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PCB可制造性设计与仿真范文

PCB可制造性设计与仿真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PCB可制造性设计与仿真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PCB可制造性设计与仿真

《信息化研究杂志》2014年第二期

1可制造性设计的实施步骤

pcb制造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1)通过规则管理器建立应用所需的不同规则,以模板的方式保存在系统中[5]。应当遵循以下一般规范:IPC-SM-782表面贴装设计与焊盘结构标准、IPC-A-610C电子组装件验收条件、IPC-7525模板设计指南、IPC-TM-650试验方法手册、印制电路板制造规范、4-12mil相关规范。(2)获取元器件清单,建立应用所需的所有元器件三维模型库,可通过供应商协助获取、缺省封装库对应以及通过库编辑器自行编辑这三种方式实现。(3)获取设计软件的PCB电子文档及BOM表,通过软件EDA接口读入Trilogy5000系统,将BOM表与企业物料表对应,链接相应元器件库。(4)板图浏览,可人工分层观察PCB上每个部分。(5)板图三维视图浏览,预知高度分配,调整布局,避免干涉,如图1所示。(6)装配分析、网络分析、光板分析。(7)分析报告输出,审查员挑选检查出来的问题,汇总成相关报告,系统自动生成HTML格式的审查报告。(8)设计图交由设计人员更改,再审查;通过的设计转交生产加工。

2应用实例分析

图2所示为某电路的PCB图,利用可制造性软件对其进行可制造性分析。图3和图4分别为PCB正反面三维图。观察虚拟装配完毕的电路板三维视图,可以快速且真实地评估装配组件布局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装配的前期更早地发现设计不合理部分,配合DFM工具实现生产前的快速准确的工程决策[6]。通过可制造性软件进行分析,共发现69个不规范之处,将其归结成19类不合规则的问题,而涉及PCB在三维方向的问题如下:(1)裸露铜到绿油下的铜之间的边沿间距太小,易短路。(2)隔热盘的开口宽度太小,接地性能差。(3)隔热盘的开口被阻住部分所占百分比太大,接地性能差。(4)丝印到阻焊的间距太小。(5)丝印到焊盘的间距太小。(6)丝印到过孔的边沿间距太小。(7)器件到器件的间距太近。(8)器件与丝印太近。(9)器件到裸露过孔的间距太小,易桥连。(10)引脚与焊盘的宽度差异(大焊盘—小引脚)太小。(11)引脚与焊盘或过孔的直径差异(大焊盘或过孔—小引脚)太小。(12)引脚接触到绿油。按照分析报告的内容,对不符合可制造性设计的地方进行了相应修改,修改前后的对比图如图5至图8所示。图5中,修改前导线过宽容易与周围的焊盘形成短路风险,修改后导线与焊盘之间的间距适当。图6中,修改前导线与焊盘之间的距离太近,修改后导线与焊盘之间的间距适当。图7中,修改前器件XP1到器件C44的间距太近,修改后器件之间的间距适当。图8中,修改前的器件到过孔的导线易断裂、易桥连,修改后的器件到过孔的导线适当。另外,对于个别不规范的地方,由于电路板面积的局限,暂时无法作大规模的修改,在适当放宽条件的情况下,这是允许的,不会对PCB可制造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修改后的PCB图如图9所示。观察修改后的电路板三维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可制造性分析并修改后的电路板,元器件布局合理,高度适当,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工作可行性分析

PCB可制造性技术研究基于现有的EDA软件系统的PCB数据,结合后续生产(PCB制造、光板质量检测、元器件装配、实装板测试)的工艺要求以及生产、装配、检测设备的加工参数,在设计阶段融入制造规则,对设计数据按工艺规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查。为了便于开展PCB可制造性分析工作,应当开展如下管理措施:(1)规范设计部门EDA软件,确认种类,版本。(2)收集外协单位,如PCB制造厂、电装车间、测试部门的所有设备参数,确定加工能力,提取定量信息。结合IPC规范模板,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艺审查规范并录入系统。(3)从设计及物资部门收集PCB设计制造所用的元器件信息并录入系统,在适当的条件下,元器件的三维模型信息可以录入系统中[7]。(4)在EDA部门指定专人作为PCB可制造性设计分析员,在电装线指定工艺质量审查员,进行可制造性设计培训。(5)对通过审查的PCB数据,通过PDM流程转入工艺部门,结合各类设备进行加工装配和测试。

4结束语

可制造性设计从产品设计开始,考虑其可制造性,使设计和制造之间紧密联系,采用DFM软件进行PCB可制造性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三维图形方式能够评估产品的装配特性和生产线及工位的布局,运用3DView功能可以操控(缩放、旋转等)三维视图。三维图形所显示的是直接从反映最近信息的设计数据库中获取的,从而验证设计和制造方案的可行性,尽早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软件分析可以让PCB设计人员在布局、布线的各个阶段并行进行PCB的可制造性评审,减少人工评审的局限,做到真正的并行设计,以达到“零错误,一次性成功”的目的,从而减少研发投板后的改板次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设计和制造成本,提高单板质量。在未来的电气布局设计、虚拟电缆设计、热设计、结构分析、可制造性分析、虚拟装配设计方面,一种集成式的虚拟制造平台将会通过PCB三维显示方式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作者:董建树罗延明王惠严宗瑞单位: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海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