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甜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通讯杂志》2015年第四期
1.产业特色
1.1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是优新品种推广应用比例较高,占比达80%。品种的引进以提高品质、外观品相为主要参数,早春大棚西瓜以小兰为当家品种,大棚长季节西瓜栽培以早佳为主。大棚甜瓜优新品种格外受关注,各地积极引进了多种品质优良的甜瓜,如东方蜜1号、2号,玉姑、9818、雪里红、夏乐、新辉等。西甜瓜的品质和商品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简约化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如水肥一体化微肥滴灌技术、蜜蜂传粉技术等。大棚设施栽培应用水肥一体化微肥滴灌面积占大棚栽培栽培面积的50%,节省了工本,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2012年开展大棚西甜瓜应用蜜蜂传粉技术示范获成功,近两年蜜蜂传粉技术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仅应用到大棚西瓜,还被应用到小拱棚露地栽培。大棚西瓜使用蜜蜂传粉优势:解决了人工授粉时的劳力缺乏的矛盾,保证了大棚西瓜能及时授粉;单株平均座果率高于人工授粉,小型西瓜高的达到2.8;保证了西瓜品质和质量安全。三是绿色防控技术得到逐步应用。大棚栽培普遍应用黑地膜满铺,极好地防除了杂草滋生;应用色板诱蚜等,大大减少了化学除草、防虫次数。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意识大大增强。
1.2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品牌是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实质是以品牌为核心的质量的竞争。创建品牌、培育名牌,是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全市以合作社、企业园区为主体创建的西甜瓜品牌有15个,品牌产品以其高商品性、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售顺畅,效益颇佳。如江宁区横溪街道“绿王大自然”、“大自然”、“森贡”牌绿色西甜瓜,“苏田”、“绿狗”、“宁农”、“宾福山”牌无公害西甜瓜,被广泛认可,生产亩效益都在5000~6000元。溧水晓康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晓康农业”精品西瓜净收益在1万元/亩以上。位于高淳桠溪镇桥李村的高淳区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创建的“胥楚”牌小兰、8424西瓜、东方蜜1号甜瓜,生产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规模总体较小南京市西甜瓜生产虽有一定的镇街、村的区域特色,但大多数区域从事西瓜生产的劳力人均生产面积偏小。据已统计的11个专业村中,仅烟墩村、徐溪村人均生产面积在3亩以上,瓜农户均面积只有新杨、烟墩村在5亩以上。专业村的西甜瓜总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偏小,总体规模不大,而盐城东台市三仓镇西瓜生产户均面积在10亩以上。
2.2生产水平差距较大一是设施栽培面积差距。南京市西甜瓜大中棚设施栽培面积不仅各区县之间差距大,与全省其他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全市西甜瓜大棚栽培占总栽培面积的30%,仅占全省大棚设施栽培面积(约110万亩)的3.6%;而大棚设施面积较高的市县,如盐城市大棚西瓜栽培面积占全市总面积70%以上,占全省31.8%,其中东台县大棚栽培面积占全省约22.7%。南京市大棚西瓜区县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集中在江宁区,占全市大棚面积的80%以上。二是西瓜工厂化集约化育苗的差距。据统计,南京市西瓜工厂化集约化育苗比重与省内其他市区存在明显差距。南京市集约化育苗占全市育苗比重不足2%,而其他市区徐州市高达58.3%,最低的淮安市也占近7%。
2.3名牌战略有待强化除园区企业、合作社等创建的品牌,专业镇、街、村等创建的区域品牌较少,名牌西甜瓜产品更少,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原产地保护处于空白,与省内其他市、县如盐城东台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如东台“佳蜜”西瓜获不仅获得绿色商品使用证书,还获得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东台西瓜获得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远销至上海、南京、福州、厦门、长沙、成都、南昌等大中城市,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
2.4产业化有待提升南京市西甜瓜产地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缓慢,经济合作组织极少,西甜瓜产销绝大多数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为主,西瓜销售以马路市场为主,超市、网络销售约占5%。
3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总体思路围绕南京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和南京现代农业“1115”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南京西甜瓜产业提档升级为抓手,以提高西甜瓜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立足科技先导、实施品牌战略、健全支撑体系为重点,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培育特色品牌、强化综合保障,积极引导西甜瓜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销售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新亮点。
3.2发展对策
3.2.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施全市现代农业“1115”规划,突出规划引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园艺作物标准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加强西甜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现代西甜瓜产业园区。二是着力提升设施栽培装备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改善西甜瓜生产环境的设施装备,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标准钢架设施构型、新型覆盖材料,示范应用智能型温、光、水、肥、气等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物联网应用等,提高西甜瓜设施栽培的智能化水平;其次,要重点示范推广提高西甜瓜生产效率的设施装备,包括工厂化育苗机械、定植机械、自动灌溉、耕作机械、植保机械等装备,温室供暖、补光、补施CO2等节能型农业装备。三是加快创建西甜瓜生产标准园。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从西甜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加强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到“六个百分百”,即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现西甜瓜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以标准园建设带动全市西甜瓜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
3.2.2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大力开展“三新”推广应用。以继续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大更新工程为抓手,以西甜瓜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南京农业科技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西甜瓜新品种,大力集成应用西甜瓜设施栽培的新技术,大力示范应用西甜瓜优质高效栽培新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对西甜瓜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大力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协作开展适合设施栽培的优质多抗瓜类新品种选育,工厂化、集约化育苗技术如种子促萌引发技术及壮苗促控技术研究,砧木品种、工厂化育苗专用基质多元化研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南方精品哈密瓜栽培技术研究,西甜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
3.2.3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进西甜瓜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分散农户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分散生产向产区规模生产集中,由技术薄弱农户向技术力量强、标准化执行力度强的职业农民集中,实现西甜瓜适度规模经营,在资金的信贷、土地租金、选用耕地质量检测、种苗的补贴、城市销售绿色通道、城市销售摊点设立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二是提升西甜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西甜瓜生产营销合作组织,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西甜瓜产业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西甜瓜生产和经营主体。
3.2.4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一是要筑牢产业基础。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为抓手,不断提高西甜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标准化推广应用水平,不断强化西甜瓜生产主体的品牌培育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推进提高西甜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化水平,为实施名牌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做响区域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西甜瓜生产主体联合(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子母商标发展战略,按照“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五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西甜瓜生产的区域化布局、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栽培、品牌化营销,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实现优质优价,不断提升西甜瓜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信力,
3.2.5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贯穿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保障西甜瓜生产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一是产前做好种子种苗、金融等服务。扶持推进西甜瓜用苗的集约化生产,建立区域育苗中心,实行种苗工厂化、商品化生产。鼓励育苗中心建立优质品种育种生产基地,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繁育步伐。树立“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赢市场”的理念,创品牌种苗,提高商品苗的市场份额。围绕大户、家庭农场式、园区的规模发展,加强做好“三农”资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工作。学习借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首创的“五方联动”新型金融支农模式,加快创建适合我市西甜瓜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产中做好技术指导、信息等服务。通过菜单式技术培训、挂钩联系点、联系户、科技入园区、开展设施农业科技进棚入户行动、地方部门网络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新品种、新模式宣传推广。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多方面的作用,加强产业市场需求调研,及时掌握了解市场、气象、国家有关政策等多方信息资源,传递对产业有利信息,帮助农户抓机遇、抢市场、增效益。三是产后做好品牌宣传,实现品牌化销售,创新市场营销。充分利用现达的宣传媒体,大力推介品牌产品。利用各级政府农网平台,及时报道优质品牌产销动态,宣传典型,树立典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市场推销。开展产品评比,举办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品牌产品省外促销力度,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重点生产区域扶持建立西瓜等农产品批发、购销站点,解决远郊地区瓜农买瓜难的问题。积极培育园艺作物营销经纪人,创新销售渠道,发展网络销售。引导合作社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社企对接”和“农市对接”。
作者:田青英袁登荣欧阳义勇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园艺技术推广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