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对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问题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变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以便对电池的安全检测和管理提出科学建议。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变
1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问题
目前,动力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阶段、首次使用阶段、重制阶段、二次使用阶段和回收阶段。在首次使用之后,电池将被拆卸、拆解,经过检测后重新制作成储能系统,投入二次使用,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想要实现锂离子电池的二次使用,则要保证电池拥有较高安全性。因此,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电池的重要指标,将对电池的应用产生制约。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出现的安全问题,是由电池设计和制造缺陷引起。在电池老化衰减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安全性演变。因此加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演变研究,才能实现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
2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变研究
2.1电池老化衰减与安全性演变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电池安全性能变化,与电池老化衰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锂离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中,正负极及电解液等材料都将发生老化衰减。正极的老化衰减包含过渡金属离溶解、晶体结构变坏、活性物质损失和钝化膜形成等,会引起材料热稳定性的变化,使电池充电能力下降。负极的衰减老化现象同样包含活性物质损失,导致电池耐过充能力下降,同时也包含表面析锂和SEI膜增厚,前者将导致材料热稳定性下降,促使电池产热速度提高,后者将使电池热稳定性增加,造成电池产热起始温度提高。电池电解液氧化分解,则将导致电池产生更大的内压,促使电池体积不断膨胀。电池因导电剂失效、表面钝化膜增加等因素引起的内阻增加问题的出现,将导致电池放电焦耳热增加,使电池耐过充能力被削弱[1]。
2.2不同老化状态下的电池安全性演变研究在锂离子全生命周期中,会发生不同的老化,主要分为循环老化和储存老化,将导致电池发生不同的安全性演变。2.2.1循环老化电池的安全性演变在循环老化状态下,电池可能在过充电和短路等测试中发生爆炸、火灾等情况,与电池的电滥用性能降低有关。因为在高温或常温的循环老化工况下,电池会因为内阻上升出现焦耳产热增加的情况,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从研究结果来看,经过循环老化,经受挤压、针刺等机械滥用,电池并不出现较大的安全性演变。但是在异常温度冲击下,电池热稳定性会发生变化,导致电池出现热失控或自产热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与循环老化引起电池负极表面SEI膜的稳定性变化有关,其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破裂,导致不稳定的膜产生,将难以起到保护石墨极的作用,导致石墨极与电解液反应,促使电池热稳定性下降,在负极析出锂。结合当前研究进展可知,低温循环后进行电池绝热热失控测试,在30~100℃,电池产热速率迅速提高,会析出十分活波的锂金属,与电解液反应,导致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在常温循环测试下进行电池绝热热失控测试,在达到600次循环时电池自产热温度下降至60.5℃,升温速率不断提升,安全性随之降低,在过充测试中经过400次循环则会发生爆炸、着火情况。2.2.2储存老化电池的安全性演变在储存老化工况下,电池在绝热热失控测试下会出现自产热起始温度提高的情况,产热速率会随之下降。在储存时间增加的条件下,这两个参数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说明,经过储存,锂离子电池耐热滥用性能会随之提升。在100%的SOC条件下,将电池在常温或高温状态下储存4h,电池容量将有所衰减,温度越高衰减越大,在过充电测试中仅有储存温度达到90℃的电池会起火。在储存老化至电池容量衰减为原本的33%~80%的条件下,挤压测试中电池不会出现安全性问题。因此从当前研究进展来看,经过储存老化,锂离子电池会因为负极表面SEI膜稳定而获得更高的电池热稳定性,不会出现SEI膜破裂的情况。因为在储存的过程中,电池中SEI膜的不稳定将转化为稳态,更好地为石墨负极提供保护。但是在储存过程中,电池可能会因为气体的产生而碰撞,导致电池安全性受到影响。此外,经过储存老化,电池内阻会增加,在电滥用条件下同样会出现焦耳产热增加的情况,因此会导致电池的耐电滥用性能减弱。
3结论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使用将经历较长的全生命周期,整个过程都要加强安全检测,保证电池的安全性,才能更好进行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生产。从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演变研究进展来看,在循环使用和储存老化的过程中,电池安全性降低主要是由电池滥用引发的,同时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电池内部产生不可逆热反应,因此还应加强实时检测和安全管理,以免电池使用、储存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崔妍,付强,潘薇,等.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J].标准科学,2016(12):23-29.
作者:邵晓挺 冯浩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