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适应性重构的实证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研管理杂志》2015年第S1期
当今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带来的不稳定、难预测的环境。创新驱动战略有助于企业应对该环境,因创新能有效满足客户的现有和未来需求。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相适应,而我国企业在创新效益和效率等创新绩效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差距很大,这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不适应环境。成功的创新活动起始于企业内外搜寻新创意来更新自己的过程。根据嵌入技术知识源的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分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与原创能力。由于知识特性(累积性、替代性、独占性)、交易成本、环境需求的不同,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创新绩效是不同的。为适应环境,企业需转变技术源,实现技术创新能力重构。造成我国企业创新绩效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不明确转型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方案,即不明确在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下,使创新绩效递增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变化。而学界对此现实问题存在研究缺口。首先,不同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会产生不同技术源,而学界对不同技术源导致的创新绩效高低仍有争论,进而引发了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的争论。这也是当今权衡/均衡对核心知识的利用和对新机会的探索这一战略性核心争论的起源。一,基于自我管理视角的研究认为相比于外部知识,内生性知识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但对该观点的实证结果尚存争论,有研究认为内生性知识促进长期创新绩效,但不一定促进短期创新绩效。二,对“跨组织边界”的研究将注意力转到组织外,认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的技术变革使得企业仅从组织边界内获取知识是不够的,而应跨组织边界搜寻外部知识,Chesbrough(2003)称之为开放式创新。外部知识源包括企业、高校或政府实验室,有研究认为获取外部知识(工作有关信息、诀窍、组织外反馈)在全球化、技术竞争激烈,技术扩散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情境下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促进创新绩效;但也有研究认为外部知识并不总提升组织有效性,有时甚至会降低其有效性。其次,内生性知识和外部知识可能对组织有利有弊,对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创新而言,一个重要的研究缺口是:学界尚未知何时内生和外部知识带来的利益高于危险,即:技术创新能力重构的边界条件不明。外部环境是能力重构的重要权变因素,竞争者模仿行为使企业能力价值出现波动。但该领域的现有研究多关注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变,很少关注技术创新能力的质变,且很少从技术源变迁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能力重构过程中的情境性因素。针对现实和理论问题的交集,本文提出研究问题:验证揭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的方案。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重构及其边界条件的实证研究的缺口,弥补能力重构和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不足,并对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与发展具有实践启示。为匹配研究问题,本文采用数理实证方法,结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和组织二元性等理论视角,基于376家高技术企业数据,比较在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下,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构成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识别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的方案。选择该分析思路的原因有两点。一,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是为了适应动态环境;创新绩效的高低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要求之间匹配程度的表征。二,能力重构由两因素决定:1)重构动力;2)重构收益的估计。由于能力重构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故只有本次重构获得的收益增加值大于上次能力重构获得的收益增加值时,企业才会采取能力重构的决策和行为。
1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技术创新能力(吸收、集成、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对比:基于动态能力观和组织二元性理论技术创新能力是嵌入于创新过程中的处理(吸收、集成、创造)一般知识的高级知识,故其提升基于从知识源处获取的一般知识。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产生对企业而言的新知识,并利用以创造价值。根据产生知识新颖程度不同,技术创新能力可由三种子能力组成:吸收能力(real-izedabsorptivecapacity)、集成能力(knowledgein-tegrationcapability)和原创能力(knowledgecrea-tioncapability)。吸收能力指内化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集成能力指集成不同来源技术知识的能力。原创能力即创造内生性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绩效指技术创新效率和效益。多数研究认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均正向促进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嵌入于各阶段的能力对创新绩效存在不同影响。虽然多数我国企业还停留在仿造能力,但创新绩效的提升是激励企业推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研究显示知识创造能力比外部知识利用能力更能促进创新绩效。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体现的自主性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自主性越高,创新绩效越高。H1:对创新绩效促进作用由低到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为: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
1.2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的作用:基于外部权变观、动态能力观(1)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的作用环境动态性是产业环境的变化速度,可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进行剖析。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利用能力可能会在动荡的环境中变得更加重要。动态环境下,企业只依靠内部知识无法应对技术与市场的快速发展,故企业会经常主动地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对已有环境(市场和技术)的过度关注,不利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加强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有助于企业降低组织惯性,扩展知识基础,适应环境变化。H2: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2)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的作用基于竞争所需知识结构视角,动态环境下,企业若仅依靠外部知识将难以获取竞争优势。基于研发效率视角,由于企业内部技术知识产生频率的有限性,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技术知识,因此该情况下,通过内部知识来转化外部知识是更有效率的新知识产生方式。当互补性强的两种知识成为约束条件下倍增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时,适当组合的互补性投入水平能使企业获得最优产出,集成创新战略的激励越强。在以激烈竞争为特征的动态环境中,技术集成能力有助于提高研发效率。即,相比于静态环境,在动态环境中集成内外部技术知识更有助于企业产生适应环境需求的知识,故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H3: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3)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的作用从竞争角度出发,环境的动荡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高知识创造能力的企业能更快地通过新产品占领新市场,进而充分适应/应用环境的变化。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则会弱一些,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于较好的位势和资源秉赋。H4: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原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4)环境动态性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的作用的比较基于知识特性视角,动态环境意味着产业中的技术知识具有累积性高、替代性强的特点,在具有该特点的环境下企业内生性创造新知识的内部激励较强。首先,当专用于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的累积性越高时,由于原创能力有助于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进而提高新技术知识的累积速度,故比吸收和集成能力的内部激励更强。当学习在新知识产生中起到关键作用时,这一观点尤为适用。其次,当知识之间的替代性越强时,任何特定知识群的应用和再结合的范围就越广,排他成本就越高,企业越倾向于知识生成的内部化。H5:环境动态性的正向调节作用由小到大分别为:对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对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对原创能力和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2研究设计
2.1调查程序与样本情况为匹配研究问题,本文采用数理实证方法。2011年底,作者以浙江省和福建省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5%)为研究对象,发放了850份问卷,回收437份,剔除非高技术企业、数据不完整和质量不高的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376份。有效回收率为44.2%。被剔除问卷的空白项分布不呈规律,所答者知识水平和问卷涵盖领域匹配。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在问卷设计时注明回答人员。环境动态性涉及战略制定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请高层管理者做答;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涉及战略执行过程中创新行为和产出,由中基层管理者做答。
2.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信度和效度分析来进行测量评估,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内部一致信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AMOS7.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2.3研究量表及其信度效度分析本文整合成熟量表。因变量是创新绩效,采用Wang&Chien(2006)和Lichtenthaler(2009)的指标。自变量是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参考Lichtenthaler(2009);Lane(2006)和Abreu,etal(2007)的研究测度吸收能力;参考Mahmood,etal(2011)的研究测度集成能力;参考Smith,etal(2005)的研究测度原创能力。调节变量是环境动态性,采用Eisenhardt(2009)和马文聪和朱桂龙(2010)的指标。控制变量有企业年龄、企业规模,均为虚拟变量。当成立时间≤10年,则企业年龄=0,反之为1;当员工人数≤500,则企业规模=0,反之为1。采用7点Likert量表。所有样本数据的KMO值>0.7,Bartlett球体测试统计值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0,修正后量表满足因子分析条件。采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各量表Cron-bach’sα值均>0.6,项目CITC值均>0.4,信度较高。采用AMOS7.0软件对各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统计量(P>0.05),拟合优度指数(GFI>0.9),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0.9),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0.1)。标准拟合指数(NFI>0.9),相对拟合指数(CFI>0.90),递增拟合指数(IFI>0.9)。简效标准拟合指数(PNFI>0.5),简效拟合优度指数(PGFI>0.5)。各因子负荷均大于0.5,且拟合指数符合要求。CFA的结果较理想,辨别和聚合效度良好。
3实证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三大检验构建回归模型前,先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见表2。回归前检验三大问题:回归模型均满足0<VIF<10,且TOL>0.1,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DW值都介于1.5和2.5之间,故不存在序列相关性;残差散点图均无序,故不存在异方差。
3.2假设检验本文检验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分层回归前,先标准化变换各变量数值。采用强迫进入法分四步进行回归,见表3。由模型4知,吸收能力回归系数为0.101(p<0.1),集成能力回归系数为0.117(p<0.05),原创能力回归系数为0.439(p<0.001)。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均显著促进创新绩效,且作用递增。为检验递增效果是否显著,将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逐一放入模型,如模型2,3,4所示,模型的△R2都显著且递增。H1成立。由模型1,4,5,6知:一,吸收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进入方程,乘积项回归系数为-0.131(P<0.05),环境动态性显著负向调节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H2被拒绝;二,集成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进入方程,乘积项回归系数为0.025(p<0.1),环境动态性显著正向调节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H3成立;三,原创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进入方程,乘积项回归系数为0.110(p<0.05),环境动态性显著正向调节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H4成立。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分别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回归系数逐渐递增(但吸收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回归系数为负)。且原创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亦大于集成能力和环境动态性的乘积项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H5部分成立。综上,H1,H3,H4均成立,H5部分成立,H2被拒绝。
4研究结论及启示
4.1研究结论分析表明两点结论。一,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均促进创新绩效,且其促进效用递增。即,“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是一条优越的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方案。二,环境动态性在各种技术创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均起到调节作用,其中负向调节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正向调节其他两种技术创新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且对原创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比对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大更显著。即,环境越动态,“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这种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方案优越性越显著。(1)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均促进创新绩效且其促进效用递增,“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是一条优越的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方案。本研究发现,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均促进创新绩效,且其促进效用递增。该结论填补了现有研究缺口。Laive(2006)提出了能力重构的三种方式,但缺乏从技术创新角度,对能力重构方案的研究。国内学者识别了吸收、集成、原创能力的提升对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但缺乏三者效用的对比。由于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有助于动态适应环境变化,而创新绩效的高低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要求之间匹配程度的表现,故创新绩效效用递增的方向即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方案。故,“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为一种优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方案。此方案中,每次能力重构获得的收益增加值大于上次能力重构获得的收益增加值。(2)“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重构方案优越性随环境动态性的增强而更显著。鲜有对环境动态性对各种技术创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的调节作用进行整合对比分析的实证研究。本文响应了文献号召。首先,本文发现环境动态性显著负向调节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与环境动态性高时相比,环境动态性低时,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边际产出更高,见图1。基于技术知识特征视角,环境越静态,技术知识的变化速度就越缓慢,说明该技术的累积性、替代性、专用性弱,复杂性越高。直接利用该种技术的成本是最低的,因此外部知识应用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其次,本文发现环境动态性显著正向调节集成能力和创新绩效间关系。这表明:与环境动态性低时相比,环境动态性高时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边际产出更高,见图2。该结论与现有研究逻辑一致。原因为:一,基于知识结构视角,环境变化速度较快时,需企业集成内外互补技术知识,形成更有利于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知识结构;二,基于研发效率视角,当互补性强的两种知识成为约束条件下倍增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时,适当组合的互补性投入水平能使企业获得最优产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快速适应动态环境。再次,本文发现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原创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与环境动态性低时相比,环境动态性高时,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边际产出更高,见图3。该结论与现有研究逻辑一致,本文贡献在于通过对高技术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些逻辑。对高技术企业,原创能力本就是其获得创新绩效,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为从竞争带来的外生激励角度出发,动态环境下产品易过时,高技术企业可通过提高原创能力促进知识创造,脱离现有的技术和市场,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最后,通过环境动态性对三种技术创新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对比,本文发现,随着环境动态性的提高,集成能力的边际产出增量大于吸收能力的边际产出增量(见图1和图2的对比),原创能力的边际产出增量大于集成能力的边际产出增量(见图2和图3的对比)。这表明:环境越动态,“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这种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方案优越性越显著,企业能获得的创新绩效增加值越大。原因为:基于知识特性视角,迅速变化的环境意味着产业中技术知识具有累积性高、替代性强的特点,企业利用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不足以应对竞争,产生知识的内生性越强,企业就能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
4.2研究启示本文理论贡献:针对现有研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重构及其边界条件实证研究的问题,结合动态能力和组织二元性等理论视角,识别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方案,弥补了能力重构和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不足,为后续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实际意义:一,企业在能力发展初期就需有能力重构的意识,并不断强化这一意识,避免认知刚性,有意识地进行能力重构;二,由于资源有限性和阶段局限性,企业需有重点地、分阶段实现“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这一优越重构方案;三,企业需明晰情境,当环境变化速度加快时,需加快能力重构,以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
作者:陈力田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