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休闲农业与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休闲农业与城镇化发展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休闲农业与城镇化发展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与城镇化发展论文

1海南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2009年12月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确定海南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建成中国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基地,这是根据海南区位与资源禀赋条件作出的科学决策。全球地处热带的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8%,但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国土省区,面积占国土面积仅0.42%,恰恰是中国最为稀缺的国土资源。海南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低于全国平均的0.08公顷,更显弥足珍贵。热带国土积温高,光照长,雨水充沛,气候温润,作物四季生长,植物生物量大。依托热带国土的热带农业,包括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花卉、热带水产、热带林业以及冬季瓜菜、南繁育种等种植业,都是中国市场紧俏产品。海南已成为中国冬季大菜园与大果园,每年输往内地冬季瓜菜500多万吨,热带水果200多万吨,热带水产100多万吨(含出口)以及相当数量生猪、鸡禽等。海南还是中国天然橡胶、椰子、胡椒、槟榔最大产地,咖啡、糖蔗、红茶、剑麻、腰果等重要产地,这些都是市场紧俏无公害产品,为海南农民创造了巨大经济收益,吸收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对海南省GDP作出重要贡献。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比较优势,还表现在商品率高、专业程度强方面。据2011年统计资料,海南农村家庭人均出售农产品数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蔬菜高出全国平均135.3公斤,在全国名列第三;水果高出全国平均56.51公斤,也排名第三;水产品(海淡水产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6公斤,在全国名列第一。海南第三产业比较优势体现在海南作为中国热带海岛省区,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旅游资源,为开发热带滨海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条件,建设成为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2011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旅客3061.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6.04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的28.37%,占全省GDP的12.92%,突显海南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现代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优势,成为建设国际旅游岛依据。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依托自身区位与资源条件,选择比较优势产业,扬长避短,参与全国市场竞争与分工合作。在大力推进海南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放弃海南热带农业比较优势,片面追求加快城镇化进度,人为制造农民“被进城”假象。也不能为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而放弃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兼顾城镇化发展与发挥热带农业比较优势相协调,稳妥安排,有序推进。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劳动力现场操持。在农业生产诸多环节,如垦植播种、中耕除草、剪枝套袋、打药除草、田间采摘,灌水施肥、胶林开割以及投喂饲料等方面,都必须大批劳动力。因山地或丘陵作业条件制约,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

即使今后海南城镇化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海南热带农业仍然是重要产业和基础产业,规模不会因此而缩小,只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升级转型,从业人员相对减少一些。海南产业结构态势表明,海南仍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三次产业中农业从业人口292.14万人,占从业人口总数459.22万人的63.62%,是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口最多产业,折射出海南作为农业大省严峻现实。海南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协调,预示着海南实现城镇化要经历较长时段,不能照搬内地。海南生态环境优势主要在广大农村与山区,热带森林是海南最大碳汇载体,热带农业的经济林和各种农业植被也是贮碳吸收器和缓冲器,是海南实施绿色崛起所依托的生态资源,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依托海南热带农业与热带林业资源的休闲农业的持续经营,直接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海南第一产业优势与其劳动力结构相适应,需要保持相应劳动力在现场劳作。城镇化建设与产业结构态势相协调推进,需要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村建设,避免农村衰落,产业空心化。因此不应把城镇化率当作评判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唯一标尺,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工程。提升城镇化率不能大干快上,也不能搞一窝而上,运动式推进。必须统筹进行土地流转、城镇户籍、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配套改革。既要有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又要开辟市场融资渠道。推进城镇化面临复杂问题,因此贵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不强求统一模式,也不宜追求单纯进度,审慎推进,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2海南城镇化及其休闲农业为主产业支撑建议

城镇化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要与就业统筹考量,要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海南要走非制造业为主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贯彻利用生态优势,不污染环境,产业构建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思路。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流入城镇居住,农民变居民身份。首先要转移人口在镇区有工干,住得下来,有经济收入并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留在农村人口,重组优化生产要素,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有农家乐休闲农业单位150万家,农业休闲园区1.8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次约4亿人次。海南休闲农业发展也方兴未艾,成立了“海南休闲发展局”,统一管理休闲农业发展事宜。截止2011年10月,颁布的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单位共33家,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经农业部审定,海南有5家休闲农业单位入选5星级。海南休闲农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类型日趋丰富,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产业效应初步显现。根据海南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全省总体上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考虑。做大做强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重点城市建设,强化各个县城幅射作用;加快风情小镇建设步伐,打造重点特色村庄。

目标是2020年全省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100个风情村,10个旅游名镇,20个旅游名村。全省以省会及县城为中心,以风情小镇、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为基础,打造海南新型城乡一体化格局。城镇化推进要以人为本,建成海南人民幸福家园,全国人民旅游度假胜地。城镇化必须与农产品加工业紧密结合,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构筑为海南旅游业配套服务的新型城镇体系。热带农业与旅游业是海南比较优势产业,两强整合,联动发展,派生出休闲农业旅游新业态。旅游业是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事半功倍作用。实际上开发滨海观光度假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购物旅游有就地出口(销售)风景、就地出口(销售)商品、就地出口(销售)文化功能。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达成农民由农产品生产者向旅游商品供应者、旅游产品服务者转变。传统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粗浅副产品就地形成旅游商品。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培育农村市场经济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升级,促成农民持续增收。乡下人进城观光,城里人下乡休闲,城乡互为产品、互为市场,带动城乡之间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合理流动。因此在推动海南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紧密围绕休闲农业配套服务,构筑产业发展框架。实施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传统种养业,在城镇区内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形成种养业、加工业、运输销售业三次产业联动推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休闲农业增添新活力。海南热带农业不同于内地温带农业,其地域性特色鲜明,产品丰富。构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体系,在广大农村开发包括:天然林林业、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土特产品、特种动物养殖、水产养殖在内的特色种养业。依托上述农村种养业产品,在城镇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种加工厂,不但为城乡市场提供消费品,而且也为旅游业提供各种旅游商品。

各个乡镇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选择各自加工业切入,形成一镇一品,错位发展。充分利用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成果,大力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走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路径。海南农业(乡村)旅游根据各个乡镇自然及人文资源不同,可以开发果园观光采摘型、田园风光欣赏型,农业劳作体验型、农家乐休闲型、垂钓休闲型、民俗风情型、农业高科技型、渔村休闲型、森林休闲型、温泉疗养型等等。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将与滨海度假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一起构建成海南三大旅游产品体系。在规划的风情小镇推出反映当地特色的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侨乡文化、渔村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项目。并通过乡村绿道的连接,将各个乡镇串联成自行车或徒步休闲旅游路线,让游客既能观赏美丽田野风光,又能领略特色小镇风貌。通过“政府+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农户+农户”多种模式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实体,正在一些风情小镇出现。它有利于调动农村及城镇社区群众参与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积极性,供应餐饮食品原料、地方土特产品、热带珍稀水果、旅游休闲食品、旅游工艺品。开设餐饮饭店、家庭度假旅店、工艺品店、咖啡店、水果店、土特产品店等,提供旅游服务,创造就业岗位,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使休闲农业旅游业获得当地居民支持,自觉维护该地旅游形象,积极投入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以往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大公司大项目进入,这是必须的,但也应重视一些中小投资项目。上述农产品加工产业大多是惠及民生,推进城镇化构建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支撑的中小项目。在编制城镇化总体规划同时,也要谋划城镇产业布局规划,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海南农产品加工业是一块短板,菜贱伤农、果贱伤农时有发生,极大打击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避风险,提高附加值,提供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市场大有裨益。

作者:林鸿民单位: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