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存在的缺陷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1.1农业科研资源封闭、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研资源彼此独立且相对封闭,缺乏一个对科研资源实行统筹安排、综合使用、资源互动的体制,同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首先,农业科研工作中尚未建成一个多方有效协作的良性竞争局面。各单位的农业科研协作活动呈减少趋势,各研究单位在科技研发推广等活动组织中彼此独立,自成一派,相互间的信息、技术、经验交流互动沟通不畅,使得效率不高。其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交流结合形式不够丰富。以福建省农科院为例,有以下几种与企业较密切联系的形式:(1)顾问型,派出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科技顾问,协助企业处理科技事务;(2)项目型,将科研项目的示范基地设在服务企业,进行示范推广;(3)合资型,由农科院利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资金,入股企业,共同经营;(4)自办型,由农科院为主要投资股东,且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为农科院派出的企业;(5)领办型,由农科院科技人员投资领办的企业。再次,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限;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脱离,农业科研效率及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及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性部门,其运作目标存在差异。目前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是公共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大多数尚不能投入生产实际,难以渗透到企业的技术更新、消化吸收和反馈创新的整体流程中,而大多数农业企业由于运营成本等原因,没有设置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3-4],同时也难以用比较科学化的流程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活动中。两种科技研发的模式差异太大,合作困难。
1.2“三农”现状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
我国分散的数量极大、规模又极小的小农户的经营现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但效果又难以令人满意。同时,随着非农业就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年龄较轻,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较高,较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村青壮中年劳动力已随着劳动流动的大军从农村转向城市,同时也从农业转移到非农行业,而农村现有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这种培训对象的人口结构变化是目前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中很难解决的问题。留守农民自身的情况使得他们无法意识到教育培训的远期收益,也就没有动力参与培训,从而提高自身技能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这既需要科技创新的主要提供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等机构不断拿出适用于农业农村实际的科技研究成果,也需要科技需求方———广大农民与农业经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吸收应用科技成果的素质与能力;同时,这一过程更离不开供给方和需求方中间的媒介———各地方各级的技术推广部门和科技培训组织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三方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推广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协作沟通分配制度和资金的投入支持是系统顺利运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关键时期,要统筹分配各种优势要素的使用,更大地降低系统运行的交易费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推广。
2.1大力建设并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2.1.1鼓励与扶持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推动各种公益性功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稳定现有的技术创新与推广队伍,将多级的各自为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机整合的起来,形成功能明确、沟通有效、动态管理的完整体系。
2.1.2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发展乡镇农业银行、拓宽农业的融资渠道、建设倾斜于农业的新型金融机构,增大倾向于农业科技生产的农业贷51第6期徐慎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款的投放量。
2.1.3兴建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化数据库工程建设共通信息的农业技术推广数据库,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搜索性,保证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使用者遇到技术问题时能自主检索、能及时向数据库内的专家求助咨询。
2.2大力扶持农业科研开发,打造城乡科研资源共用平台
2.2.1鼓励农业企业自主科研开发对农业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及新产品技术的市场推广部门进行政策性倾斜扶持,让在技术创新上有优势的企业能够逐步成为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2.2.2建立科技创新研发基金实行流动动态管理创新研发基金。在资金层面上支持并监督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应用及推广项目。
2.2.3建立相关产业间科研资源的共享平台将相关项目整合到一个园区或实验室中,学习并效仿利用其他产业先进的研发理念、流程管理思路手段等实现资源整合。如福建省农科院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探索建立了“科企结合、多方协作,多样开发、纵深拓展,搞好示范、以点带面”的科技推广合作方式,通过建立基地、供应种苗,严格评估、视优补助,确定目标、专题实施等新型的推广机制和管理办法实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系统化、精深化,增进了与农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使先进的农业技术第一时间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
2.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应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促进新型农民培养,大力填补拉平城镇乡村之间现有的教育差异,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实用科技的培训力度,建设并完善农村农业技术远程教育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改变农民对技能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让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使广大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化的技能教育[5],真正学到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有帮助的技能。如福建省农科院多年来实施开展的福建省核心农户培训试点工作,科技特派员技能培训、创业辅导,UNDP项目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农民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培训计划,农户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培训,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培训,科技下乡现场培训计划,科技人员入驻企业计划,军地两用人才农副业生产技术骨干培训计划等工作,采用包括网络远程培训、咨询在内的适宜方式,开展现场技术答疑、培训、讲座等,并巡回指导和协助解决相关服务对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多种途径、方式,不断开展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促进农民对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理解、掌握和积累。
2.4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农业企业
2.4.1鼓励兴办农民技术协会、专业产品协会等农民组织,使农民自觉自发地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主体将目前农业生产中零散的小农户凝聚成有规模、有组织、有议价能力的农民组织,缩小其与千变万化的农业大市场之间的力量差距;制订并完善农民专业组织的相关法律,并给予技术性民间组织优惠政策支持。
2.4.2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投资,兴办农业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培育并扶持一批在科技力量上有优势的农业示范企业,鼓励农业科技成果深入村户生产第一线,探索技术推广吸收的有效机制和办法,搭建技术推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桥梁,使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中分享新技术的收益,最大化地将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作者:徐慎娴 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