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米盐贸易与城镇化发展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赣南粤北米盐贸易状况
据旧史考察,潮盐销售的运输路线主要是以下三条:其一为南雄靠肩挑过大庾岭下赣州;其二为由南雄与江西信丰交界的乌迳新田村溯东江东运;其三为由粤东潮桥运销赣东南和闽西这三条商道。盐运工人依据这三条商道,将潮盐运往三边地区,进行互市交易。《宁都直隶州志》中提到,宁都的盐运,是由潮州的盐运支配的。人们在进行盐交易时,通过桥下客船互换盐钱,之后装载在各大货船上,运到三河坝进行盐质量的检验,检验通过就可以分装成小包运装上岸进行交易了。陆运到福建一带,依然是通过水上运输到上杭,之后检验过的盐才能分装运到别处,进行交易。由此可见,盐运交易在当时受到极大重视,各个关卡都有检验盐质量之人,确保盐运事业通畅。不过也可以看出,盐主要是通过水路进行运输,水路行程较慢,《宁都直隶州志》中也有提到“水运至州城,抵埠程限四十三日”,可见运输时期较长,当时运输条件不利。盐运路径分明,而赣南人民又经此道进行米粮运输,将米粮运往粤地,进行互市交易。米盐贸易的利润惊人,赣南粤北地区的人民大多依此为生,由此两地皆不再为米盐问题而困扰不已,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市场井然有序,繁荣昌盛。清代中后期,每年米盐交易总数巨大,不少于十数万石,解决了无数府县的生活问题,也奠定了赣南粤北米盐交易的基本格局。
1.盐运枢纽———三河坝。三河坝作为盐运枢纽,地处繁茂的广东三河镇,汇聚了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河镇地理位置优越,上接赣南闽西,下通潮州各府,水运陆运交通便捷,因此成为了赣南粤北的盐运枢纽,众多盐运商贩聚集的大本营。早在宋中期,三河坝就已经建立了盐务,为检验盐运的关务,之后又设三河站作为盐运转运之所,更设三河巡检司,作为巡视盐运的关卡。后因三河坝日渐繁荣,人员往来众多,遂建城称之为三河镇城。据旧史记载,潮盐销路沿“潮—汀—赣”商路,从潮州运盐到三河坝,经三河坝转运至汀江,越过众多府县之后到达目的地,可见当时的三河坝在盐运路线上的重要性。据潮州盐法志记载当时三河坝的盐运状况,称从潮州运盐,每次用趸船二只,在广济桥下进行交换盐钱,之后经检验后装入大船中,转运到三河坝查验盐,之后在此处将盐分装成一小娄一小娄,再运至别处贩卖。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三河坝作为盐运枢纽,起着盐运关卡的作用。这一点在清朝的其他文献中也可以得知,如《鹾政备览》中讲道:“自经三河坝缉私关排验照,盘查之后,均于该处卸载过驳,凡属嘉应各埠引盐,即分运赴埠销售。”可见当时的三河坝地处盐运重要路段,连接着各条盐运路线,必须通过三河坝转运才能进行正常的互市交易。作为重要的盐运枢纽,三河镇当时的互市交易状况必定繁荣。据《清一统志》的史料记载,当时的三河镇贸易者众多,处处皆是进行盐钱贸易的商铺小贩“,舟楫辐辏,贸易者为浮店。星布洲许,凡鱼盐、布帛、菽粟、器用百货悉备”,可见盛况。三河镇地处要塞,交通便利,往来人员众多,据记载往来的船只每日皆不停歇,大大小小船只六十余艘,又因交易者众多,很多船家都停泊此处,打尖住店,好不热闹。作为盐运之用的船只,称之为兜篷船,有两兜篷和三兜篷之分。而这些兜篷船往来,有的是载米,有的载石,但最为多的,则是运载盐进行交易。还有一种船称为“哨马船”,船体甚大,船头高跷,能够运载盐数众多,是大商铺大商人才会用的船只。“丰市妇女挑盐肩木,往来如织。雇夫过山,辄以女应”。许多的妇人也进行盐的挑运工作,可见三河坝盐运昌盛的景象。三河坝盐运的昌盛,也带来了三河坝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2.盐运重镇———兴宁。广济桥在当时被作为广东一带盐运的集散地,从广济桥出发的盐被销往赣南粤北众多府县。当时的盐运商,都将盐聚集到广济桥,由代表政府的盐商进行分销,检验盐质量,上缴盐运税务,之后就可以运往各地,进行盐的销售了。明代时,赣南人民所食之盐都是淮盐,而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淮盐无法像明初时依例发往赣南一带,无法继续供应当地居民需求。而此时潮盐通过水运到达了赣南,而且由于潮盐运输环境较好,不似淮盐运输道路艰涩,屡屡受阻,所以潮盐价格低廉,许多民众蜂拥前来抢购潮盐。潮盐受到赣南人民的喜欢,年销售量大增,往来者络绎不绝,于是兴宁因此成为了一个盐运重镇。沿河盐仓众多,每年上缴的盐税就能达到3万余两,每日前来的盐贩数不胜数,盐工日挑上百斤盐,江西盐工最多。络绎不绝往来的人员,也帮助兴宁其他行业的发展。盐贩在此处贩卖交易,居住于此处,吃喝在此处,因此兴宁的客栈、饭馆、杂货店等生意红火,正是托了盐运的福。市场也因为盐运而更加繁荣,兴宁成为一个大的贸易市场。康熙年间,为了便于米盐互市交易,开设了盐院。盐院实为整顿盐政,整顿地方私盐贩卖现象。朝廷派专门司盐的人员前往各个盐运省份进行督察,以肃清盐运不正风气。盐院的开设,使得广济桥兴宁这一盐运路线受阻,不再被使用,兴宁也因此消沉。直至雍正时期,兴宁盐埠因朝廷下达了重开埠口的命令才得以开放,继续从前的繁荣之象。兴宁盐运事业的继续,促进了赣南粤北地区米盐贸易的兴旺发达,也使得赣粤一带商人看到了新的商机。
兴宁在清中期兴盛的手工业,制造出的产品如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或是草席、麻布等日用产品,都能够通过盐运的路线销往赣南。等到了道光年间,海运大开更是方便了商人,以兴宁为转运点,将洋货销往全国各地。兴宁也因此再次昌盛起来,街道两边的商铺星罗棋布,与日俱增,人员往来更甚从前,兴宁也不断向大城市的规模发展。兴宁原是盐运集散之地,后又借盐运昌盛之势不断吸引大量人员往来,商铺建立。清中后期,兴宁的商业发展更加迅速,不仅是盐商驻扎此地,还有许多的外来商人也以此作为运输的枢纽。盐商、米商都来此处建造盐馆、米馆,作储盐之用,兴宁成为名副其实的“盐仓”,形成了“盐上米下”的繁盛局面。据记载,连山县荒郊之地,货物奇缺,只有在赶集之日,才会有人上街购买货物,所购买的东西也都是米盐之类,其他都不再购买也无处购买。龙川县的县民都食潮盐,即使有家中贫困者也会负债买盐。还有许多其他的城镇也都是如此,可见当时的米盐交易相当繁荣。
作者:杨国华单位:南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