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口腔医学杂志范文

口腔医学杂志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口腔医学杂志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口腔医学杂志

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状况思考

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是展示口腔医学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是加强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之间学术交流、信息传播和储存的重要渠道,在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转化、促进口腔医学事业发展方面起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纷纷推出数字期刊提供全文或摘要,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期刊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已成为口腔医学网站的典范,科研人员通过在线获取网络资源的依赖度不断加强[1]。而我国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刚刚起步,如何将数字化与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有机结合,有效利用现代资源服务于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必将成为一个颇具挑战性及创造性的课题。中国大陆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共有24种,但办得出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期刊可谓凤毛麟角。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清华同方知网技术产业集团出版的CNKI数据库、PubMed及Google搜索引擎,调查国内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稿约,并进行电话核实具体的网站建设情况,了解和分析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2],拟为《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创特色,创品牌"的数字化发展之路寻找正确的方向。

1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内容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继续阅读

牙周炎危险因素的分析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年第六期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重度牙周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60例61~81岁重度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择200例非牙周炎人群为对照组。经口腔和牙周检查及问卷调查,分析老年重度牙周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吸烟(OR=3.1601,95%CI:1.051-1.310)、合并糖尿病(OR=2.142,95%CI:1.621-5.912)、有不良修复体(OR=1.989,95%CI:1.218-4.298)、合并根分叉病变(OR=3.282,95%CI:1.019-2.296)和合并系统性疾病(OR=2.196,95%CI:1.516-2.619)等因素和老年重度牙周炎发病密切相关,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重度牙周炎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吸烟、合并糖尿病、有不良修复体、合并根分叉病变、合并系统性疾病是老年重度牙周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老年;危险因素

菌斑微生物与机体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造成牙周组织的损害而发生牙周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可造成不良影响[1]。牙周病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群是个特殊人群,因此老年牙周炎发病原因更为复杂[2-6]。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牙周炎对社会及家庭影响日益严重,可加重社会负担。因此研究老年牙周炎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临床牙周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重点探讨老年重度牙周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旨在为老年重度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0-01~2013-12在我院口腔科接受诊治的160例老年重度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年龄在61~81岁,平均(67.98±5.12)岁,其中,男92例,女68例,均符合重度牙周炎诊断标准[2]。另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非牙周炎人群200例为对照组,年龄在61~79岁,平均(68.19±6.29)岁。

继续阅读

丹参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作用

【论文关键词】丹参;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黏膜下注射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的治疗作用,为此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通过两组病例的对比观察,疗效评价。结果加用丹参的实验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治疗中确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1临床资料

1.1病例资料选取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口腔科门诊“口腔粘膜下纤维化”初诊患者120例。临床诊断标准为:患者有咀嚼槟榔史,就诊时有明显口腔烧灼,疼痛,味觉减退或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口腔黏膜下出现可触及的纤维条索和黏膜出现苍白或灰白区域,临床上又不能诊断为其他黏膜病者。120例中男114例(95%),女6例(5%)。年龄17~65岁,平均35.2岁。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多。

1.2治疗实验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60例。A,B两组中男女比例,年龄组比例及病变程度比例大致相同。设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药物(雷公滕多甙片,维生素E及维生素A)。“康复新液”口腔含服及口腔黏膜下局部注射治疗等综合治疗。口腔黏膜下注射用药中A组采用“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B组只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作对照。注射部位为双侧翼颌韧带处,双侧颊黏膜及双侧上,下唇黏膜。根据病变区域,选择双侧一个或多个注射点。口腔消毒后,用口腔专用的5号细长针头注射器作黏膜下注射。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射药物成分及用量如前述。10周为一疗程,一疗程治疗结束后,A,B两组病例疗效作对比分析。另外第一疗程完成前,后,A,B两组各取2例患者作口腔黏膜病损区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对照。

1.3治疗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A组全部病例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有效率100%。48例患者口腔烧灼感明显减轻,起泡明显减少,黏膜溃疡基本愈合,黏膜逐渐变红,质地变软,张口度明显改善。对2例患者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出现明显黏膜下胶原降解,毛细血管增生,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对其余12例效果差的患者再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治疗。B组60例病例只有24例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无一例症状缓解。这24例患者口腔检查,黏膜好转的程度及愈合的速度都明显差于A组,也对其中的2例患者进行病理切片复查与治疗前比较,黏膜下胶原降解程度,毛细血管增生水平及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的程度低于A组。B组除2例患者自动放弃治疗,其余58例均进行了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第二个疗程的注射用药中也加用了“丹参注射液”。在第二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有50例患者感到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个疗程。有8例患者无好转,可能与个体差异,药物敏感性,耐受性及治疗过程中再食槟榔有关。

2临床分析与结论

2.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或称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由Joshi和Lal于1953年首先报道。主要发生于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乌干达等国家。我国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市亦有病例报告。湖南省湘潭市流行病学调查,OSF患病率0.96%[1]。OSF的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下固有层胶原堆积,玻璃样变,从而引起黏膜硬化,导致患者逐渐张口受限,伸舌和吞咽困难,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2]。Pinborg报道OSF癌变率高达13%。[3]。OS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黏膜苍白或灰白色病损,黏膜上出现小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随烧灼,疼痛,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浅黄白色,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1]。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病可能与某些诱因如槟榔,免疫,细胞因子等引起口腔黏膜FB增殖有关[4]。

继续阅读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探究

《北京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第3期

摘要: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难治性疾病,即患牙同时存在牙周病损及牙髓病损,且两个病损已相互融合[1]。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分类较多,目前普遍采用1999年美国牙周病学会提出的分类,即按感染来源分为3型:①牙髓根尖周病引起牙周病变;②牙周病变引起牙髓病变;③牙周病变与牙髓病变并存[2]。临床上由于牙周病损及牙髓病损相互融合,临床的分型诊断较为困难。目前研究表明,牙髓源性的病损预后较好,牙周源性及并存型的预后较差[1,3],故临床上对这类疾病的分型诊断非常重要。我院牙体牙髓科接诊1例下颌第一磨牙牙髓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该病例临床上易与牙周源性病损混淆,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9岁。于2015月3月因左下后牙反复肿痛4个月就诊。左下后牙10年前曾于外院龋病充填治疗。半年前出现自发痛、夜间痛,向头面部放散,后未治疗症状缓解。4个月来出现反复肿痛、流脓、伴咬物疼痛。临床检查:36远中可见陈旧牙色充填物,边缘继发龋,可探及悬突(图1),叩痛(±),松动I°,冷测、电测均无反应。颊侧龈缘可见圆形隆起窦道,伴溢脓,颊侧正中牙周袋10mm(图2);全口菌斑牙石(++~+++),余牙牙周探诊深度3~5mm(图3)。46牙体完整,无明显龋损,舌侧牙石(++),牙周探诊深度3mm,冷诊测试表现正常。X线示36充填物下继发龋坏接近髓腔,根分歧下低密度影,延续到根尖周(图4)。CBCT示36根分歧及根尖周大面积低密度影,颊侧骨板吸收至根尖1/3,根管影像不清晰(图5)诊断为36牙髓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计划:①36根管治疗;②牙周龈上洁治;③36冠部修复。处置:36常规镍钛器械根管预备,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2周;症状好转,颊侧窦道基本愈合,热牙胶严密充填根管。术后1年复查,36充填物完好,叩痛(-),无松动;牙龈未见明显异常,颊侧窦道愈合,牙周袋2~3mm(图6-8)。X线示36根尖周及根分歧低密度完全愈合(图9)。

2.讨论

本病例既有牙周感染来源的致病因素及表现,如患者口腔卫生较差,菌斑牙石较多,窦道口位置靠近龈缘,根分歧部位的牙周袋深达根尖等;又有牙髓感染来源的表现,如继发龋接近髓腔、牙髓无活力等,临床判断感染来源较为困难。我们根据根尖周病损进展速度快于牙周病损及窄深的牙周袋情况,判断感染来源为牙髓源性。牙髓源性的病损其感染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根管系统,临床上通过彻底清除牙髓感染源,可获得良好的预后[4-6]。本病例经过完善的显微根管治疗,根管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未行龈下刮治颊侧窦道已消失。有学者报道原发牙髓病变继发牙周病变,牙髓已坏死,通过去除坏死牙髓作根管治疗,4~6个月后牙周组织即可修复,一般无需牙周处理[7,8]。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属临床较棘手的疾病,目前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分型是根据感染来源的病因学分型,优点是便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缺点是缺少临床诊断的客观指标,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过多,包括病史的询问、临床检查、牙髓状态的判断等,并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较复杂[1,9],因而对其病因的确定较为困难,有些病例的感染来源不易区分。我国统编教材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有统一原则,但在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如牙周治疗和根管治疗的先后及时机等问题[10]。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诊断治疗中,判断患牙的感染来源是极为重要的。若患牙能明确为牙髓源性,应尽早进行根管治疗,牙髓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通过完善的根管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继续阅读

不同制备深度全冠牙预备后对牙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制备深度全冠牙体预备后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因正畸而拟行拔除第一前磨牙的患者12例,共计40颗牙齿,根据牙体制备深度随机分为三组:A组15颗牙齿,颊面和颚面的制备深度均以1.0mm为准,牙合面设置为2.0mm;B组15颗牙齿,颊面和颚面的制备深度均以2.0mm为准,牙合面设置为3.0mm;C组10颗牙齿,不制备牙体,作为对照。术后直接测定三组牙齿剩余牙本质厚度,并于术后1、3、6周观察出现牙髓组织炎性反应情况。结果C组患者剩余牙本质厚度均>2.5mm。A组剩余牙本质厚度在2.0~2.5mm的牙齿颗数多于B组,而剩余牙本质厚度<2.0mm的牙齿颗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周,不同剩余牙本质厚度的牙齿出现牙髓组织炎性反应颗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深度越小,剩余牙本质厚度越大,所带来的牙髓组织炎性反应越低。

【关键词】全冠牙体预备;牙髓;牙本质;炎性反应  

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体凭借其良好的外形、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被普遍应用于临床。为创造瓷、底层冠需要的空间,需对很多牙体组织予以磨除,使得牙本质小管大量暴露。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以及毒害物质的影响下,牙髓也将受到侵袭和损坏[1]。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制备深度全冠牙体预备后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炎性反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于本院口腔科行正畸而拟行拔除第一前磨牙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23岁,共计观察40颗牙齿。第一前磨牙均有良好的结构,未见龋坏、磨耗等缺损,没有扭转亦或是颊舌向倾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2.方法

(1)分组:根据制备深度随机将40颗牙齿分成三组。A组:15颗牙齿,颊面和颚面的制备深度均以1.0mm为准,牙合面设置为2.0mm,接近远中邻面需将倒凹予以去除,并磨除0.5mm,肩台宽度同样为1.0mm。B组:15颗牙齿,颊面和颚面的制备深度均以2.0mm为准,牙合面设置为3.0mm,接近远中邻面需将倒凹予以去除,并磨除1.0mm,肩台宽度同样为1.5mm。C组:10颗牙齿,不制备牙体,作为对照。(2)方法:参照文献[2]提及的方法进行操作,于局部麻醉状态下制备牙体,把树脂粘固于暂时冠基牙(已预备),材料可选择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冠边缘、牙颈部之间必须充分贴合。于操作结束后1、3、6周将第一前磨牙拔出。(3)标本制备:于局部麻醉状态下将第一前磨牙拔除,使用高速涡轮机对根尖1/3予以切除;将其放在最新配置的4%多聚甲醛中,室温状态下进行固定,时间为24~48h。使用乙二胺四乙酸脱钙,经乙醇脱水,二甲苯均保持透明,使用石蜡进行包埋,制备5μm然后持续进行切片;苏木素染色,使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4)观察及评价标准:根据参考文献[3]给出的评价标准,于OLYPUS-BH2型显微镜下对三组患者牙髓发生的病理性变化进行观察。借助目镜测微器,直接测定剩余牙本质厚度,分为<2.0mm、2.0~2.5mm以及>2.5mm。于400倍数下使用物镜测微尺,各牙齿均挑选切片15张,从各个角度测定切片,将所有数据相加求得均数;将每一张切片相应的均数加起来得出均值,相当于剩余牙本质具体的厚度。所有标本在术后1、3、6周送至病理科进行检验,记录不同时间段各组牙髓炎性反应发生情况。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继续阅读

口腔种植中3D打印种植导板的运用

[关键词]牙种植;口腔外科手术;3D打印

20世纪60年代骨结合理论的发现为口腔种植技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关键性概念是纯钛与骨组织不存在排异反应,可以形成骨性结合[1]。随着口腔种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口腔种植技术日趋成熟。3D打印技术所制作的种植手术导板弥补了传统导板的不足,以其精准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3D打印导板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3D打印导板的发展历史及概述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增长,全民口腔保健意识在不断加强,牙齿健康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牙齿缺失后选择种植修复的方式成为口腔修复的主流。而3D打印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生产制作出的数字化牙齿种植外科手术导板,不仅可以帮助口腔种植医生在种植手术过程中对种植体的定位,还可以降低口腔种植失败的概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口腔医学领域里最常用的打印工艺方法是光固化成型(stereolithigraphyapparatus,SLA)和熔融沉积(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技术[2-3]。其中SLA技术是采用紫外光或其他光源以液态光敏树脂为材料,在材料的表面进行扫描,并且从底部开始逐层固化而后形成物体本身。而FDM这种技术则是以加热并溶化低熔点材料,并挤出固化成型的一种物体成型方式,可以实现三维方向上的重现,并且不需要价格过于昂贵的设备。随着种植量的不断增加,口腔种植技术也日渐成熟,种植修复已经逐渐开始代替烤瓷桥和活动支架等传统修复方式。这样不仅避免了对缺失牙区域相邻牙齿的伤害,而且最大限度地恢复了缺失牙区域口腔的咀嚼功能(传统固定桥修复需要破坏邻牙的完整性,活动义齿修复会降低修复区域的咀嚼效率)。当口腔种植医生致力于取得牙齿种植体远期成功率和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时,就需要在种植手术前仔细检查患者口腔全口牙列中牙齿缺失相应部位牙槽嵴的高度、宽度、骨密度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包括上颌区域上颌窦和下颌的下牙槽神经管及颏孔位置,并且依据这些检查结果,以及对缺牙区牙槽骨三维方向的数据测量,作出对患者最佳和最为合理的种植设计方案及治疗计划,最关键的是将种植术前理想的设计方案准确转移到患者口内[4]。

尽管口腔种植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能够仅依据患者口腔X射线检查结果,即可在口腔种植手术中比较准确地把握种植体的近远中位置、颊舌向方向和种植体需要植入的深度,但由于人类上下颌骨的解剖结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手术过程中术者的体位和手术视野的限制等原因,牙齿种植体的实际植入位置与预测种植位置很容易发生偏差,从而造成种植体近远中向、颊舌向或种植体角度的偏斜,进而引起种植体植入区域骨穿孔、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及种植修复后美观性较差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6]。因此,辅助口腔种植技术的口腔种植导板应运而生。伴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和影像诊断学的高速发展,锥体束CT扫描设备的精准度逐渐先进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已开始在口腔领域中应用。3D打印技术属于工业技术中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快速成型[7],它的原材料是呈现极其细微粉末状态的金属或者合成树脂,指导成型的文件是扫描后得到的数据,原材料均为可黏接聚合的材料。3D打印的成型方式是逐层叠加原材料,每层原材料间有一层特有的“胶水”黏接,这种制造技术不同于以往的制作方式,因此又称为添加制造。3D打印技术有2种方式:一种是分层加工,另一种是逐层叠加原材料成型。通过2种形态的物体相互叠加,最终实体模型被“打印”成型,打印完毕后,周围会残留一些原材料,清除即可。3D打印技术其内容涵盖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前端的“快速成型”和整个生产周期的“快速制造”相关的所有打印技术工艺、技术、设备类别和应用,综合了多个学科高端的技术,包括数字建模、机电控制等[8],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目前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其中在医学术中导航、医学模型制造、医学器官打印等方面应用广泛[9]。

2数字化3D打印口腔种植手术导板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要点

与传统种植导板相似,3D打印的导板需要先制作放射导板,然后采用二次CT扫描程序[10],分别扫描带有放射导板的模型和单独的放射导板,在Mimics软件中根据阈值的不同进行三维重建,使前后2次分别扫描的导板摆放位置和方向保持相对一致,然后利用有效显影点的影像重合技术将2个导板进行重合,目的是将放射导板准确匹配到模型上。再将重合精准的图像数据全部导入三维图像设计软件中,利用软件进行导板周围骨组织和相应软组织的三维影像重建。重建完成后,在设计软件中准确描绘出种植区域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模拟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并且预先设定好具体的位置,以便设定最终口内使用的导板相应开孔区域,将设定好的数据传入3D打印机形成可打印文件并打印出成型的口内使用的种植指导导板[11-18]。口腔种植导板的设计同样需要依据口内环境,更要结合根据口腔后续的修复方式进行设计。口腔种植导板的口内支持方式以黏膜为主时,主要应用于全口多颗牙缺失甚至是无牙颌患者,种植后修复的牙冠和基托等直接覆盖于整个牙槽嵴,种植手术过程不需翻瓣,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自身的固位效果较差,常常需要增加辅助固位钉来增加导板在口内的固位。导板支持固位方式以牙为主时则多用于个别牙或少数牙体缺失的情况,稳定性较好,精确度较高。临床上,根据口腔内缺牙区骨条件、缺失牙的位置和数量、缺失牙周围的牙体牙周情况等选择合适类型的导板,以便更好地指导手术。尽管口腔种植导板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3D打印种植导板使用过程中对患者张口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后牙区,对于手术视野受限、张口度不足的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种植导板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种植窝洞备洞过程中的散热,备洞过程中需要反复提拉及大量冷却的生理盐水冲洗降温。

3种植体植入精确度评价及原因分析

继续阅读

口腔医学试验报告的质量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评价标准采用Balasubramanian等设计的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包括30个条目,根据报告情况计分。没有描述记1分,描述不恰当记2分,充分描述记3分。每篇报告由2名研究者“背靠背”评分,分数不等的条目通过讨论达成一致。计算每篇文献的总分,然后计算改良CONSORT评分中各条目报告的文献数构成情况。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每个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Jadad评分量表由随机、盲法、随访3部分组成,盲法、随机每部分按标准划分为0~2分,随访记1分,总积分为0~5分。0~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评价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进行交叉核对,有争议处引入第3位评价者共同讨论决定。

1.2统计分析利用MicrosoftExcel2010录入数据。计算改良CONSORT评分中各条目报告的文献数,并计算每个研究报告的总分。以α=0.05为检验水准,运用简单线性回归以CONSORT评分为因变量,以作者人数、研究报告页数、开展试验的中心数目、主要结局指标是否为阳性、是否有资金支持、试验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是否在临床试验注册机构注册以及Jadad评分为自变量,分别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报告质量的变量,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口腔医学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的因素。所有的统计计算在STATA12.0软件中完成。

2结果

2.1RCT研究的内在真实性表1展示了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价RCT研究的内在真实性的结果。得分3~5分视为高质量研究共10个,占纳入研究的14.71%;得分1~2分视为低质量研究共58个,占纳入研究的85.29%。

2.2纳入RCT文献的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8篇。表2归纳了纳入的68篇文献的一般特征、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对应的改良CONSORT评分结果。

2.3RCT报告质量表3展示了采用改良CONSORT评分量表评价口腔领域RCT的报告质量的结果。纳入文献中最高得分76分,最低得分39分,平均得分50.38±1.83。

2.4影响因素分析表4展示了对可能影响改良CONSORT评分的相关因素进行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Jadad评分对CONSORT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伦理审核试验的47.18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试验其报告的CONSORT评分是没有进行知情同意试验的1.57倍。Jadad评分增加1分,CONSORT评分增加5.72分。

继续阅读

磁性附着体在口腔牙列缺损修复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磁性附着体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诊的牙列缺损患者32例,均行磁性附着体口腔修复。对比患者粘固前、后的相关指标及口腔修复满意度。结果粘固后1、3、6个月,患者的固定力和咀嚼力均明显高于粘固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粘固后1、3、6个月的固定力和咀嚼力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固后1、3、6个月,患者在语言、舒适度和外观方面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粘固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固后6个月的满意度均高于粘固后1、3个月(P<0.05),但粘固后1、3个月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磁性附着体进行口腔牙列缺损修复,能够明显增加患者活动义齿的固位力与咀嚼力,且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关键词:磁性附着体;口腔修复;牙列缺损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于身体健康也更加关注,在口腔修复方面,人们不再单纯的满足于修复即可,还需要保证生活质量不受影响[1]。传统义齿修复无论是在牢固性还是美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满足人们实际需求。随着口腔技术的逐渐进步,新型材料逐渐被应用于口腔修复中,其中磁性附着体是较为典型的材料。此类材料主要借助磁力,将义齿吸附于种植体或基牙上,从而使义齿能够保持稳定。磁性附着体有众多优势,体积较小,能够提供稳健固定效果,拥有较为美观的外形,能够自动复位,不会出现向侧边传递力的情况,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口腔修复中使用的磁性附着体较小,不会对患者说话状态或面部活动造成较大影响,采用此类方式修复口腔,患者舒适度也较传统修复更高[2-3]。本研究将牙列缺损患者接受磁性附着体修复口腔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探讨磁性附着体在口腔修复中的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口腔牙列缺损患者32例,包括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6~67岁,平均(52.1±3.2)岁。所有患者除口腔牙列缺损外,均无其他口腔科疾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纳入标准:①患者单侧上下颌必须存有两颗牙齿及以上,并且保证牙根≥8mm;②牙根需要保证至少1/3以上位于牙槽骨中[1];③确保牙齿松动≤1°。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类疾病者;②由于其他因素中途退出者;③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者。

1.2方法患者在进行口腔牙列缺损口腔修复之前,需要将残根腐烂牙质进行剔除,并要保证去除腐质后牙根不低于牙龈以上5mm,借助X射线进行治疗,使得根周骨组织吸收破坏必须要小于牙根长度的1/2。所有患者均行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主要治疗步骤如下。①基牙的处理准备。在口腔修复的前1~2周,先对患者根冠做出处理,保证其牙根根面能够与牙龈保持向平;为达到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肩台,需要在牙根的中部区域打磨出凹面;在口腔侧面根冠壁的区域可先打造一小沟,将部分根尖形成封闭区,以达到避免固定不稳、出现旋转等情况[2]。②在制作根帽的时候,需要结合其蜡型,去调整衔铁的搁置,其中要使衔铁位置尽可能与其平行,这就需要衔铁处于较低的位置。③通过不断调整根帽位置,寻找最佳保持位置,随后将其粘固于基牙上,便可以使衔铁与磁性吸附体对位,并对两者的吻合情况进行检查,在确认患者比较舒适且吻合性较好的情况下,将模型取出,并根据此模型制作对应的义齿。④患者进行义齿试戴的时间通常为2周,这段时间能够观察患者义齿的合适度,且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意外状况,若是2周后其义齿咬合状态良好,便可进行粘固,粘固时可适当留一点空隙,便于患者清理干净咬合后的溢出物[4]。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比较患者粘固前和粘固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固位力、咀嚼力和口腔修复满意度。固位力采用电阻应变式修复体固位力测试仪。口腔修复满意度通过制定评分量表进行调查随访的方式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舒适度、外观等方面,评分标准为,①语言:非常不流畅为1分,流畅为10分;②舒适度:不舒适为1分,无不适感为10分;③外观:不整齐为1分,整齐和谐为1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