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推进范文

院校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推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推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推进

摘要:随着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深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载体。对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进行梳理分析,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打造、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制度规范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养推进路径,提出一定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推进路径;产教融合

1引言

2011年至今,我国现代学徒制经历了由正式起步到多元试点、循序渐进到快速发展、百花齐放的转变。现代学徒制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的培养模式相融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传授知识和技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016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社会纷纷呼吁“中国制造”需要工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渗透工匠精神。笔者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对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推进工匠精神的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

2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

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随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深入,传统学徒制渐渐演化到今天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将职业教育相与企业相融合,是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岗位育人、工学交替,学生既是学徒,又是企业职工,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则是指具备精湛的工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和高尚的品行和素养。工匠精神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古代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古至今,工匠精神都是我们的态度和追求。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起点。高职教育中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且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而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模式,更是培育工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支撑与载体,工匠精神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灵魂和内涵。推广现代学徒制,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培养工匠精神,则更要现代学徒制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吻合,不可分割。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的外延,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内涵。外延主要看数量性指标如投入、速度、规模、人数等,而内涵则更加注重质量性指标如效率、素养、效益、满意度、社会评价等。高职职业教育要想输送真正社会所需的人才,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培育人才的“工匠精神”,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

3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推进路径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推进工匠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规章制度等各个环节中贯穿工匠精神,增加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培育。

3.1将“匠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课程是文化传承和学习技能的载体。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课程模式,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融合,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课程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获得知识,而工匠精神则应渗透到各类课程中的各个环节。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培育工匠精神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讲座、组织精神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割裂开来,同时忽略了企业师傅言传身教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靠一门课程或某一技术,而是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全面性、渐进性、持性等特点,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构建科学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除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实训课乃至讲座中,都需要渗透工匠精神,加强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全面、科学的发挥好每一门课程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真正作用,使得整个现代学徒制的教育过程中,既注重技术技能型的培育,又贯穿了高素质的工匠精神。首先,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及公共基础课等相关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例如,开展“感动中国”、“劳模个人事迹”等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守岗位、勤勉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其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育,与专业知识的习得密切结合。再次,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也要贯穿工匠精神。例如,在企业学习实习时,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企业的理念、愿景、目标及文化等,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的实际环境和工匠精神关联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尤其是面临具体任务、项目或实际操作时感受到细心、耐心、一丝不苟、拼搏积极、勤奋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中可利用橱窗、校报、社团等手段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中要着重突出企业价值观、工匠精神事迹等,并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塑造有利于工匠精神熏陶的文化环境。

3.2打造“工匠型”双导师团队高职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师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灵魂人物,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示范者和管理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打造“工匠型”双导师团队,“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在做中学、学中做,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所谓“言传”,即师傅在培养徒弟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教导、说明、尽可能地把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徒弟,让徒弟自己有所体会、有所领悟。所谓“身教”,即师傅通过亲身传授、亲自示范、以身作则,让学生学到关键的技术,增强学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真正感受、获得师傅身上凸显的匠心素质和工匠精神,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的职业精神素养。着力打造“工匠型”双导师团队,一方面,教师和企业师傅在教学和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耐心、敬业、勤奋、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等素质精神的灌溉;另一方面,在导师团队的选拔中,必须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严格把关和考核,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学校的教师是素质培养的主力,应该是具备基本的行业职业能力和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企业师傅要选拔经验丰富、有突出专业特长、责任心强、素质高技能好的骨干员工,给学生树立工匠大师的榜样和表率。通过工匠型双导师团队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自己的工匠素养。

3.3创设践行工匠精神的教学环境工匠精神是无形的,而无形的精神的培养更需要借助于外化的环境,因此在工匠精神的推进中,创设践行工匠精神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创设践行工匠精神的教学环境,要尽可能的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习和实训进行无缝对接,对教学场地、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场所的建设及布局,都需要充分渗透和展现工匠精神的氛围,指引和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4制订扎实工匠精神的管理制度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和推进,不能仅仅流于口头和形式,还要有相应管理和制度去催生工匠精神的践行,以制度和规范来约束和激励学生,为工匠精神的落实提供后盾力量。一方面,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的权利与职责,学徒应该遵守的学校、企业规章制度,为培养工匠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除了让学生遵守相应规章制度外,还应设置相应奖励激励机制,例如不同的技能等级设置不同的技能薪资结构,让学生能够更有动力、更加务实的内化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工匠大师。

4结语

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输送真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职责,更是高职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和推进工匠精神,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实处,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深度合作,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工匠型的团队,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3]严世成.“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山东化工,2016,45(19):95-96.

[4]郑玉清.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05):5-8.

作者:李民 单位: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