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市环境经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对城市硬环境经营的思考
城市硬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旅游设施等。过去由于只强调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使得这些设施别说是扩大再生产,就连维修也难以维持下去。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地、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可以通过城市经营挖掘其潜力,以其经营收益支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普遍认为,在城市的硬环境经营中,有以下三点较为重要:
一是努力经营好城市的土地资源。经营好城市硬环境的重点和关键是经营好城市的国有土地。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最大,最具活力,最有增值潜力的资产。随着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城市国有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城市政府最大的财源,也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经营的重要内容。
1、经营好城市存量土地。当前,许多城市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机建制,一些老企业关停并转,土地资产成为其最大财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企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国有企业土地功能调整势在必行。因此,必须经营好城市国有土地,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大力盘活闲置土地,为旧城改造和企业改革注入活力。
2、政府必须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土地的重要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政府对城市所有的建设用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储备,统一供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有计划地把土地投放市场,保证政府收益。有计划地进行土地开发,对有升值潜力的地块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要节约土地资源,在保证规范供应土地的条件下使土地始终处于非饱和状态,实现土地价值增值,提高土地利用率。
3、通过营造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土地附加值。一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与土地收益呈正相关。坚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营造城市特色,树立城市形象,形成城市品牌,使城市土地资产不断增值。着力打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府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以此造商机、造人气,带动城市土地增值。
二是大力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都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城市中的许多经营性和半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可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营运。如果将它们推向市场或通过市场优化组合,就会转化为异常活跃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政府要分类指导,从三个层次上建立竞争机制:一是充分竞争。对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的、可以自由竞争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推向市场,向社会开放。如出租汽车行业、瓶装液化气分销;二是有限竞争。对那些现阶段实行市场化有一定困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实行政府管制下的有限竞争,政府为保护事实上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进行法律、行政和经济上的规范。如供水、集中供热、公共交通企业等;三是适度竞争。对一些承担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无法市场化的,政府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组织者和经济负担者的责任,但是必须实行市场化商业操作,如公共绿地休想场所,风景园林的资源保护,未能建立收费制度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趋利避害、开发和保护并举,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要充分开发利用、同时又要严格保护好城市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植树造林力度,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
二、对城市软环境经营的思考
经营城市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城市软环境的经营,包括人才、政策机制、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经营等。城市品牌的建设也十分有助于城市的自我推销和魅力的提升,这些都需要城市政府树立经营的理念,从宏观上对城市的软环境进行经营。
(一)城市文化环境的经营。城市越有文化历史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城市文化的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城市经营,要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重视城市文化的建设,努力创造一个能使经济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有序、群众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文化氛围。在加强现代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城市文化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使其更能体现时代精神。要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出发,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层次市民要求,逐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对文化艺术团体进行扶持,鼓励他们为繁荣城市文化做贡献。要着力培养自己的艺术家队伍,鼓励其创作更多、更好的反映社会变革、讴歌时代精神的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二)科技与人才环境的营造。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要把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以及加快科技创造和技术进步放在经营城市的优先地位。要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各种层次的教育活动、各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城市居民文化和科技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和吸引各类人才到城市内创业发展,积极建立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人才机制,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对高级人才特别是紧缺的人才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办理落户手续。要加强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资助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改革地方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培育技术市场等措施,建立起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运行机制,使城市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活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政府的职能转变。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高度集权,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人称“万能政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必须随之转变。城市政府首先要在观念上,彻底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经营,把城市经营意识贯穿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其次在职能上,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职能是政府从市场和企业能够经营的领域逐步退出,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给企业松绑,企业可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自由发挥,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与市场接轨。建立服务型政府,改变过的什么都管、面面俱到的办事模式,同时简化政府机构,简化行政和审批手续。再次是在政策体制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制定宽松的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放手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做大做强一批企业等等。只有城市的产业发达了,城市的经营才能落到实处,城市也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城市形象环境的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没有良好的品牌和形象,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必须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中,着重打造城市形象。市场竞争还要靠品牌,城市之间的竞争同样也要靠自己的品牌。所谓城市品牌,简单地说,就是城市形象。通常人们把城市形象,看作是外表的东西,也就是外感的物质形象。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城市形象既包括外感的物质形象,又包含内在的精神形象。物质形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市容市貌、交通、能源、通讯、公共设施、旅游景观等。精神形象,也称素质形象,包括城市文化、教育水平、法制观念、居民素质、服务质量以及城市治安等。城市形象是城市外感的物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文化形象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辐射力,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赢得自己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文明的载体,现代化城市应当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与城市之间必然面临资金竞争、人才竞争、市场竞争、城市地位竞争,由此“经营城市”的理念便应运而生。所谓经营城市,就是从政府角度出发,把城市作为特殊的商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绝非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环境质量也是一个重要指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硬环境不完善不配套,经济就不能协调发展。同样,软环境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一个文化教育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市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城市同样得不到投资者、旅游者的青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竞争,良好的、开放的环境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级人才选择投资和居住地,重要的取决于环境。可以说,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