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范文

浅谈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

摘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与自主创新战略在全球化与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出台。本文简要描述了《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评估了《规划纲要》实施进展,并提出了为应对未来挑战中国科技系统所应采取的战略调整。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战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而《规划纲要》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其主要目标将基本得以实现。

关键词:中长期科技规划;自主创新;战略;全球化;科技发展

1中长期科技规划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乃至国防发展的主导力量。全球化导致资本、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成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竞争,通过科学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断强调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在航空、核能、汽车、微电子、软件等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领域进行超前部署,长期保持领先地位[1]。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经济建设成绩斐然。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发展依赖国外技术的问题日益突出,显现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国际竞争中也面临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反倾销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出口的控制。资源、环境和技术的瓶颈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论文、专利等数量指标不断提升。但是,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人才的质量提高落后于数量增长,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滞留国外,老龄化也影响到人才队伍。科学共同体内部治理尤其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期让建国以来编制科技规划的实践、尤其是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形成的“举国体制”在21世纪再塑辉煌。《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其中自主创新是基点,标志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从着重跟踪模仿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定量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规划纲要》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立足于国情和需求的原则,确定战略重点领域。在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信息和新材料,生物,空天和海洋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11个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重点发展有关、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重点,进一步选择了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16个重大专项的设立既是《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在新时期沿用“举国体制”模式的一次实践,旨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规划纲要》还重点安排了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鉴于科技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制度基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规划纲要》还把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点。

2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进展评估

为了配合《规划纲要》的落实,国家推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调整了国家科技计划的设置与管理模式,实施了相关的科技体制改革,启动了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并从法律上确立了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战略。国务院的配套政策和相关部位出台的实施细则,体现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战略的特点,从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政策,体现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综合性、系统性与协同性。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和战略,强化了激励自主创新战略的措施,为《规划纲要》的落实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科技体制改革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制度基础和保障。2012年7月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在原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国家科技计划从体系设置、计划衔接、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3]。2006年1月,为配合《规划纲要》的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调整为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两类。基本计划由国家财政提供稳定而持续的支持,包括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科技攻关计划)、新增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共四个主体计划,辅以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则是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方向,支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重大战略产品的核心、共性和关键技术。然而,受政府机构职能划分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国家科技计划的上述分工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同类型计划之间以及跨部门协调和资源配置问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项目之间需要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不少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32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143条改革措施。2016年7月开始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整体改革:将原来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整合成立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加强和规范了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的管理。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生超过40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选择回国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长江学者计划”“百人计划”,尤其是“千人计划”为代表,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项目,以待遇、资源、荣誉和事业吸引海外知名教授、关键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术公司的管理人员回国服务。为了激励本土人才,从2012年8月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启动实施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亦称“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都是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国家级人才工程。这两个工程的协同推进,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凝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规划纲要》预期目标的实现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3年,国家组织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以《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部署为主线,对《规划纲要》整体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实现程度进行了全面评价。该报告总结了《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中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和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多项有关重大政策措施与科技任务部署的建议。《规划纲要》设定的研究开发投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以及国际论文与专利等定量目标已提前或基本完成。2006-2016年,中国的研发强度从1.39%增加到2.11%,虽然与2.5%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超过了创新型国家的门槛值(2%)。2016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与2003年的40.9%相比有了显著提高,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望达到60%。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中国在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三方同族专利(triadicpatentfamilies)数量从2005年的519件增长到了2015年的2889件,从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根据科学引文数据库(SCI),中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量自2006年以来一路攀升,从世界第13位升至第2位,圆满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3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及自主创新战略的挑战

在实施《规划纲要》及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做好相应的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第一,强化政府在科技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协调作用[4]。第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要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第三,处理好从“跟跑”到“并跑”和“领跑”过程中的机制转换[5]。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处于“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三个阶段的路径不同,适用的战略、政策也有很大差异。第四,做好自主创新战略与国际化之间的政策协调。自主创新战略的出台以全球化为背景,但是,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自守,与外界隔绝;过于强调自主创新而忽略了创新的最终目的,有可能造成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其着眼点,在于通过提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借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以提高国家整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正是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科技规划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切实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有效手段。《规划纲要》目标明确,配套政策具有突破性,实施细则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形势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相应调整了科技体制和科技计划体系。随着《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规划纲要》将成为继《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之后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又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5,(10):1-7.

[2]万钢.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哲.从“大胆吸收”到“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政策的演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4]曹聪,李宁,李侠,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新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1):12-23.

作者:曹聪 李宁 孙玉涛 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