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会计核算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增值税进项税额会计核算政策
(一)政策内容1.科目设置:企业应交的增值税,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并设“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等借方三级明细科目,用于反映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劳务等支付的进项税额、实际已交纳的增值税等;另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贷方三级明细科目,用于反映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交纳的增值税、出口货物退税等。期末比较贷方发生额与借方发生额的大小,如贷方发生额大,则企业需交纳税款,将借贷差额从增值税明细账上转出,转进“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明细账,于下月纳税申报时上交或结清税款。如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且差额是因为进项税额大而引起的,则差额无需转出,留待下月继续抵扣;但如果是企业有预交增值税,产生借方差额的原因是已交税金大于应交税金,则该多交的税金亦需转进“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明细账的借方(此处暂不多讨论该内容)。2.核算方法: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实行“价税分离”原则,即在购进阶段,价与税分别进行核算,价税分离的主要依据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增值税,属于价款部分,计入货物成本,属于增值税税额部分,计入“进项税额”,如企业发生外购免税农产品等业务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按规定又能抵税的,同样将税单独计算列支;在销售阶段,销售价格中不含税,如果定价时含税,还应将含税价格还原成不含税价格作为销售收入,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作为销项税额。
(二)企业实务企业的会计人员应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业务进行处理。下面,以某工业企业简单的业务为例来说明企业会计在处理增值税相关业务时的会计核算方法。业务1:某工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2014年11月开始营业,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法计价。当月营销业务如下:(1)11月1日,购入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1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开出支票支付货款,材料已验收入库。(2)11月20日,销售产品一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20万元,增值税额为3.4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按准则规定,该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在审核以上原始凭证无误后,会进行如下处理:1.审核原始凭证,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无误后登记增值税明细账,相关业务的分录如下。(1)11月1日购料:借:原材料10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00贷:银行存款117000.00(2)11月20日销货:借:银行存款2340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02.11月31日,比对增值税明细账,计算得出当月应交增值税:3.4-1.7=1.7(万元),编制凭证,分录如下: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17000.00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17000.00如果上述业务中,购进材料产生的进项税额多,销售货物产生的销项税额少,则多出来的进项税额继续留在增值税明细账上,作为下月的期初余额,继续抵扣下月的销项税额。该企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并未考虑增值税发票能否通过认证或什么时候认证的问题,而是直接就按发票金额登记“进项税额”增加,该会计核算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增值税进项税额税收政策
(一)政策内容增值税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名符其实的第一大税种,它目前的主要实施依据是2008年修订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是消费型的增值税。增值税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对上一生产流通环节已纳税款实行抵扣。除此之外,2012年1月1日试行“营改增”的交通运输业、邮政服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应税服务,亦应计交税款。增值税是间接税或称“价外税”,实行价外计税的办法,并实行税款抵扣制,即一般纳税企业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实施“营改增”的交通运输业、邮政服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企业提供应税服务,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款,并对上一生产流动环节已纳税款实行抵扣,抵扣的依据是在购进货物或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含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货物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向农民收购初级农产品所开具的收购农产品发票、接受境外应税劳务取得的税收缴款凭证等。
(二)税务政策与会计处理的矛盾由税务政策内容可知,国家自2003年开始规定:增值税扣税凭证需经过税务机关认证才能抵税,而且目前的认证期限是180天,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取得相关发票后180天内的任何一天持票认证,税务机关确认“认证相符”后才能抵税。而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按会计政策规定,在取得增值税专用票或其他符合抵扣条件的凭证时,直接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在月末结账时与贷方的销项税额比较后决定当月是否产生纳税义务。因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与税务政策规定存在矛盾的地方,且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三、用“待抵扣进项税额”细化增值税会计核算内容
(一)科目设置企业的增值税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存在矛盾,笔者认为,目前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使用的“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用于核算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取得尚未进行交叉稽核比对的已认证专用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注明或者计算的进项税额。辅导期纳税人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后,借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经核实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红字贷记相关科目。实际上,实务中很多企业都在运用这个科目,但是,在正规的文件或书籍中,特别是在各种教学、考证、培训教材里,会计相关内容的核算都不使用这个科目,而直接假设为企业取得增值税相关扣税凭证就能抵扣,这与实务相背离了。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借助“待抵扣进项税额”这一明细科目细化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内容,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进项税额抵税在税务申报与会计核算的差异。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作用和必要性
1.明确事业单位财务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内其他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将总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各部门,使事业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具体的目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定时对各部门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和整理,不仅有利于实现整个事业单位的财政目标,还能促进事业单位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
2.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集中核算能够有效地监督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管理。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所有财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核查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向以及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用途的真实可靠性,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保证了事业单位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会计核算是计算事业单位的盈亏、运行成本等一系列工作的综合,对事业单位资金进行预算、支配、管理以及记录,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决定着资金的安全性与否,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新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方法,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是必要的。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选择的是“双轨制”,即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于非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对事业单位进行的经营性工作进行核算成本、计算盈亏,而对于非经营性工作不核算成本、计算盈亏的制度虽然已经针对新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仅仅对事业单位的部分财务工作实现管理,不能满足对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的管理,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利于事业单位整体的资产评估。
一、增值税转型对电力行业税负的影响分析
增值税的转型,也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在确保电力行业增值税税负降低的同时,虽然使得其所得税税负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电力行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总税负仍然是有所降低的。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推动了电力企业的设备升级以及技术进步,还有利于电力基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一)增值税转型后降低了电力行业增值税及附加税税负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允许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将Ca设为可抵扣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那么,所抵扣的进项税额则是17%/(1+17%)×Ca,即得15.54%Ca,应缴纳的增值税降低,相应地,教育附加费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也降低,降低的幅度是15.54%Ca×(7%+3%),即1.554%Ca。增值税、城建税以及教育附加费减少大约17.09%Ca。通过分析四年的年电力行业的实际收入、实际增值额以及设备器具购置额等,对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电力企业的增值税税负降低值进行计算,并且进行前后比较,不难得出:这四年里,在增值税转型之后,每年的增值税税负都在减少,减少值最少为5.27%,最多时达到6.78%。
(二)增值税改革后电力行业所得税税负有所增加如果不将货币的时间价值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固定资产部分已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不能够计入折旧,那么,每期能够计入到生产成本中的折旧总和也就相应地减少了15.54%Ca,而且还要算上减少的增值税附加税额1.554%Ca,确保销售额以及其他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的利润会提高17.09%Ca,应当缴纳的所得税也随之提高,增加额为17.09%Ca×25%,即得4.27%Ca。但如果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到其中,那么,提取折旧的减少值之和就是每一期的折旧减小值的总的现值和。假设折旧的年数是n,折现率是r,考虑到我国目前使用的都是平均年限法来进行折旧提取,因此,得到第1年所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Ca/n,第2年算得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Ca/[n(1+r)],同样地,第n年减少的折旧的现值D是15.54%/[n(1+r],因此,从第一年到第n年所有的减少的折旧现值总和是15.54%Ca×r×(1+r)/{n[(1+r)n-1]}。还有部分降低的增值税的附加税为1.554%Ca,保证销售额以及其他成本一定的条件下,电力企业的利润出现增加的现象,那么需要缴纳的相关所得税税负也会随之增加。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电力企业的应纳税额相应减少,而且,购置的固定资产占销售收入比例越大,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越高,那么实施增值税转型的减税效应就越明显。电力行业是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国家的政策相当重要,是否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对于电力行业各项税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由于水电和火电所占的固定资产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因此,增值税类型对于水电、火电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增值税改革前,水电的增值税税负要明显高于火电的增值税税负;但实施增值税改革后,火电和水电的增值税税负之间的差距将会适当的减小。
(三)消费型增值税降低了电力行业增值税和所得税总税负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相比于改革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制而言,消费型增值税制下的各个企业的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总税负,一定程度上都有所降低,但不同行业具体情况也不同,这主要决定于各企业可抵扣固定资产的含税成本Ca、销售收入R、折现率r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n。2009年,我国新实施的消费型增值税制也有局限性,它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金的抵扣也只限于其中的设备和器具,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改革后的增值税的范围以及方式来对电力企业的总税负进行测算,那么,电力企业的总税负会大幅下降,将降低不止一个百分点详细情况如下表,表2,最高的达到1.70%。设备器具的投入所占据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越小,那么,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的减税效应也会逐渐减小。
二、实施营改增的意义
以某市为例,“营改增”试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打通产业链条,为企业的拓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后,从制度方面来看,明显解决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从而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税制环境。
1绿色会计理论完善了对环境资源的会计核算
绿色会计理论的观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等环境资源,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存能力的,都是全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子子孙孙得以繁衍发展的、共有的“特定财产”。这些财产中,如矿藏资源、石油资源等不具有再生性,如水资源等一些资源具有再生性。即使这些环境资源可以再生或替代,但对其损耗的补偿,也要花费一定甚至巨大的代价。由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这些环境资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量。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将环境资源价值计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从而反映和监督社会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恰当列报和披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企业应该履行的环境责任。
1.1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1)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企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应增加有关环境资源的资产类一级科目“环境资产”,并根据具体核算对象,下设矿产、森林、土地、水权、排污权、放射性源等二级资产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2)设立环境资源的负债类一级科目“环境负债”,并根据具体核算对象,下设矿产、森林、土地、水权、排污权、放射性源等二级负债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3)增加“绿色商誉”资产科目“、预计环境负债”负债科目及“绿色资本金”所有者权益科目等一级会计科目。通过相关账簿设置相关会计账户的期初数、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数四栏,从而对环境资源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的增减变化进行反映。
1.2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1)对环境资源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分别核算。对环境资源的价值量采取估算价值的方法进行计量。(2)环境资源会计核算基础应依据环境审计监督核实后的数量、金额数据。(3)环境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具有特殊性。第一,在资产方应增加并列明相关的“环境资源资产”,包括土地资产、矿产资产、森林资产和水资产等类别“。土地资产”又可以按照用途分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子项“;矿产资产”则可以按种类分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子项“;森林资产”和“水资产”也可以按照种类或用途等做进一步细分如防护林资产、地下水资产等。第二,在负债方应增加并列明“环境资源负债”,既反映相关项目已经造成的环境资源损害,还包括对可预计的未来将造成的损失,还有进行环境治理或环境恢复而预计承担的代价。
1.3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指对纳入环境资源的相关环境业务活动及经济事项,在相关的会计期间或时点,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下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列报和披露的相关资产、负债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包括对各种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矿产、森林、土地、水权、排污权、放射性源等。环境成本应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消除费用、环境事务成本。
1.4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主体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主体,包括政府、公用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
1.5环境资源会计核算的对象环境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治理的整个过程中,相关环境资源的价值、耗费、损失、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1)对环境资源的价值核算及生态补偿进行确认和计量。第一,研究绿色会计相关业务活动及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与相关会计要素确认对应;第二,建立绿色会计核算原则、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全面反映核算对象的相关经济事项及业务活动;第三,通过财务报表列报并揭示相关绿色会计信息。(2)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形成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进行计量和报告。以人民币为价值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原则为确认和计量依据,对环境资源开发形成的环境收益进行核算。确认、计量并记录和报告相关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环境开发、环境污染、环境维护和防治的成本费用。
2环境资源会计的估价方法
一、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是煤炭企业管理精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会计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营过程中,其内部设置的会计组织机构上是否健全,各部门之间是否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都会造成煤炭企业经济自身的经营状况的好坏将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要能够不断加强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并能够将这些会计工作中的关键之处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从而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包括在企业内部的相关会计凭证的账务处理程序,能够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企业内部审核体系。并能够通过记录。整理和考核对企业会计信息,从而能够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2.会计分析的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析是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开展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关的标准进行分层处理这些问题,从而能够切实发现提高煤炭企业的自身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增加企业经济利润的具体办法。在另外一方面,要想确保企业内部会计的精细化管理执行结果,这样才能不断建立和会计考核制度相关的管理体系,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制度上的虚设现象出现。另外,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奖励和处罚以及绩效考核手段来不断促进工作人员的效率。从而能够切实帮助煤炭企业实现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确保煤炭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席位。
二、煤炭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精细化建设策略分析
1.树立较为全面的会计成本核算观念要想真正意义上让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企业减少项目成本的之处,提高企业的盈利程度,那么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入手,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树立一种较为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首先,要进行税法有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帮助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提高对于税收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于纳税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明确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所在。其次,在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成本核算观念之后,一定要重视更加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的实施,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无死角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建立一条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分析能力。通过以上两种手段,保证企业在内部与外部都能够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运用,进而达到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支出、节约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盈利程度的目的。
2.运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脑海中树立起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思想之后,还需要通过运用科学化的会计手段来让这一思想具体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企业在进行会计审核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的全面化和科学化。首先是对企业当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因为不同的无形资产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要将无形资产进行分类之后才能够入账。在计入的过程中,因为知识类资源具有可重复使用和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所以要使用弹性摊销期限。其次,在环境类成本的核算过程中,要把环境成本的核算也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范围中去,因为企业除了自身的盈利属性之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企业公共责任,而这部分的公共责任之处也应该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
3.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企业应该选择符合其当前阶段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而目前较为突出和高效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品种法、定额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因为各种成本核算方法自身的优缺点并不相同,适用范围上也有所差别,所以企业在进行具体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关方法的选择。只有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行对统一,才能够让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发挥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因为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较为复杂,往往会选择多种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组合使用。
三、结语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
(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单一通过财政收支实现难以将单位真实财务状况加以表现财政收支实现是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实施的资产报告制度,然而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资本损耗,而实际的财务表现以及难以通过简单的收付实现制度来完成。会计核算中的结余情况都只能表示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的执行基本与组织发展目标、财务规定在账面上一致,并不能将各个项目的真实资金执行情况一一说明。此外,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并没有将单位的具体负债情况加以表现,因而不能为单位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机制。
(二)针对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所采取的核算模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对单位净资产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就具体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专门科目的划分,核算结果难以真实说明事业单位总资产表现,与真实固定资产情况项目,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数据表现过高,影响下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实施。
(三)会计核算报表项目没有将单位具体发展项目的财务运作情况全面表现,在现金流量活动统计过程中始终存在较大不足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一般包括单位负债情况、收支情况等内容,且大部分核算项目都需要以附表的形式来说明。然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针对各个发展项目的财务核算和报表信息说明并不全面,会计核算信息资料对于事业单位的实际参考意义不大。
二、如何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效率,改进会计核算工作
(一)优化会计管理模式,确立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对财务管理中使用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地优化,强化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管控力度。同时,利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扩大会计核算的财务管理范围,保证事业单位各部门财务管理实现多极化,让所有财务数据实现有迹可循。
(二)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发展首先,在事业单位内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环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搭建起即时、高速、高效的财务网络系统,以保证事业单位在实际财务管理应用过程中第一时间获取精确的财务处理信息,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工作监管,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防治出现过度集权。其次,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承担全面的财务资金责任,以强化财务管理部门自我检查力度,促进会计审核工作效率提高。
(三)培养会计核算专业人才,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色素暗工作应由具备相关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项目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负责,旨在不违背相关财务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为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应用的实际需求,强化对财务管理方向上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一、新财务制度下医院会计核算的变化
1.收入类别的变化
在药品(或材料)的收入中,新制度“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合并为“医疗收入”并在“医疗收入”下增设了“材料收入”的二级科目,使这些会计科目更加明细。在收入类别中增设了“药事服务费”收入。
2.成本类别的变化
新制度将医院的支出划分为药品支出、医疗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其次,医院应当在预计的使用年限内,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采用工作量法或者平均年限法对其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另外,新制度对无形资产作出了新的定义,“新两制”重新定义了无形资产.指出“医院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也属于无形资产,并把“无形资产”分为“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加强了对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账务处理。
二、现阶段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比较笼统,未科学得划分成本对象,只是初步指出医院需要进行会计核算,对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1)没有形成较强的会计核算和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意识;(2)会计核算方法较为落后。这都将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三、针对以上问题需采用的应对措施
一、2008年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分析
财政部在2008年12月下发财会函[2008]60号文:《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具体要求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企业的安全费用的核算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企业计提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各项费用,应在“盈余公积”科目下的“专项储备”中单独反映,不再计入“长期应付款”,取消了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计入负债的规定。2008年安全生产费用的具体会计核算如下:第一步,企业按照国家相应标准提取安全费用后,借方记入“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贷方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第二步,企业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时,根据支出不同内容,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等科目,贷方计入“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形成固定资产,可以使用“累计折旧”科目,最终结转到“制造费用”科目。企业要根据实际发生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但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2008年安全费用核算变革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费用不再计入企业负债,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数据更真实。二是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正常分期摊销,取消一次性计入成本,使企业成本数据真实性提高,提高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但是2008年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计提安全生产费用时,计入“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容易使企业误解,认为在企业没有利润或净利润为负的时候就可以不计提该项储备,使企业安全投入受影响,不利于社会安全生产环境的建立和发展。
二、2009年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分析
2009年财政部下发财会[2009]8号文:《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对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做了部分变动。将安全生产费用从税后利润中提取重新改为税前提取,并且增加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专项核算科目“4301专项储备”,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专门核算。该项规定具体到会计核算主要表现在:第一步,高危企业按照国家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时,应当借方计入“制造费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形成企业当期生产成本,同时贷方计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第二步,安全生产费用支出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即可形成一次性累计折旧直接冲减专项储备。2009年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安全生产费用在税前提取,保证了企业安全投入的积极性。第二,允许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大于实际支出的部分在所得税税前扣除。鼓励企业按标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使其在效益不好时能够利用已提的安全生产费用,保证企业的长久安全生产。2009年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改革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在计提安全生产费用标准上还存在的浮动范围,成为了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第二,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一次性计提折旧,使企业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不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政府的日常监管。从以上对我国安全生产费用的三次会计制度的变革可以看出,我国安全生产制度一直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变化:一是安全生产费用计提是计入负债还是权益;二是固定资产的折旧结转是一次性还是分次进行;三是费用发生额是在税前还是税后扣除。安全生产制度在时间上来看较为频繁,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在该项费用核算改革中理论准备不足,给企业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通过对我国安全生产费用的三次会计核算变革的分析,可以提出今后我国修订该项制度的建议:(一)安全生产费用计提标准要多元化,最好要分行业分企业规模,在保障中小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提高其对安全投入的积极性。(二)界定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并设定合理的摊销方式,促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重视和管理。(三)强化安全生产费用去向管理,使会计数据可以反映资产、费用的具体使用情况,确保费用专款专用。
作者:王晓耕田苗苗单位:国网冀北迁西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