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2010年以来,小麦赤霉病在安徽桐城呈现重发频率上升、稻茬麦发病普遍较重的特点。分析其原因为种植制度调整、菌源量增加及气象条件适宜。据此,提出控制田间湿度、选用抗病品种、翻耕灭茬等农业措施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防控策略,综合防控小麦赤霉病。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种植制度;流行频率;防治对策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小麦年均种植面积约0.7万hm2。2010年前,以小农户于丘陵岗地旱作分散种植为主,随着近年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小麦种植制度逐步调整为水稻-小麦轮作,水田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约占种植总面积的80%。小麦赤霉病是该市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常年偏重发生,近年来流行程度加重,成为制约当地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笔者利用桐城市植保站多年系统资料,分析近年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据此提出防治对策。
1发生特点
1.1流行频率提高
据桐城市植保站系统调查,1995—2017年桐城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后平均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9%和3.71,平均发生级别为3.1级,其中3级中等以上发生年份14年,占60.9%,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总体较高。统计近23年、近15年、近10年和近5年桐城市小麦赤霉病5级大发生频率,分别为30.4%、40%、50%和60%,大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1995—2009年15年中5级发生出现2次,大发生流行频率13.3%;2010—2017年,5级发生出现5次,大发生流行频率62.5%,表明2010年种植制度调整后,5级发生频率提高近4倍。
1.2稻茬麦发病较重
2008年前本市几乎无稻茬种植小麦,2008—2010年,陆续调整为稻茬和甘薯或棉花茬同时种植,以稻茬为主,至2010年后稻茬麦种植占多数。从表2可知,稻茬麦赤霉病普遍发生较重,2008—2017年稻茬麦年均病穗率、病指分别为11.83%、5.45,而1995—2017年旱茬麦年均病穗率、病指分别为7.83%、3.06,稻茬麦年均病穗率、病指是旱茬麦的1.51倍、1.78倍。
2主要原因
2.1种植制度调整与栽培因素变化
2010年后小麦种植制度由过去旱作分散种植调整为水稻-小麦轮作,目前占播种总面积的87%。种植制度调整后,种植大户受前茬水稻收割期和播种期间不利天气影响,小麦播种期多在11月中旬以后,比旱茬种植推迟20d以上。同时,因播期推迟,播种量相应增加,小麦生长后期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迟播小麦在翌年4月中旬后抽穗,期间温度较高,有利赤霉菌侵染和病情发展。桐城市水稻土壤以潜育型的沙泥田和马肝泥田为主,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易诱发和加重赤霉病等病情。此外,大户种植面积过大,管理粗放,整地不平,开沟过浅,排水不及时,造成小麦渍害严重、抗病性下降。
2.2菌源量增加
根据桐城市植保站系统调查,2010年来稻桩带菌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图1)。2003—2010年枝带菌率平均为1.12%,2011—2017年枝带菌率为平均为7.16%。2010年以来小麦种植面积急剧上升,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同步增加,田间菌源累积量大。同时,免耕、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田间残留菌量较多。
2.3气象条件
有利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前期雨日数直接影响该病情是否流行和发生轻重。种植制度调整后小麦赤霉病重发的2010、2012、2014、2015和2016年,4月中、下旬小麦扬花灌浆期平均雨日数为10d,高于常年均值7.9d;平均日照时数为72.8h,低于常年均值105.9h,阴雨、寡照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3防控技术
3.1农业防治
①因地制宜,控制田间湿度。尽量选择地势高、春季排水通畅的田块种植;对于部分低洼、地下水位高、春季不易排水的田块,要在秋冬季播种时开好三沟,入春后及时清理、疏通三沟,确保雨后无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②翻耕灭茬。近年秸秆禁烧,秸秆还田量大,对水稻茬种植小麦,可用圆盘犁或铧犁翻耕,将秸秆翻入耕作层中再旋耕后播种,减少田间菌源量,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成苗率。③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大面积栽培、生产中抗性表现较强的春性小麦品种,如苏麦188、宁麦13、扬麦20、宁麦16。④适期适量播种。本市10月20日至11月20日为适宜播种期,播期过早会造成冬前旺长甚至拔节,播期过迟易造成冬前生长不足。根据土壤肥力和大田耕整质量一般用种量10~12.5kg/667m2,避免播种量过大造成小麦生长后期田间郁闭。⑤平衡施肥,增强寄主抗病性。施足基肥,因苗追施苗肥,重施拔节肥。
3.2科学用药
①掌握防治适期。2015年,分别在小麦始穗期、抽穗50%、齐穗期、扬花10%、扬花100%时对当地的主推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开展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至扬花期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67.3%~76.5%,有较好的防控效果。生产中,可在小麦扬花10%至扬花期结束前主动用药;抽穗后如天气预报有降雨,则需在雨前用药。②选用适宜药剂。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当地防治实践中,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g/667m2、80%多菌灵可湿粉剂100g/667m2、25%氰烯菌酯100g/667m2+80%多菌灵可湿粉剂50g/667m2均对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防治时可添加增效助剂,以提高防治效果。③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细雾均匀喷施,施药后如遇雨,则需雨后补喷。
参考文献
[1]陈云,王建强,杨荣明,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7,43(5):11-17.
[2]钟雪明,王晔青,朱金良.嘉兴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4):41-44.
[3]于湧鑫,杜国防,倪运东,等.淮安市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7(6):116-118.
[4]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作者:方海维 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