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变异特征范文

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变异特征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变异特征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变异特征

1结果与分析

1.1实生后代变异类型花穗性状比较通过调查(表1)发现:在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的6个变异类型中,花期基本相同(初花期在4月下旬,盛花期均在5月上旬,整个花期约半个月左右);颜色均为红色,但颜色深浅有些许差别。如短穗紧凑型和中长分散型的类型颜色更深一些。实生后代花穗的长短、粗细、小花数及小花密度都有明显的差别,这些也是变异中最明显的性状表现,因此,按照花穗的长短、小花密度和着生状态,将实生后代分为长穗紧凑型、短穗紧凑型、长穗松散型、中长分散型、柳垂型、小花型等6个类型。长穗紧凑型花穗长而花密粗细均匀,平均穗长为10.58cm,仅次于柳垂型。花穗粗细均匀,平均每穗小花的个数为54.6朵,小花密度为5.16朵/cm,均远远超出了其它几个变异类型;开花时,花穗顶端还未抽梢,整个花穗就出现在枝的顶端,非常鲜艳醒目,便于观赏。短穗紧凑型花穗短而紧凑,平均穗长为5.83cm,是变异类型中穗长最短;小花密度为5.08朵/cm,仅次于长穗紧凑型,花穗前未抽梢。长穗松散型和中长分散型花穗平均长度为7.3~8.3cm;平均每穗小花的个数约为28朵,小花密度分别为3.08朵/cm和3.3朵/cm。长穗松散型开花时,花穗前已抽生一段几乎与花穗等长的新梢,所以,看起来其花穗是在枝梢的中段,观赏价值稍逊于长穗紧凑型。柳垂型花穗长而粗,枝条柔软,花穗下垂;平均穗长11.8cm,远远超过了其他变异类型,约为短穗紧凑型的2倍;花穗直径达4.12cm,是小花型的1.8倍;由于它枝条柔软,小花密度较大,导致花穗下垂,形态犹如垂落的杨柳,柔弱优美。小花型花穗长度和粗度都非常小,分别为6.34cm和2.4cm,平均每个花穗有32个小花,小花密度为5.09朵/cm,与长穗紧凑型和短穗紧凑型的小花密度相近。

1.2实生后代变异类型枝、叶的比较枝叶的试验观察结果(表2)表明:在枝的软硬程度方面,柳垂型的枝条细而柔软,其次是长穗紧凑型和中长分散型,其开花时花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垂;小花型、短穗紧凑型和长穗松散型的1年生枝比较硬,特别是小花型,由于花穗短小,且枝硬,故开花时花枝向上直立;在分枝方面,长穗紧凑型、长穗松散型、柳垂型和小花型为合轴分枝,短穗紧凑型和中长分散型为轮生分枝;在叶形方面,6个变异类型的叶片分为披针形和椭圆形两种叶形,披针形的叶片长宽比值在9以上,椭圆形叶片长宽比值在7.7以内,长穗紧凑型、中长分散型和柳垂型的叶片为披针形,短穗紧凑型、长穗松散型和小花型为椭圆形;6个变异类型的叶片长度在4.85~6.87cm之间,其中中长分散型的叶子最长,平均为6.87cm,小花型的最短,平均为4.85cm;在叶子的着生状态中,只有中长分散型和小花型的叶子紧贴着枝干,夹角小而密集,而其他的都表现为开张。

2讨论

2.1垂枝红千层实生后代的性状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按照花穗的长短和小花密度和着生状态的差异,将实生后代分为长穗紧凑型、短穗紧凑型、长穗松散型、中长分散型、柳垂型、小花型6个变异类型。柳垂型保持了母本的性状,其他类型与母本差异非常明显,如小花型的花穗明显比其它类型短小,枝条变硬而直立,甚至分枝几乎成了总状分枝,在枝的顶端附近5~7个芽萌发抽生成差不多等长的枝,开花时,花穗密集成束;而长穗紧凑型的穗大而红艳,差异非常明显。这一现象说明垂枝红千层是一个杂合性强并且很不稳定的种,实生后代很容易产生性状分离,形成复杂的后代群体。

2.2长穗紧凑型的穗长、花朵密而紧凑,开花时,因为花穗顶端还未抽梢,整个花穗出现在枝的顶端,非常鲜艳醒目,花红艳丽,满枝吐艳,不仅可以作为庭院景观树,还可通过整枝修剪,做成高档的大型盆栽。这样的新材料,通过无性繁殖,保持其优良性状,扩大其数量,就可以培育出非常难得的红千层品种。

2.3红千层不同的种和类型,在园林配置上有着不同的用处。在实生后代的6个变异类型中,由于植物学性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对它们的应用有很大差异;如长穗松散型的花穗长且粗,生长势较强,枝条较柔软,花色红艳,观赏价值高,在一片绿色树林中非常光鲜夺目,花期较长,可以列植于步道两侧,作为行道树的优选树种,也可以在草坪或广场孤植,起到点缀的作用。柳垂型红千层在几个变异类型中姿态最为优美,枝叶扶疏,花枝下垂,婀娜多姿,花于枝端成串悬垂,鲜红夺目,更增添了千娇百媚的柔美感,尤适于池塘及河岸边种植,具有水岸垂柳风韵,其花枝也是很好的切花材料。短穗紧凑型花穗短而粗,花蕾大,生长快,很适用于做成花篱,观赏价值也非常高。小花型枝硬而直立,由于其具有总状分枝的特点,往往一个主枝上着生的7~8个分枝上都有花穗直立向上,是非常好的切花材料。

作者:李晓林郑薇梁国鲁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