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玉米群体数量及施肥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通讯杂志》2015年第四期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1.1处理及田间设计试验按二因素设计(密度和施肥方式),试验设4种种植密度:(1)3500株/亩(代号为35);(2)4000株/亩(代号为40);(3)4500株/亩(代号为45);(4)5000株/亩(代号为50)。设3种施肥方式:(1)种肥同施(播种的同时完成施肥;设为A),一次性施入玉米专用肥50kg/亩;(2)分期施肥(拔节期施肥一次,施量为25kg/亩,散粉后期施肥25kg/亩;设为B);(3)“一炮轰”施肥(在大喇叭口时期一次施肥50kg/亩;设为C);试验共计3×4=12个处理。试验采用3次重复,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不同的施肥方式处理为副区,每个重复内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种植5行,长5m,共36个小区。
1.1.2田间管理田间的除草、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按照一般农田管理的方式进行。
1.2试验测定项目及调研方法
1.2.1物候期调查记载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成熟期等7个时期。记录玉米进入各生长阶段的日期。
1.2.2穗部性状收获后每小区取10穗测行粒数、穗行数、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
1.2.3实际产量及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将每个小区实收的中间3行所有果穗晒干后脱粒、称重,计算出实际产量;理论产量:每个小区随机挑选10穗分别脱粒,记录每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测籽粒含水率,计算理论产量(含水率折算为13%)。
1.2.4田间投入统计每种处理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机械、人工、种子、肥料、农药成本。
1.2.5调研收获后期组织当地及周边农技人员及种粮大户进行实地观摩,并就试验每个处理做详细介绍,之后在会议室进行分组讨论并发放调查问卷。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穗部性状的影响由表1可知,种植密度由3500株增加到4500株时,穗长逐渐变短,其中种肥同施情况下由15.2cm降到了14.9cm,分期施肥模式下由15.3cm降到了15.0cm,“一炮轰”模式下由15.2cm降到了15.0cm;穗粗变粗,秃尖也变长,穗行数及行粒数均有增加。种植密度由每亩4500株增加到每亩5000株时,穗长继续变短,穗粗略有变细,秃尖变长,分期施肥模式的穗行数和行粒数基本没有变化。同密度下分期施肥模式的穗粒数整体比其他两种模式多。可见合理的施肥方式更能发挥肥料效能。
2.2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亩产居首位的均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分期施肥“模式,其理论亩产是820.37kg,实测亩产是700.31kg;亩产居第2位的是“密度5000株/亩+‘一炮轰’施肥”模式,其理论亩产是819.93kg,实测亩产达到688.48kg;相同密度下种肥同施产量位次均靠后,同密度下分期施肥模式产量位次均靠前。可见合理的施肥方式能更有效的提高肥料利用率。
2.3不同处理的成本投入情况由表3可知,在相同密度下,总成本最高的是分期施肥模式,其次是“一炮轰”施肥模式,最低的是种肥同施模式。每处理除去因种子需求量差异导致的总成本不同外,导致总成本变化最大的因素就是施肥成本,种肥同施模式下可采用机械播种同时施肥,每亩的机械施肥成本仅为10元,分期施肥及“一炮轰”模式下成本明显升高,施肥1次的成本大概是50元/亩,主因就是其二者在苗后施肥情况下很难实现机械施肥而采用人工施肥,从而导致施肥成本大幅增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人工成本将会越来越昂贵。
2.4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分析由图1可知,每亩净收益最高的处理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一炮轰’施肥”模式,每亩净收益是1245.81元;第2位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分期施肥”模式,每亩净收益是1220.65元;第3位是“种植密度4500株/亩+‘一炮轰’施肥”模式,每亩净收益是1193.27元。
2.5农技人员及种粮大户对不同施肥方式的意见反馈情况收获前组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700多人进行了现场观摩,并针对施肥方式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进行调研,共收回问卷667份。由图2可知,支持率最高的是种肥同施,共计362人,占调研总人数的54.3%;其次是“一炮轰”施肥,有276人,占调研总人数的41.4%,比前者略低;支持率最低的是分期施肥方式,共有29人,占调研总人数的4.3%。问卷汇总后发现,支持种肥同施的理由主要是省工、省时,反对的理由是肥料浪费严重;支持分期施肥的理由主要是肥料利用率高,反对的理由是费工费时;支持“一炮轰”的理由主要是产出投入比大,反对的理由也是费工费时。
3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加速流转促进了规模化种植加速发展。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多因素(品种因素、种植习惯、收获机械、气候类型等)的制约致使玉米机械化收获成了难题,成了玉米产业化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打破制约因素,为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铺平道路。在诸多制约因素中,种植习惯作为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宽窄行种植上,机械化妆获则需要推广等行距种植技术。本试验以河南宜机收主栽品种之一漯玉336为试验对象,在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等行距种植模式下,测定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方式下穗部性状、产量、投入成本、收益对比,调研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对不同模式的意见反馈。结果表明:肥料利用率最高,产量突出的模式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分期施肥”;收益最大化种植模式是“种植密度5000株/亩+‘一炮轰’施肥”;农机人员及种粮大户更倾向于最佳密度下种肥同施模式,其次才是“一炮轰”施肥模式。若按以上结论貌似很难选择,产量高的模式投入产出比并非最大,收益最大的却并非最受欢迎,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此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找出收益最大化模式(“种植密度5000株/亩+‘一炮轰’施肥”模式)并广加宣传及示范推广,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的培训,使他们逐渐的接受最佳模式,为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大面推广做好铺垫。
作者:吴伟华柳家友闫海霞袁刘正付家锋王会强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