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山体不稳定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探讨范文

山体不稳定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山体不稳定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体不稳定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山东林业科技杂志》2015年第一期

1设置支挡加固措施

支挡加固措施能使边坡保持稳定,其大致分为锚固技术、挡土墙工程、抗滑桩工程这3种类型。(1)锚固技术:指利用土体或岩体的锚固力维持地下结构的稳定,防止地下工程施工中如坍塌、滑移等灾害出现。锚固技术分为土锚和岩锚两种形式,其都是一端与工程结构物或挡土墙联结,另一端固在地基的土层或岩层中,以承受结构物的上托力、抗拔力、或挡土墙的土压力、水压力。(2)挡土墙工程: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其作用一:可以降缓坡度,有效地把陡立面裸露面积减少到最小;作用二,回填后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斜坡面,从而起到支撑坡体稳定的作用。实际工程采取的常用措施一般有: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加筋式挡土墙等。(3)抗滑桩工程: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抗滑桩对滑坡体的作用是利用抗滑桩插入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地层,对桩的抗力(锚固力)平衡滑动体的推力,增加其稳定性。当滑坡体下滑时受到抗滑桩的阻抗,使桩前滑体达到稳定状态。该工程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

2边坡防护

边坡防护以工程治理为要,是生态修复的基础。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两大类型。

2.1工程防护:边坡工程防护分为坡体防护和坡面防护。坡体防护即上文所述的支档加固措施,在此不再赘述。坡面防护一般分为以下3个方面。(1)挂网锚喷防护:挂网锚喷是向坡体内打锚钉或锚杆,然后在上面铺设土工塑料或钢筋网,之后在表面喷射素混凝土。此方法多对于稳定性较差的岩质边坡。(2)喷浆防护:即坡体表面喷射素混凝土。多与挂网锚喷相结合,共同提高边坡稳定性。主要适用于易风化但稳定性较好的岩质边坡。(3)砌石防护:有干砌石、浆砌石、护面墙等措施。适用于坡面土体松散、自稳性差、坡度较陡的边坡。

2.2生态防护:本文所说的生态防护包括纯植物防护以及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护。其常用措施分析归纳如下表1。

3截、排水设置

依据山体的不同坡向及治理面汇水情况,可采取以下几类截、排水措施。(1)截水沟:在边坡上方一般会设置截水沟以拦截疏导坡外地表径流,防止坡面受边坡以外的水冲刷,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但对于稳定性较强的边坡可以不用设置。(2)截水墙:一般在坡体内设置,用于拦截地表径流,对坡面汇流进行疏导,降低雨水冲刷,提高边坡稳定性。(3)排水沟:坡体内设置排水沟可以将地表径流进行汇集和排出,防止边坡受雨水冲刷。可以通过改变其方向来调节水流速度。

4不稳定边坡生态修复模式

笔者经多方调查总结提出了3种不稳定边坡类型的修复模式如下,其模式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单一或综合性应用。(1)陡崖型:大于70°的边坡,崖体坡面光滑,无任何基质,自然条件恶劣。是名副其实的悬崖峭壁。可采用石刻、雕塑等人造艺术加工手法,使其陡崖型边坡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或运用藤蔓植被护坡技术、坡面穴植和生态槽种植等护坡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在坡底、坡顶和岩面局部坑洼处直接种植藤蔓,同时若条件允许,可选取坡面适当位置,通过挖凿或坡面加槽,最终形成可回填土壤并直接进行植物种植的封闭区域。(2)倾斜型:坡度为30°~70°的边坡,修复模式为:削坡排险等改变斜坡几何形态→危岩体卸载、坡面清理→临空面回填→修建挡土坝、挡水墙等支档措施→修建截、排水系统→采取2.4章节提到的生态或工程护坡措施(可视情况单一或综合性利用)→铺设灌溉系统,并对绿化工程进行养护。(3)平缓型:坡度小于30°,坡度较缓,一般不用改变斜坡几何形态。若边坡质地疏松,稳定性差,植物难以生长。则先用惰性基材(固化剂)或化学添加剂等技术手段进行固化稳定处理。固化剂可以用水泥、硅土、消石灰、石膏或碳酸钙等材质;化学添加剂稳定化处理技术则以处理含重金属废物为主,目前常见的有:pH值控制技术、氧化或还原电位控制技术、沉淀与共沉淀技术、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临界技术等。固化稳定土壤后,可采取客土喷播即坡面挂网并喷播有机基材(客土)及植物种子进行土壤复绿。若边坡质地较稳定,则进行人工排险→种植土回填→修建挡土墙→修建截、排水系统→视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取撒播植草、平铺草皮、液力喷播等草皮种植技术,之后进行乔灌木栽植,形成乔、灌、藤三层立体防护,以遮蔽边坡和挡土墙等硬质结构,形成良好的生态立体防护景观。

5小结

山体不稳定边坡的生态修复,有助于消除区内地质灾害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改善生态地质环境,达到防灾减灾、美化环境、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山体修复过程中,应谨记修复者必须进行细致的地质勘察,查明现状条件及引发灾害的隐患,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调查情况正确、合理地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模式,保证山体的生态修复做到尽善尽美,达到安全、美观的目的。

作者:尚红吕俊杨松任笛笛乔忠慧林秀秀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