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媒体教学对气象学教课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科普读物、网络图片、视屏及最新研究成果,经过筛选和重新编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为主,加少量文字说明,使其具有信息丰富、概念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例如,在讲授气象对军事的影响时,采用了三国演义中水淹三军、火烧连营、借东风等故事的视屏及图片。在讲授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后,给同学们播放由中国气象局制作的科普片《走近天气预报》,从网络下载中央电视台当日的天气预报节目、卫星云图和等压面形势图等资料,与同学们共同分析当日全国的天气形势及气象特点,提高同学们对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影片《后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好莱坞影片《后天》是有关气候变化最为经典的灾难电影。影片描述了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形势下,突然发生急剧变化,在几天之内进入新的冰河世纪的故事。
这部影片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知识,因此在播放影片时,布置一些相关问题供同学们思考,主要包括(:1)影片中气候发生突变的原理是什么?(2)地球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是否发生过极端寒冷和极端温暖?(3)全球气候是否象影片中描述的一样在几天之内进入极端寒冷气候?(4)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系?我们应当如何应对?(5)飓风能够来自寒冷的北极吗?(6)气候变化会产生海啸吗?大规模海啸是如何产生的?(7)全球变暖是如何引起海平面上升的?这使得同学们是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和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师则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问题逐步进行解答。例如,在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强调来自低纬的暖流对高纬地区的增温作用。而影片《后天》的理论依据就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川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盐度,最终导致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减弱并完全终止,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停止向极地和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全球的热量平衡被打破,使得高纬度地区乃至全球变得非常寒冷。
影片中全球气候由温暖状态进入冰室状态,这在地球历史时期是真实发生了的。在讲授地球的气候变化史实时,详细回顾地球演化过程中气候的演化历史,重点讲述发生在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事件和白垩纪的极端温室气候及其发生的原因。指出地球的气候是周期性发展的,显生宙70%的时间表现为温室气候,30%的时间为冰室气候。需要向学生指出的是,由于海洋巨大的体积和热容量,释放和获得热量的速度都较慢,因此,尽管地球历史时期气候也发生了突变,但全球的气候剧变不可能象影片《后天》中所展现的在几天之内发生。
在回答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问题时,教师可以很自然的引入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入巨量CO2,温室效应正不断增强。大气中CO2的含量将在2070年达到白垩纪的水平,即工业化前的2倍,并在2300年后不久达到工业化前的8倍,地球很可能重回“白垩纪世界”。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当前所面临一个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国际社会正努力应对。例如,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拟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13年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的气候峰会都由一个纯粹的学术会议演变成政治首脑峰会,从“巴厘路线、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德班会议”到“多哈会议”都没有能够取得很大的实质性成果,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演变成一个经济问题,甚至政治问题。
3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音像资料的成功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比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更深入地探讨一些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从而丰富了上课的形式,提高学生求知的兴趣。将经典灾难影片《后天》引入课堂,既实现了他们对气象学和气候学知识的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科学鉴赏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的意识,使《气象学和气候学》公选课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怀春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