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社区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新型社区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型社区城镇化发展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型社区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南昌市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据统计,2013年南昌市城镇化率达到69.83%,较2012年增长了1.05个百分点,在省内排位第一。虽然南昌市城镇化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放眼全国省会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推出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中,2012年南昌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排名位于第127名。从这里不难看出,与全国发达地区甚至中部其他兄弟省会城市相比,南昌的城镇化水平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依然处于加速追赶阶段。通过认真调研,在我市城镇化过程中,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模较小,布局较为落后。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南昌市面积最小(武汉市面积8467.11平方公里,长沙市面积11815.96平方公里,合肥市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郑州市面积7446.2平方公里,南昌市7402.36平方公里),而且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经济规模,南昌与武汉、长沙、郑州都差得很远。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南昌的城镇发育程度较低,集聚程度较弱,成为城市群建设的最大制约。[2]南昌市城镇化布局较乱。由于历史原因,南昌市在整体行政区划上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如南昌市周边的新建县、南昌县,这两个县与南昌市仅一步之遥,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区域规划,这对南昌市整体发展新型城镇化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南昌市老城区整体布局较为混乱,生产与生活区、道路与商贸区混杂,街道狭窄,断头路多。这些历史形成的布局,一时难以改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产业支撑能力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不仅发挥不了城镇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当前南昌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产业和企业较少,缺乏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大的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产业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三大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周边省会城市对我省一些设区市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大于南昌,形成了部分设区市对南昌的向心力较弱的局面,如上饶“掉头向东”,接受浙江的辐射;萍乡西向发展,与长珠潭联系紧密;赣州转向南下,与广东紧密配套。南昌经济规模偏小,发展相对落后的格局,不仅难以承担辐射周边设区市的重任,也难以吸附本市的小城镇,降低了城镇化质量,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南昌市级财政资金不足,更多的财政资金需要投入到民生项目中,可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就更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历年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导致城市综合承载力越来越大,城市承载功能逼近超负荷运转。近几年,我市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建设了一批以前想建而无法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南昌市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承载功能要求。绝大多数县域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县域的城镇基础设施是通过土地出让换取资金进行建设。在目前不少示范镇建设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县区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地方特色不足。我市的县、镇综合实力不够强,跻身中国百强县只有1个(2013年全国百强县排名,我市仅有南昌县位列67名)、中国综合实力500强乡镇只有2个,并且排名靠后,提升县域经济水平、打牢城镇化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3]除此之外,我市的城镇地方特色不强,很多城镇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建筑风格模仿,缺乏各自特色,造成盲目攀比、建设无序和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地理位置等有机结合。

(五)资源制约。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影响当前我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各类资源日益稀缺,成为影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在很多地方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类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使用不当或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随意浪费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六)环境制约。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大都建立在工业快速发展基础上。由于工业污染和乘用车大量增加带来的生活污染加重,加之治理污染投资相对不足、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了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现代工业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不断加剧;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减少,城市“温室效应”时有发生。生态环境未能受到有效保护,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下降,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

二、南昌市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析

通过分析我市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及不利因素,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市应紧紧围绕“打造核心增长极”主题,坚持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三个并重”,做到主城区发展与组团开发、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中心城市繁荣与中小城镇发展“三个并举”,激发银行融资、招商引资、政府及全社会投资“三个并行”,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基础战略,朝着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目标,按照“做优规划、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细管理、做美环境”的城市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注重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南昌作为省会城市,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核心城市,总体定位是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4]我市应紧紧围绕“双核三圈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聚焦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建设,形成发展极核;依托八一广场和洪城大市场,打造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广域商业中心。重点推进城东、城南、蛟桥、瑶湖、红角洲、朝阳6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同时,围绕轨道站点区域、南昌市国际体育中心区域、江西省奥林匹克中心区域、凤凰洲地区、朝阳新城、艾溪湖东岸等地区不同的发展导向和功能要求,发展配套酒店、商场、商务办公等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区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根据规划范围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超前思维,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城市特色的发展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持久动力。

(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城镇化不只是建镇造城,更重要的在于和产业的培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产城一体化”是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5]南昌作为内陆城市,面对产业转移机遇将掀起一轮以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城市建设热潮。各县城和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基本单位,更要紧跟形势,早日实现城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把城镇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资源型产品产业的深度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进一步增强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提高整个工业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非农化转移问题。推进工业化,必须实行城市工业布局的再构造。城镇化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布局合理展开、产业集聚的过程。继续抓好园区建设,通过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升级,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产业集聚,以航空高科技和生物工程制药业为依托,推进乐化组团产业发展;以大飞机、LED项目、光伏项目为依托,推进瑶湖组团产业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项目为依托,推进莲塘组团产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推进九龙湖组团产业发展;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依托,推进湾里组团产业发展。使各组团成为南昌都市圈极具功能特色的重要节点,初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同时,注重县级工业园区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如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精密机械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经开区初步形成了以家电、汽车、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及生物医药化工为龙头的五大支柱产业,小蓝开发区则形成了以汽车、食品和家用电器等为龙头的支柱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政府规划,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对城镇建设基础性投资的潜在投资收益研究不足,不能有效吸引非政府资金的投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致城镇化建设筹资困难,无法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要牵头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用“市场”之手建设城镇。把经营意识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结合实际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包装、拍卖、经营和盘活城市资源。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难的一系列问题。

(四)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经济,着力建设重点特色小城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村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能够有效吸纳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或第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工业园区转移,大大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为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6]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利用好各地发展优势、以资源为依托,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城镇定位,展现特色风貌。避免城镇化趋同划一,努力形成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进一步挖掘小城镇发展潜力,集中打造一批文化、休闲、观光、旅游特色小镇。依托南昌县幽兰镇佛教旅游,新建县西山镇道教及庙会、大塘坪乡府第文化,进贤县文港镇华夏笔都工贸、李渡镇古酒窖址,安义县石鼻镇古民居建筑文化等历史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历史文化品牌,打造成为传承南昌历史文脉、体现南昌风土人情的历史文化名镇。依托新建县溪霞镇生态休闲农业、南矶乡鄱湖湿地候鸟观光,进贤县三里乡(军山湖)品蟹休闲,安义县长埠镇休闲度假,湾里区梅岭镇休闲旅游、太平镇旅游商贸街,高新区麻丘镇滨湖欧式风情等独特的“资源、环境、地域”优势,突出体现原始森林、都市风情、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珍稀野生动物和优质水产品等特点,打造成为南昌市民和游客生态旅游、避暑休闲、候鸟观光、品蟹美食、度假养生的旅游休闲名镇。充分利用南昌县蒋巷镇都市现代生态农业、黄马乡花卉观光与蚕茶文化,安义县黄洲镇精品果蔬,湾里区罗亭镇花卉苗木等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特色,发挥农业产业化、有机绿色农业等优势,着力打造成为代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鲜明辐射带动作用的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名镇,通过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小镇打造,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五)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一种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捷径。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在全省镇村联动建设发展现场推进会指出:镇村联动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进一步提升南昌新农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将围绕六个中心环节和“十化”目标的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加快实施镇村联动建设,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为我市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八通八有二集中”标准(通自来水、公路、电、有线电视、宽带、邮政、有条件的争取通天然气、通水系,有标志性门楼、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商业服务场所、文化科技活动中心、生态休闲广场〈停车场〉、体育健身场所,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全市主要通道沿线“五化”综合整治行动、“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一县双十”创建、农村清洁工程等工作,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逐步推行环卫保洁、绿化养护、道路维护市场化运作,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镇容村貌整洁优美。深入实施《南昌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四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低碳示范城市。继续巩固“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成果,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严守环保底线,开展“一江两河八湖”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进一步打响“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品牌,让南昌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

作者:彭庆王登志徐强单位:中共新建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