会,大力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条件限制,如资金、设施、人力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其发展仍十分缓慢。

3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族地区可依托自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引进先进技术,引入投资企业,开发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产品,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产业,如地区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产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

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首先要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时,一方面各地区要解决好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推动相互间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区也要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加强对学校、医院、卫生站、图书馆等教育、医疗和商业设施的建设。在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才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也才能持续、健康、有效的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第四,认真落实政府政策,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民族差异、经济差异等各种差异性的存在,各地政府更有义务在发展的进程中做好城镇发展规划管理、投资融资政策、社保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当地的发展减少阻碍和压力,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杜永红,宋建新.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5(01):22-23.

[3]倪鹏飞.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2014(09):11-13.

[4]邵大伟,吴殿鸣.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3(09):51-57.

[5]肖应明.时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6):38-43.

[6]斯丽娟.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06-111.

[7]冯雪红,王玉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现状与走向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134-139.

[8]吴开松,张雄.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6):148-154.

作者:李星林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