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多孔淀粉的制备和应用范文

浅谈多孔淀粉的制备和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多孔淀粉的制备和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多孔淀粉的制备和应用

1多孔淀粉酶法制备的类型

不管是单一酶法还是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其基本工艺流程为[3]:原料淀粉调浆→酶解→灭酶→洗涤(脱酶)→离心→烘干→粉碎→多孔淀粉。由于单一酶法存在产品得率低、吸水性和吸油性不高等问题,复合酶法成为目前多孔淀粉制备研究的热点。唐洪波[5]等的研究表明,糯玉米淀粉乳经a-淀粉酶和糖化酶在一定水解条件下酶解,糯玉米多孔淀粉与原糯玉米淀粉相比,孔状结构明显,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张洪微[4]等先采用a-淀粉酶在50℃、pH6.0的作用条件下水解玉米淀粉14h后,再加入糖化酶在50℃、pH4.0的作用条件下水解14h,复合酶配比为1∶2,所制备多孔淀粉的得率为88.79%,吸油率为56.62%,高于单酶作用的效果。曹新志等[6]研究表明,在作用时间18h、温度55℃、pH5.0、a-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复配比为1∶3、酶用量1.5%的条件下酶解蕉藕淀粉,所得多孔淀粉得率为51%,吸油率为71.23%,得到了较高吸油率的蕉藕多孔淀粉。由此可见,复合酶法制得多孔淀粉的得率和吸油率均较高,特别是a-淀粉酶和糖化酶的联合使用更是效果明显。这是因为在a-淀粉酶的内切作用下,a-淀粉酶任意水解淀粉分子中的a-1,4糖苷键,并逐渐水解淀粉颗粒内部,为糖化酶的外切作用提供新的非还原末端的位点,糖化酶不仅能很快把直链淀粉从非还原性未端依次切下葡萄糖单位,还能缓慢切开支链淀粉的a-1,6糖苷键,水解成葡萄糖[1,7]。这种协同作用使得淀粉水解比较完全,较易形成淀粉颗粒的中空多孔结构。

2多孔淀粉酶法制备的影响因素

2.1原淀粉种类

不是所有的淀粉都可以用来制备多孔淀粉,如香蕉、百合、莲子就只能在颗粒表面形成鳞片状结构。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淀粉颗粒结构、直链淀粉含量以及聚合度等不同,对酶的敏感程度也就不同。有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的淀粉,水解率越低,越难形成多孔淀粉[8]。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木薯淀粉、玉米淀粉、芋类淀粉、大麦淀粉、小麦淀粉、籼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等可作为制备多孔淀粉的原料。生淀粉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也会影响多孔淀粉的形成,且含量越高对酶解速率影响越大[9]。姚卫蓉[10]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水解速率越低;张赛[11]研究表明,玉米淀粉和糙米淀粉经过去脂肪、去蛋白质后,水解速率均加快,多孔淀粉的吸油率比原料淀粉均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以氢键或离子键与淀粉分子的羟基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制约着酶对淀粉的水解,导致酶解速率降低。因此,酶解前除去生淀粉中含有的蛋白质、脂质等物质,可以提高酶解速率。

2.2淀粉酶的种类

淀粉酶的来源和特性是影响多孔淀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采用的酶主要有a-淀粉酶、糖化酶、β-淀粉酶。但β-淀粉酶水解生淀粉能力较弱,而a-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生淀粉的能力较强。徐忠、缪铭等[12]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采用a-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普鲁兰酶、胰酶分别水解粒度为100目的玉米淀粉,通过测定所得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评价多孔淀粉的制备效果,结果显示a-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能力最强,β-淀粉酶水解能力最弱。王后生[13]指出,在酶活力相当的情况下,a-淀粉酶酶解制得的多孔淀粉比糖化酶酶解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水率和吸油率均要高。也有研究表明,被a-淀粉酶和糖化酶作用后淀粉颗粒的不同之处在于表面结构,有的淀粉颗粒表面小孔分布均匀,孔深明显,而有的只是在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形状[9]。

2.3淀粉的预处理

淀粉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淀粉颗粒结构、破坏淀粉结晶区以及增加淀粉溶解性,提高生淀粉对酶的敏感性。目前应用较多的淀粉预处理方式有超声波、微波和湿热处理等。杨永美等[14]利用超声波微波协同组合条件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150W、超声波功率400W、a-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比为1∶6、作用时间45min、温度56℃等条件下,制得的玉米多孔淀粉吸油率较高,且孔数较多、孔径不大、孔深适中、颗粒完整。Shariffa[15]等研究结果显示,经60℃水浴预热30min后木薯和甜土豆淀粉,其颗粒表面粗糙多孔,对酶的敏感性显著提高,水解率增加。交联反应可以改变淀粉颗粒的结构,增强抗溶解、抗溶胀、冻融稳定性,提高成糊温度,改善多孔淀粉的流变学性质[16]。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化学交联处理淀粉后,再用酶解法制备多孔淀粉,可显著改善多孔淀粉的性能。周琼[17]研究表明,经交联处理的多孔淀粉与未处理过的多孔淀粉相比,颗粒表面孔数不多,孔大而深,孔状内部结构呈内环层,吸油率和吸水率分别增长7.14%和7.5%。同时,交联多孔淀粉的抗糊化和抑制膨胀能力增强,可满足较高温度制备多孔淀粉的要求。

2.4作用条件

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既要使淀粉颗粒表面布满小孔,又要保持颗粒的完整性。因此,水解率是制备多孔淀粉的重要控制指标,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条件。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受反应时间、温度、pH值及酶用量等酶解条件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探讨复合酶配比和用量以及作用时间、温度、pH值等因素对多孔淀粉特性指标的影响,得到最佳酶解条件。杨圣岽[18]等人研究表明,马铃薯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a-淀粉酶和糖化酶配比为1∶6、总酶量为1.0%、作用时间8h、温度45℃、pH4.0、底物浓度0.14g/mL,所制备多孔淀粉的吸油率达到70.2%,水解率为34.16%。而曹新志[19]则表明,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a-淀粉酶和糖化酶配比为1∶3、总酶量为1.5%、作用时间18h、温度55℃、pH5.0,在此工艺条件下的吸油率为70.65%。

3多孔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3.1吸附剂

多孔淀粉的吸附作用可提高被吸附物质的稳定性和利用率,也可降低某种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吴培龙[20]用玉米多孔淀粉吸附茶多酚,表明多孔淀粉是一种良好的吸附载体,其吸附量高达68.65mg/g,是原淀粉的2.1倍。王宗英[21]探索多孔淀粉在卷烟滤嘴中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对比于普通醋纤滤嘴和活性炭复合滤嘴总粒相物分别降低了3.9%和0.7%,焦油降低了5.4%和3.1%,CO降低了2.7%和2.0%,烟碱降低了3.5%和0%。近年来,多孔淀粉用于制备粉末制品取得了较好成效。液态物质被多孔淀粉吸附并包埋在淀粉颗粒中,通过喷雾干燥制成粉末制品。此法不仅生产工艺简单而且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中的风味。谷绒[22]等用羧甲基多孔淀粉吸附酱油,制成粉末状,其感官、吸潮稳定性、氨基酸态氮与原酱油相当。陈三宝[23]用多孔淀粉吸附适量薄荷油,经包埋制成粉末薄荷油,既阻碍了薄荷油的挥发、保留香味,又使薄荷油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缓释性能,更适用于在食品、药品中添加。

3.2脂肪替代物

多孔淀粉粉碎后,能作为脂肪替代物可以减少食品中的热量。多孔淀粉通过交联、酯化或醚化等处理后,可改变其流变学性质和感官性质,提高其均一性,能用于食品中替代部分脂肪,减少能量的摄入[17]。Whistler[24]曾对多孔淀粉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如用双功能团试剂如三偏磷酸钠、二羧酸衍生物对多孔淀粉进行交联,以改变其流变学特性和感官性质,然后粉碎形成0.1~1μm小粒,用于食品中部分或完全替代其中脂肪,以减少热量摄入,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朱仁宏[25]用多孔淀粉替代贡丸中的部分脂肪,有效改善了贡丸弹性差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问题,同时维持了贡丸良好的口感和风味。

3.3微胶囊的芯材

多孔淀粉独特的中空凹孔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载物能力,是制备微胶囊的良好芯材,再选用适合的生物降解材料作为壁材进行包埋即得微胶囊。这种制得的微胶囊产品既可显著提高被吸附物质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又可控制被吸附物的释放速度,掩盖不良气味,延长贮存时间。用多孔淀粉吸附含有DHA的鱼油并微胶囊化,能有效防止DHA的氧化,并可以掩盖鱼腥味。邱英华[26]等研究表明以木薯多孔淀粉为芯材,玉米醇溶蛋白为壁材,按芯材与壁材比为1:0.25的比例制备蚕蛹油微胶囊,有效改善了蚕蛹油易酸败、氧化、不耐贮存等问题。姜黄色素为天然食用着色剂,由于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差影响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如何提高其水溶性和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王煜、张玉凤[27]以多孔淀粉为吸附剂,明胶为壁材,制备姜黄色素微胶囊,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显著提高姜黄色素的水溶性,增强姜黄素耐高温、耐光和耐强酸的能力。

4展望

酶法制备多孔淀粉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易行,产品得率高,安全无污染等特点,但由于生产过程中酶解时间长、成本较高、影响因素较多等,目前还主要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如何寻求更有效的原淀粉预处理方式,改变淀粉的性质,提高酶解速度和效率,为多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条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多孔淀粉具有众多优良特性,加大对多孔淀粉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并将多孔淀粉的应用拓宽到医药、化工等更多的行业,对推动我国淀粉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丽1,2,谭亦成1,2,张喻1,2    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