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范文

谈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

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1.1研发机构不断壮大市域内现有农科所、蔬科所、棉科所、农机研究所、林科所等农业科研机构5家及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高等院校2家,有农业科研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1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拥有科研基地90hm2,建有洞庭湖区粮油作物研究推广中心、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综合试验站、全国豇豆研发中心、湖南省棉花工程中心、水稻产业湘北平湖区区域试站等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平台。市内还建有湖南省淡水鱼类工程技术中心、稻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米制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究中心。

1.2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完善2011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全市20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公共服务机构、配置农技人员1005名,完善了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成为了基层农技推广的主导力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兴力量,“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已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模式。

1.3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市级成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县市区成立了科技服务工作站,乡镇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资经营部门等组建了科技服务站,村级依托农村远教站点建立了村级服务点,构建了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2009年以来,常德市先后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多名,深入农村、企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

2农业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2.1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调查显示,“十一五”末期,常德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全市选育水稻新品种14个、棉花新品种16个、油菜新品种5个;其中,5个水稻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水稻品种被列入全国50个主导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市农科所历时20年育成的“籼型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是全国第一个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率先解决了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中高产与优质难两顾的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位于常德市的省棉科所繁育的湘杂棉系列,累计推广633.3万hm2,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分别居长江流域第一、全国第三。万福生科研究成功的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一粒稻谷变出14种产品,稻谷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填补了国际同行空白。

2.2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全市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多项。目前,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率达95%以上,年测土配方施肥超过66.7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超过6.7万hm2。1.3.3创建了一批名品名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浓厚的知名品牌,如石门柑橘、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津市藠果、桃源野茶王、石门银峰茶、芙蓉王烟、德山酒、金健米、盈成油、心相印纸,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走向了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向了世界。目前,全市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的有674个、居全省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中国名牌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4个,湖南省名牌38个。

3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科研资源分散

全市5家农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管理部门,人力、财力、物力不集中,研究领域有重叠,没有形成研发合力,不利于品种、技术集成配套系统研究。同时,科研机构育种研究得多,配套栽培等应用技术研究得少;单项技术研究得多,集成技术研究得少;种养研究得多,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研究得少,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科技成果储备明显不足。

3.2科技成果转化不快

一方面,基层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量薄弱。自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常德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10年时间处于“线断、人散、网破”的窘境,虽然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已全面建立,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完全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加上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链条实现良好联结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村有4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人居多,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3农业人才队伍萎缩

年轻人学农意愿越来越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万名在校学生中,学农的仅301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35岁以下的仅占8%,很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土专家”。农民培训机构重工轻农,全市120多家农民培训机构中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只有10多家。

4加快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对策

当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相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知识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4.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创造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1突出科研重点要从全市农业实际需要出发,发挥现有科技优势,加强粮、棉、油、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植物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开展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大宗作物机械化生产、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地力提升、防灾减灾、农林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实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物联网、大宗农畜产品冷链保鲜、畜禽水产健康养殖、节本增效、循环农业、信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2加强平台建设整合市农科所、林科所、蔬科所等科研机构,组建常德市农科院,建设全国全省一流的地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每年新建5个以上研究生、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每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一支专家团队,依托科研院所建立1个研发中心,选择产业重点县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

4.1.3实行产学研联合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科研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攻关。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力争到2015年,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科技龙头企业。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其他技术创新组织。

4.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2.1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抓好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到2015年,引进试验农业新品种100个以上,每个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广主导品种10个以上。围绕提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水平,筛选粮棉油高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超级稻种三产四、水产品健康养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等一批重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大面积示范推广。争取每年推广重大技术20项以上,实现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2.2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批专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中突出科技示范,深入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特别是在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科研机构要实行科研在本部、示范在西洞庭西湖,提高示范区的科技水平。“十二五”期间,每个主导产业建设1个以上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2.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抓住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的机遇,配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备,建强队伍、提高能力。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充分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的作用,为农民全面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要构建农科教联合协作推广机制,引导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推行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4.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智力支撑

4.3.1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依托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骨干为主力,以应用技术集成转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农业科研中坚力量。鼓励常德高职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兴办涉农专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4.3.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培训中心、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省级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等培训,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4.3.3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每年培育3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培训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技能人才15000人以上。到2015年,争取培养持有涉农专业教育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3万名。

4.4全面落实保障措施,创造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4.4.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落实推进措施,强化责任考核。市县应成立由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事项,统筹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和资金的安排。科技、农业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4.4.2加大投入扶持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申报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市级科技经费对获得的国家和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给予一定支持。引导农业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平等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农业科技型企业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4.4.3强化政策激励出台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洼地。全面落实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机制,科技人员申报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原则上要在基层乡镇进行过蹲点指导。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类成果在科学技术奖励中的比例。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考评,市委、市政府依据考评结果对农业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乡镇进行表彰,对为农业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

作者:李本旦单位:常德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