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范文

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7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讨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420例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有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等,其中,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影响最大。结论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认为科研重要、毕业后考研或出国、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当前有参与科研课题的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更浓。

关键词:本科护生;护理学;科研兴趣

护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护理专业本科教育肩负培养护理本科生初步科研意识与技能的任务,由于我国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护理本科学历者必然成为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1]。护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护理科研人才培养,本科生是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从内心喜欢、热爱这项工作,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3]。我国关于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

016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分别在1—3年级随机选取班级,共抽取15个班共420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等),科研兴趣(不感兴趣计1分,较不感兴趣计2分,不确定计3分,较感兴趣计4分,非常感兴趣计5分),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等15个条目。按班级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前做适当说明,护生认真填写、单独完成,问卷当场回收。

1.3质量控制

回收问卷后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问卷剔除标准:(1)所有条目均勾选相同序号选项;(2)勾选答案呈规律的波浪形。整理有效问卷并进行编号,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提高录入准确性。数据录入中对缺失值采用均值替代的方法进行补充。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运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420人,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男生26人,占6.7%,女生363人,占93.3%;平均年龄(19.26±1.21)岁;大一132人,大二122人,大三135人。

2.2本科护生科研兴趣

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3分),平均(3.47±0.90)分。

2.3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等因素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4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多因素分析

以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程度为因变量,以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毕业后打算、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当前是否有参与科研课题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P<0.05。Durbin-Watson统计量为1.995,与2接近,可认为回归模型中的残差之间相互独立,自相关问题不显著。对应的VIF值均接近1,说明不存在共线性问题。经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3。表3显示,回归方程的F=70.474,P<0.001,说明模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有意义。最终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分别为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与指导教师的关系、生源地。

2.5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主要因素

3讨论

3.1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程度

科研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研可深入护理现象的本质,探讨护理活动规律,为决策提供可靠、有价值的证据[4]。由于我国护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数量较少,科研重任便落在了本科生肩上。如何激发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培养和提高本科护生科研能力已成为我国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5]。文献报道显示,护生对护理科研持消极态度,认为较乏味、充满压力,与其未来职业没有关系[6]。本研究调查发现,60.6%的本科护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82.2%的人呈中等以上水平,说明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巴西研究者对278名医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调查发现,81.7%的医学生对科研感兴趣,60.8%的医学生表示对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感兴趣,其中10.4%的医学生在校期间已有[7]。日本研究者对269名2—6年级医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38.3%的医学生对科研感兴趣(其中58.4%的医学生是4年级及以下学生)[8]。这与本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高年级本科护生。笔者从事护理科研教学8年,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对科研感兴趣,但真正开展科研的学生并不多,而在校期间能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从学校政策着手,鼓励本科护生参加科研活动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2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并无明显影响。不同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毕业后打算、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当前是否有参与科研课题,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有影响。(1)城市本科护生较农村本科护生科研兴趣更浓,可能与不同生源地护生在校期间关注焦点不同有关。我校护理科研为考查科目,护生表示其更重视考试科目,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考试科目上,因为考试科目得高分才有获得各种奖励的可能。(2)本次调查发现,87.4%的本科护生认为科研十分重要,科研兴趣也较浓。尚未认识到科研重要性的本科护生,可能与其没有接触过科研或是毕业后有转行打算等有关。对于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需要从入校开始就进行培养。目前护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研意识。因此,早期培养护生科研意识对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术视野、培养科研探索精神有着深远意义[5]。(3)与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的护生相比,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的护生科研兴趣更浓,这可能与其对科研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更加全面有关。(4)64.6%的本科护生认为科研兴趣与指导教师有关。有研究者认为,培养合格的护理科研指导教师有助于护理科研教学健康发展[6]。护理科研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并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传统大课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呆板、内容枯燥、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兴趣不高。信息化时代,教师应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将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科研兴趣。(5)周琦等[5]研究发现,7.88%的本科护生申报过科研课题。本次调查发现,仅有7.5%的本科护生有科研课题。可见,本科护生课题申报积极性不高且课题中标率不高,应加强对护生科研课题申报的指导。由于影响科研兴趣的因素较多,单因素分析很难控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干扰,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因素与科研兴趣间的关系[9]。从4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生源地。对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影响最大的是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对提高本科护生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3.3阻碍本科护生进行科研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76.6%的护生认为大三医学课程太紧,社团活动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是阻碍其参加科研的主要因素,建议将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另外,71.5%的本科护生认为自己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影响其科研兴趣的主要因素。因为在此之前,护生并没有认识到进行科研对自身有什么益处,等到大三下学期开设该门课程后,往往已经错过了申报科研项目的时机而直接下临床实习了。因此,早期向护生介绍科研相关知识,有利于护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科研积极性。

总之,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较浓,而影响本科护生科研兴趣的因素有生源地、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是否愿意花更多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关系,其中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影响最大。建议在低年级时向护生介绍科研的重要性、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本科护生科研兴趣,进而促进护理科研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玉娇,喻丹,杜春林,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3):1071-1073.

[2]杨丽娜.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对策探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3]焦伟伟,申阿东.论医学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69-70.

[4]胡雁.护理研究[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周琦,张丽,柴广丽.护理人员护理科研意识与实践调查的对比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917-920.

[6]陶莹,李玉霞,李丽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2):1477-1480.

[9]吴丽萍,万丽红,彭飞扬.本科护生手语学习兴趣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1031-1034.

作者:王丽萍;王萍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