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题图书出版信息分析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针对国内缺乏对南海主题中文图书进行系统梳理这一问题,该文获取国家图书馆中977条南海主题中文图书的出版信息,分析这些图书的年代分布、出版社及地理位置,描绘这些图书的话题演变,从而勾勒出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的整体状况。并提出今后应借助数字出版技术,在整合国内外图书资源的基础上,抽取南海主题图书的知识单元,协同构建出一个全面且易用的南海主题知识服务平台。
关键词:南海;图书出版信息;知识图谱南海问题
作为从民国时期延续至今的中国对外关系的大事件,涉及领土主权问题、敏感的历史问题、国际法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然而,随着南海问题的产生、发展,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日益提升,南海问题呈现出复杂化、扩大化、国际化的趋势[1]。而关于南海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关注,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澄清南海问题真相、捍卫主权利益提供文献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妥善处理复杂局势、建设良好地缘政治环境探索解决方案。有研究人员对国内不同学科关于南海主权、南海争端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2-3],一些研究人员从西方文献中提取中国在南海诸岛活动的历史记录[4-5],而吴绍渊[6]、张耀光等[7]研究者则从地图这一类型出版物出发,论证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然而,王新才等人[8]针对南海争端问题,从引文视角对比分析了国内与国际跨学科研究人员的文献需求,发现国内研究对较新中文期刊和经典外文图书依赖度高,而中文图书则缺乏国际认同。因而,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国内出版的南海主题相关图书上来,一方面分析这些图书的出版年代、出版地、出版社等信息,另一方面则分析这些图书的主题演变情况,从而勾勒出一个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整体状况。
1数据来源及处理
1.1检索词的确定
由于南海主题比较宽泛,通过查阅文献,并在一位南海问题研究专家的协助下,确定使用“南海”“南中国海”“三沙”“北部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这些词作为检索词。确定检索词之后,以题名或主题中包含所确定的检索词且文献类型为“图书”来构建检索式,例如检索词为“南海”时的检索式为“(WTI=(南海)ORWSU=(南海))ANDWFM=(BK)”,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进行馆藏目录检索,数据库选择“中文文献数据库”,截至2018年7月26日,共获取2074条检索结果。
1.2检索结果的筛选
2074条检索结果中,有不少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题名中带有“南海”二字,但实际内容并不是关于“南海”的研究,因而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剔除不相关的图书。以下4种情况,是能够直接判断出需要剔除的检索结果:①一些检索结果是指代“中南海”这样的特定概念,还有一些则表示“南海市”“南海区”“南海县”“威海南海新区”“南海西樵山”“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的景区)”“南海湿地景区(位于包头的景区)”“南海迷宫”(位于希腊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韩国南海郡”这样的地理名称;②一些检索结果表述的是有关“康有为(康南海)”“南海岩”“周南海”“南海+人名”(如:“南海潘新安”“南海十三郎”等为南海籍的名人)这样的人名;③与“南海会馆”“南海诗社”“南海网”(海南省新闻网站)“北汽福田南海汽车厂”“南海信息技术学校”这样的机构名相关的检索结果;④有些出版社的名字、出版的丛书名中,虽然带有“南海”二字,但实际内容并不是关于“南海问题”研究的检索结果。在对以上4种明显不相关的检索结果进行剔除后,还有3种主题的图书需要进一步判断其相关性:①像“南海Ⅰ号”“华光礁1号”这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的图书;②有的图书题名中带有“南海”二字,同时介绍的是南海问题涉及的地理区域的城市概况、方志典籍、民俗风情、文化历史;③有些图书介绍的是南海油田开发、南海地区科研机构单位的发展概况等信息。通过与确定检索词时所请求协助的南海问题研究专家进行交流,认为这3种主题的图书无论是从历史遗迹视角,还是从城市发展、南海开发视角,都为中国在南海合法合理开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因而对这3种类型的图书检索结果进行保留。最后对相同责任者在同一出版年、同一出版社的同一题名图书进行剔除,得到能够纳入分析的南海主题图书出版信息共计977条。
2国内南海主题图书的出版信息分析
977条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信息中,显示为精装的数量有160本,占比为16.4%。而在出版语言方面,776本图书只有中文这一种语言,中英文对照的图书数量有180本,还有21本图书是用傣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日文等国外语言与中文进行对照出版的。接下来将重点分析这些图书的出版年代、出版社及其地理位置分布。
2.1出版年代及数量的变化分析
剔除掉10条没有显示出版年代或者出版年代存疑的图书后,南海主题图书的出版数量在不同出版年代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的出版图书数量仅有5本,这一方面是由于2018年的图书还在印刷出版中,另一方面图书馆对新书的著录入藏也需要一定的时间。1929年上海南洋舆地学社出版了丘守愚绘制的《中西地名对照南洋商用地图》,打开了近代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篇章,但直到20世纪90代,有关南海主题图书出版的数量都是缓慢增长的态势。伴随着1994年、1995年中国与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就南海问题进行谈判,南海主题图书出版在1996年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这一年有32部图书出版,但随即进入低谷。2007年有42部图书出版,自此南海主题的图书出版数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其中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这5年,南海主题的图书出版数量都超过60部。而2013年是南海主题图书出版数量的峰值,结合2012年不断激化的黄岩岛争端和2013年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的时政环境,可以说南海主题图书出版数量的年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南海问题局势的紧张程度。
2.2出版社的统计及地理位置分布分析
除13条没有显示出版社或出版社不详的图书之外,余下的964条图书出版信息显示,出版社的地理位置分布在包含中国台北、中国高雄、中国香港在内的我国37个城市。
3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话题演变分析
对出版年代、出版社信息的分析,只是对国内南海主题图书的出版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主题词分析则能看出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话题变化情况。
3.1国内南海主题图书的主题词共现分析
在对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主题词进行共现分析时,采用这些图书所提供的主题词,提取主题词共现的频次(只分析共现次数达到10次及以上的主题词共现情况),根据主题词共现结果,可以将国内南海主题的出版图书概括为以下6个大的话题。(1)南海及其疆域的自然科学研究。这一部分图书关注南海地质勘探、油气资源开发、动植物资源研究等具体话题,如《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和《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2)南海及其疆域的地方志等历史古籍研究。如《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和《明清东南海岛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这一话题的图书主要是从史料中论证中国对南海疆域的主权和开发活动。(3)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发展研究。这一部分的图书既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挖掘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历史,也探索新的国际形势下合作开发南海的可能路径,类似话题的图书有《南海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和《东亚海域交流与南中国海洋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国内有关南海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南海神话》(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和《南海历险记》(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这一话题的图书主要通过小说、报告文学等图书类型介绍南海疆域的发展历程、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5)北部湾地区发展研究。这一话题的图书则关注北部湾这一南海具体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类似图书有《北部湾潮间带造迹动物群及其遗迹》(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和《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驱动因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南海边界问题研究。如《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裁决没有法律效力》(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和《论南海九段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这一话题的图书则从政治、史料、法律等视角,为南海主权及国际争端的历史与解决之道提供文献支撑。
3.2不同时期国内南海主题图书的话题变化分析
通过主题词共现,将近90年出版的977本南海主题图书大致概括为6个话题。为了解不同时期出版的图书在关注的具体话题上有何变化,本文将近90年的出版周期分解为5个时期,图2展示了5个时期的话题分布变化情况。5个时期的主题词数量从1980年之前的75个,逐步增加到95、167、255个,到2010—2018年,最新一个时期主题词数量则增至554个。从图3中可以看出,这5个时期主题词数量逐渐增长,前3个时期的话题分布比较集中,话题之间的关联度比较低。而2000年以来,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话题逐渐增多,话题之间的关联变得复杂。就具体话题而言,前3个时期主要出版了南海疆域的地图、海洋资源研究,同时如《古代南海地名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南海资料索引》(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和《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等历史资料汇编也是这3个时期的主要关注话题。而2000年以来的2个时期,出版图书的话题除了南海疆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外,逐步由边界主权问题向国际合作发展这一方向转变,这与曾勇[1]提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4讨论
在分析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信息时,发现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呈现出版数量不断增长、研究话题不断丰富的趋势,同时,今后还应在以下方向重点关注。
4.1关注南海主题的细化出版
通过分析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在不同时期的话题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在话题的丰富程度上明显增多。然而这些图书的话题存在重复性、同质性的问题,比如主要关注国内关于南海的政策和话语研究,缺少东盟非争端国的南海话语分析,同时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南海问题上的传播研究不够重视[9]。而且主要关注南海疆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对南海人文资源(如南海渔民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和散落于南海诸岛的遗迹、遗址)的策划出版[10]。今后在宏大叙事的图书话题之外,应该给予《更路薄》这一古代渔民在南海航行路线记录等类似人文资源多一点关注,并进一步挖掘“一带一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主题的关系,探讨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开发的新路径。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在2017年出版的《“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经贸发展:海南岛、北部湾与环南海》一书,为这方面话题的精深策划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4.2借助新技术的数字出版
在对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信息分析的过程中,发现2005年和2013年分别将民国时期杜定友编的《东西南沙群岛资料目录》和陆发熹编著的《广东西沙群岛之土壤及鸟粪磷矿》2本图书处理成了缩微材料,这是图书资源数字化的有益尝试。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崛起,从南海主题图书中抽取知识单元,构建内容全面、类型丰富的知识服务平台,成为数字出版的趋势之一。通过对知识单元的重组,借助微信等新平台和数字人文的新工具,有利于更好地策划出版南海主题的图书,更快捷地宣传南海主题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也为南海主权、合作开发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平台。
4.3整合资源实现协同出版
在分析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信息时,发现一批以南海研究命名或以南海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机构相继建立,同时一些出版社形成了关于南海主题的品牌系列,而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不同出版社合作出版同一系列的探索。这个发展趋势为不同出版社整合自身特色资源,就某一具体话题进行协同出版提供了可能。在国内南海主题研究上,研究者指出中国视域下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于国外南海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11]。出现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搜集南海主题的国际化史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长期过程。倘若由国内几家权威出版社牵头,对南海周边诸国有关南海问题的历史文献及档案做全面收集、整理与出版,可以摸清南海疆域涉及各方的“家底”,及时掌握利益相关国的动态,增强我国在南海问题解决时反驳的力度,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从而掌握话语主导权和问题解决的主动权。
5结语
借助国内南海主题图书的出版信息,本文结合时政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图书的主题词,将这些图书的关注话题提炼为6个,并且梳理出这些图书的话题演变趋势,这有助于了解国内南海主题图书出版的整体状况。虽然本文选取检索词时,在兼顾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考虑全面性,然而受限于具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要获取全部的南海主题图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南海诸岛史地研究》《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这2本重要图书,在本文的分析样本中并未出现。同时对于获取到的图书出版信息,仅从出版年代、出版社、主题词等视角进行分析略显片面,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挖掘处理,从而深化对国内南海主题出版图书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曾勇.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12(8):58-65.
[2]刘中民,滕桂青.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19.
[3]张明亮.“9•11”以来南中国海形势综述[J].东南亚研究,2006(3):45-50.
[4]辉明,廖大珂.近代西方文献中的南海:海南人的家园[J].文史哲,2015(2):34-55,165-166.
[5]辉明.从近代美国文献看南海诸岛的主权[J].文史哲,2016(4):5-22,164.
[6]吴绍渊.从20世纪30—50年代中国公开发行地图集看南海[J].新东方,2017(1):20-24.
[7]张耀光,刘锴,刘桂春.从地图看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进:中国南海九条断续国界线[J].地理科学,2012,32(9):1033-1040.
[8]王新才,杨千,王海宁.国内与国际跨学科研究人员文献需求的对比分析:以南海争端问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5):6-14.
[9]毛家武,黄冬冬.传播学视野中的南海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有关南海问题的新闻舆论和话语研究文献综述[J].文化与传播,2017,6(1):28-33.
[10]袁航,陈梁芊.史学视域下的国内南海主权问题研究综述[J].民国研究,2018(1):253-269.
[11]冯国昌.近年来国内南海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6):27-34.
作者:杨海平1);沈军威2) 单位: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研究院,2)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