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的创建将气象部门科普资源和青少年科技实践需求融合,为青少年掌握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探究气象科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同时,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的创建有利于气象部门改善观测业务布局。实现政府投入运行经费、解决气象基础设施用地,气象部门做好业务布局谋划,实现精细化气象观测站点布局调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改善等优化。南昌通过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实践,加强了与区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链接,激发了各方在青少年气象科普工作中的参与感,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
关键词: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探测环境;改善
一、背景
受气候及地理条件影响,江西省气象灾害发生的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是全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南昌是江西省省会,江西唯一的特大城市,主要的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和霾等。次生和衍生的城市气象灾害主要有:城市积涝、空气污染、城市热浪、城市火灾、传染性疾病、交通事故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如2012年5月12日、8月21日,2016年6月22日,南昌均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给广大市民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雷击致死居民时有发生;城市雾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活动集中的特点,遭遇气象灾害,其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大,对城市交通、生产、生活都带来明显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能力建设是气象部门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职责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解决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实践,加强了与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链接,激发了各方在气象减灾工作中的参与感,提升了其积极性,为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近年来,南昌市气象局深入开展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挖掘校园气象站建设内涵,推动其从单一的校园气象站建设逐步进化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促进校园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式发展,在实现政府投入运行经费、解决气象基础设施用地的同时,做好业务谋划,有条不紊地实现了精细化气象观测站点布局调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改善等气象业务工作,实现政府、部门、校方三方共赢。当前,南昌市共设立了校园气象站14个,有小小气象员队伍120人、校内气象辅导员14人,2015—2018年开展校园科普活动60余次、辅导员培训10次。由南昌市气象局指导、青云谱实验学校黄伟老师设计执教的《我是小小气象员》荣获南昌市教育学会举办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大赛一等奖,并选送参加全国比赛。2篇由学校推荐的论文入选中国气象学会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论文集,6人获得优秀气象辅导员奖励。南昌市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的建设获得广泛关注。2015年9月,《南昌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年第18期以彩页专题的形式刊载我市校园气象科普开展情况。江西省政府网也刊载了相关消息。我市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先后获得江西日报、江西晨报、南昌晚报、南昌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奠定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良好舆论基础。以上成绩与近年来南昌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建设的实践密不可分。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高位推动2014年,南昌市政府将校园气象站的建设纳入到了市政府对县(区)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数考核条目中,依据考核要求,每个县(区)需要开展一个或以上的标准化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其中,校园气象站围栏、百叶箱、人工观测仪器费用约1.5万元,由各县(区)政府提供,每年运行维护0.5万元纳入各区预算。建设场地由各县(区)政府推荐后由气象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后确认进行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完成14个标准化校园气象站的建设,预约建设的校园仍在新增中。
(二)部门合作,规范先行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规范运行管理,2015年,南昌市气象局、南昌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南昌市校园气象站管理办法(试行)》(洪气发文〔2015〕42号),文件中确立了校园气象站建设中政府以及气象、教育两部门的职责,规范了校园气象站建设标准,明确了Ⅰ型和Ⅱ型两种校园建设规格和经费预算,实现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由于建设标准的出台,部分筹建学校在建设初期便可以得到市教育局和气象局的共同指导,根据标准在校园规划初期预留场址,为高规格建设奠定基础。
(三)统筹规划,集约建设为将校园气象站建设效益最大化,市气象局结合精细化预报服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设施维护等业务工作的需求统筹规划,要求新设立的校园气象站必须同时满足“四个优化”条件,经过市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核方能开展建设。“四个优化”即:优化区域站网布局———将区域站监测网由按照行政区划布局逐渐转化为格点均一、满足精细化乡镇(街区)气象预报需求的新型布局;优化提升区域气象站探测环境———将原坐落在屋顶易受小气候影响的区域站移至下垫面均一、观测场面积与探测环境符合要求的地面观测场;优化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硬件设施———对已运行8年以上的老旧设备、故障多发设备在迁址同时进行整体更新;优化区域站维修条件———对由于管理或环境造成维修困难或安全隐患的区域站点进行移建。通过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将区域站监测网由按照行政区划布局逐渐向格点均一、满足精细化乡镇(街区)气象预报需求的新型布局转化,将原坐落在屋顶易受小气候影响的区域站移至下垫面均一、面积与探测环境符合要求的地面观测场,对8年以上的老旧设备、故障多发设备进行整体更新,对由于管理或环境造成维修困难和安全隐患的区域站点全部进行移建,我市区域站布局明显优化,可用性明显提升,上线率明显提高。
(四)细化标准,提升内涵为促进非农业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南昌市气象局进一步深入发掘校园气象站建设内涵,推动其逐步由目前普遍实施但较为单一的气象设备落地与科普进校园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化为综合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创建实践。在统筹考虑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基层防灾减灾需求后,统筹设立了《南昌市校园气象站建设方案》、“四个优化”、《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创建标准》、“八个一”的执行标准,这些标准的设立在有效提升工作执行效率的同时,确保了校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按照“有组织管理机制、有日常维护、有宣传培训、有预警手段、有应急处置、有校园气象志愿者队伍、有长效发展机制”的“七有”标准制订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标准的确定为衡量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提供了量化、统一的指标。
(五)局校共建,深度融合在校园气象站挂牌成立和硬件建设以外,为使气象知识深入融入校园文化,在市气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设立校园气象站的学校按照“八个一”的标准对校园气象文化进行了打造,即:一套气象科普书籍、一节气象实践课、一次气象科普示范基地参观、一个校内气象辅导员、一支校外气象辅导员队伍、一支小小气象员队伍、一本气象观测簿、一个校园气象科普宣传栏。气象校外辅导员的专业性与校内辅导员的教学经验相互激发与碰撞,气象综合实践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让中小学生萌生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浓烈兴趣,积极参与到气象知识的探求中。同时,针对教师队伍里普遍存在着的缺乏对校园气象设施和气象科普知识的认识,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参与气象科普实践活动的现象,南昌市气象局每学期开展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
三、思考
南昌防灾减灾示范校园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对于加强南昌市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同时也为气象部门改善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多方共赢,效益显著。但此项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和遗憾之处。
(一)缺乏规范化校本教材虽然我市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市校园气象科普的现状仍然是基本以平面的科普展板和校园气象人工观测设施的使用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缺少一套符合青少年认知心理、具备较好的互动效果、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的气象科普教学设计。
(二)科普活动低水平重复由于缺乏具备一定教育学常识和科普实践的员工,目前我市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其一是科普范围限于初中、小学,对于高中以上的学生进行科普尚无经验。表现其二是对于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前沿气象知识缺乏科普推广的能力。
(三)建设标准未获官方认定当前建设标准为南昌市气象局根据学校条件、建设需求自拟,暂未能征得教育部门认定,形成权威标准,不利于示范成果的复制推广。
四、结语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的创建将气象部门科普资源和青少年科技实践需求融合,为青少年掌握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技能,探究气象科学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南昌市校园气象站建设受到政府、媒体广泛关注,从侧面印证了社会对于气象科普工作的迫切需求。通过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实践,加强了与区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的链接,激发了各方在青少年气象科普工作中的参与感,提升了其积极性,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
作者:刘玲 邹琳 林嘉宝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