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二期
摘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课堂实践模式、校内实训模式、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校企协同模式等几种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分析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劣点,并进行比较,一方面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效果更佳的、可操作性更强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经管类专业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据了解,全国95%以上的高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位居各专业之首。经管类专业普遍应用性较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特别是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言,经管类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我国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的背景下,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而其中应用型的教学模式便是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衡量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各类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各种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做法,分析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对于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类型、各层次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训模式,产生了诸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冠名班”、“顶岗实习”、“校内工作室”、“工学结合”、“校内工厂”、“模拟公司实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习、实训模式。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上述实习实训模式多出自理工科高校,源自理工类专业,当把这些模式生搬硬套到经管类专业时,往往收效甚微,有些环节甚至是适得其反,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而现实中,却不乏大批院校跟风潮流,不断“创造”出各种闻所未闻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效。随着国家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实践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进一步凸显,经管类专业更不例外,摒弃流于形式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效型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普遍追求。为了总结经验,构建真正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求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过去几年高校经管类专业相对经典和流行的一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的内容、特点、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和相互比较,以期为广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课堂实践模式
所谓课堂实践,顾名思义,就是实践教学的场所也在课堂上,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情景模拟和形象直观,强调课堂上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良好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必要的教具,设计活泼的教学场景,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利用音和形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演、练、赛、论等课堂活动达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效果。课堂教学实践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它对实践场地、设备并无太高要求,所涉及的人员也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不仅便于操作,而且成本很低,风险系数也低[2]。正因如此,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都是起源于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相继产生了诸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活态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法。直到目前,课堂实践教学仍然是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模式。尽管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为实践教学的深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对该模式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该模式几乎完全靠嘴实践,缺乏必要的动手实践的条件,难以营造真实的商务氛围,实践效果不理想。
二、校内实训模式
校内实训主要依托校内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开展商务模拟经营活动。校内实训虽然也在教室内完成,但是它与课堂实践教学截然不同,一方面,与课堂实践相比,校内实训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它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操作流程。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必须借助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才能进行,如实验室、计算机设备、实训手册、操作软件、实验道具等。校内实训与课堂实践最大的不同在于,课堂实践往往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环节进行演练,而校内实训则是对整个流程进行模拟,可见,校内实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较高,其实践效果也比较理想。由于经管类专业范围较广,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两大学科门类下又分为多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每个学科又有多门课程,因此,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较多。就国内高校而言,目前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的实验室主要包括ERP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3]。此外,还有部分财经类专业高校建有商务综合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综合实训平台等。通过这些实训中心,能够有力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缩短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然而,现实却并非尽如人意,一方面,能够拥有完善的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高校不多,国内目前也仅限极少数财经类专业院校拥有,大部分高校只是建立了一些单功能的实训室,如会计手工做账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国际商务单证制作实训室等。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仍然重理论、轻实践,不仅在实验实训设备上投入不足,而且在实训教师的配备、培养和使用上缺乏必要的措施,从而难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此外,校内实训注重模拟,包括模拟商业流程、商业情景等,然而,模拟毕竟是模拟,始终缺乏真实的商业环境,这也导致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实战体验,这也是校内实训模式的最大缺陷所在。
三、校外企业实习模式
所谓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是指高校通过与校外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按照教学计划要求,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不难看出,校外企业实习模式是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实习,这是有别于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训的最突出特点,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理应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集中体现为学生所学专业与实习岗位不一致,从而造成学难致用,实习工作也难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4]。此外,校外企业很少有能够一次性大规模接受高校实习生的,往往单批只能接受少部分人实习,而且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考虑,往往不会拿出实际的岗位安排学生实习,大多是一些简单粗糙的跑腿、打杂类工作,这样一来,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习效果更不必说。
四、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类型多样,目前实行的主要有“工学结合”、“企业家进校园”、“双元师资队伍”、“校企联手”等。从本质上来讲,校外企业实习模式也是校企协同模式的一种。校企协同模式吸收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陷,毫无疑问是一种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校企协同模式发展并不十分理想。尽管各大高校纷纷宣称在校外企业建立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实习基地,与数百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等等,但是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来看,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教育评估和教育检查,校企合作也只是许多高校装点门面的手段而已,真正按照双方合作协议去具体落实的仅是少数。甚至许多高校宣称聘请企业家进课堂,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订单班,实行所谓的学校企业分段式培养等新模式,实质上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实习效果并无多大提高。除此以外,也有部分高校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开展社会调查,到社区或偏远地区开展社会服务,举办一系列的专业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项比赛等。还有的高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营销技能大赛、商务策划大赛、点钞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认同感[5]。不仅如此,也有一部分高校创造性地实施了“课证赛”融合计划或“岗课证赛”融合计划,在组织实习、比赛之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校内、校外和内外结合三类组成,具体又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校企协同四种实施方式,它们各有优缺点,在实施过程中应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有效衔接。另外,由于经管类专业范围较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差距较大,教学体系复杂,涉及面广,在实践教学模式这一问题上,必须因地制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追赶所谓的潮流,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过严密论证和理性考量,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吸收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充分调动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积极性,共同建立一套效果显著、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荣红霞,姚旭.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10):38-39.
[2]杨传明.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实践校企耦合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5(3):85-88.
[3]刘尧飞.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36-139.
[4]荆浩等.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6):88-91.
[5]卢莉.高职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31-33.
作者:刘尧飞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