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黄酒的发酵工艺条件及规律预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材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工艺流程
湘红莲→去莲子心→粉碎→过60目筛↓大米→浸泡10~12h→沥干水分→加入莲子粉拌匀上甑→蒸饭至大量冒气→摊冷→发酵→压榨→灭菌→澄清→过滤→陈酿→成品拌曲(糖化、水)
1.1.2操作要点
原料的制备:将未磨皮莲子粉碎过60目筛。常温饮用水浸泡大米10~12h,按照莲子占发酵原料的15%将莲子粉和大米混合,于常压下蒸煮20~30min,蒸煮过程中隔十分钟喷洒一次水,每次用量占发酵物料的0.5~1.0%,便于大米和莲子充分吸水膨胀,然后,置于室温通风摊冷至30~40℃。
主发酵:向已蒸煮好并冷却的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绍兴黄酒麦曲,混匀,加入与原料比例为1:1的优质纯净水(口感良好,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达标),将米饭中央搭成V形或U形的凹状圆窝,表面洒少量麦曲粉,发酵罐封5层纱布先于一定温度下有氧发酵1d,再密封发酵罐分别在生化培养箱中控制温度进行酒精发酵若干天,抽虑出酒液,按时测定酒精体积分数。
1.1.3影响莲子黄酒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1.1.3.1黄酒麦曲接种量的影响
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10d,莲子粉添加量为15%,分别加入原料体积分数为0.1%、0.4%、0.8%、1.0%、1.2%、1.6%的黄酒麦曲,于恒温箱内保湿发酵,探讨麦曲接种量对莲子黄酒发酵的影响。
1.1.3.2发酵温度的影响
麦曲接种量为0.8%,发酵时间为10d,莲子粉添加量为15%,分别于20、25、30、35、40℃温度下保湿发酵,考察发酵温度对莲子黄酒发酵的影响。
1.1.3.3发酵时间的影响
麦曲接种量为0.8%,发酵温度为30℃,莲子粉添加量为15%,分别于恒温箱内保湿发酵4、8、12、16、20d,探讨发酵时间对莲子黄酒发酵效果的影响。
1.1.4莲子粉添加量的选择
通过预试验可知,莲子黄酒的酒精体积分数随着莲子添加量的变化而浮动不大,因此考虑莲子价格,成品酒的色泽和人员操作成本等因素,采用添加15%的莲子粉与大米一起发酵。
1.2指标测定
酒精度、总糖、总酸、非糖固形物:采用GB/T13662-2008《黄酒》中分析方法;甲醇:参照国标GB/T5009.48-2003[6]和文献[7]中方法测定。
1.3莲子黄酒感官评价
莲子黄酒的感官品评参照GB/T13662-2008《黄酒》中的评价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黄酒麦曲接种量的影响
酒精体积分数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在接种量超过0.8%后下降并开始趋于稳定,说明在接种量很低时,酒曲中的微生物生长代谢缓慢,原料利用效率低,而接种量过多,会使微生物繁殖旺盛,菌丝生长过快,发酵体系的营养和溶氧量不足,酵母菌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因此选择最适宜发酵接种量为0.8%[8]。
2.1.2发酵温度的影响
酒精体积分数随时间递增而增加,当发酵温度达到30℃时,酒精体积分数达到最大,继续升高温度,酒精度明显下降。由于酒曲中的微生物体系有最佳活力温度范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能促进体系微生物糖化和发酵能力,但超过一定温度后或者温度过低时,微生物生长变缓慢,酶的活力也受到抑制,发酵时间延长,并且会产生不良的发酵气味,影响口感和品质[9~11],因此选择30℃为最佳发酵温度。
2.1.3发酵时间的影响
发酵时间短,微生物生长和无氧发酵不完全,导致酒精产生量减少,随着时间延长,发酵完全,酒精含量增加,当发酵时间过长时,酒精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和呼吸作用,菌体自溶,同时细菌将一部分乙醇转化为有机酸,导致酒精体积分数下降,因此选择12d为最佳发酵时间。
2.2感官指标
色泽:产品呈微红色光泽、清亮透明、瓶底有微量聚集物。口感:柔和爽口,无异味,回味深长。香气:有黄酒特有的浓郁醇香和莲子的清香,香气协调。说明莲子大米复合酿制黄酒具有营养好、酒色好、口感好,综合品质强于普通大米黄酒等特点。
3结论
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莲子黄酒发酵条件优化,并得到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时间(X1)、接种量(X2)和发酵温度(X3)对响应值均有极显著影响,且与响应值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各因素对莲子黄酒酒精体积分数影响程度依次为发酵时间、接种量和发酵温度。
其中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交互效应为极显著。经回归分析并结合实际操作便利性,确定莲子黄酒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14d、麦曲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此条件下的平均酒精体积分数为14.2%,与理论值14.54%接近,说明该模型可靠性较高,能很好地预测试验结果,故本研究为莲子黄酒发酵工艺提供了一定参考。发酵所得莲子黄酒,产品质量优良,各项检测指标合格,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作者:吴灿,夏延斌,唐鑫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