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供给侧改革中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特征,众多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清晰,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市场供需不匹配,旅游用人企业反馈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现有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构建适应时展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对接度,为高校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走向大众化和规范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对经济的综合贡献率已超过10%,旅游市场的规模化也促使旅游院校的快速增加。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2614所,其中本科院校604所,高职院校1086所,中职院校924所[1],现有旅游人才培养呈现应用型趋势,但以高校为基石的人才高地未形成,在“旅游+互联网”、康体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出现之际,而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因循守旧,未考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也导致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状况的出现。供给侧改革是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概念,后国务院副总理在分析旅游发展形势时,将其应用于旅游行业,而旅游供给侧改革不仅包括行业和产业链,更涵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给链,基于此,论文将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构建适合新常态下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2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2.1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概况
湖南科技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永州,旅游管理专业于2003年开始专科招生,2006年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有12年,现有专业教师7名,是学校招生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已经先后建立茶艺室、调酒室等实训场地,招生和就业情况良好。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实习基地、工学交替等模式构成。实习基地模式指高校在校外寻求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并建立旅游基地,旅游管理学生在经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学习后,集中时间段进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融合。该种模式使用广泛,湖南科技学院也以此种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但该种模式存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对学生的实习状况和技能情况了解不足,不能提供有效的跟踪指导。而工学交替模式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契合点[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学习与社会工作同时进行或者交替开展。一方面,学生在高校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开展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接受企业的技能培训,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工作环境中。该种模式虽然更能体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但囿于高校的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的经营需求,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2.3高校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构成及时间分布
旅游管理现有的实践教学由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两部分完成,校外实践主要以增长专业见识、提高专业技能为主,包括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两部分,校内实践多以课程为依托,基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入部分实践实训内容,本研究仅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中涉及的实践课时进行统计,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除外。以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16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校内实践部分其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28.8%,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为14.6%。可见,课程实践教学已普遍化,但总体而言实践教学总学时仍处于偏低的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分布因实践教学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校内实践部分均匀分布于各学年,而校外实习实践环节课时多,具有集中性,共分布在两个学期,即大一的下学期完成专业见习,大四的上学期完成毕业实习。
3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校指导效果偏弱
根据对高校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多以实习基地式为主,未考虑旅游实习基地不同的特性,因实习基地为盈利性企业,学生进入到实习基地后,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尤以企业的管理为甚。因学校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跟踪指导实习工作仅通过远程完成,而一些实习基地未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仅将进入企业的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其关注度不高,学生的归属感较差,当学生在实习基地遭遇学习困境或工作难题时,学校不能及时给予帮助,现场感和管理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3.2政府与高校的对接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的主旨未能体现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但高校旅游管理的集中实践教学多选择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进行,除了有地区优势和薪资吸引力的原因外,更在于众多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随着“全域旅游”如火如荼的开展,各地政府正加紧对旅游板块的布局,也需要更多的旅游人才投入到发展浪潮中,但政府在发展中,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相对完善的人才吸引和保留政策,也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3.3校企合作力度欠缺
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以酒店和旅行社为主,且酒店的占比较大。但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熟悉旅游行业规则和业务运作流程,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单位的覆盖面过于局限,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规划公司、景区、游轮行业涉及不多,使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且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3.4综合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综合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熟悉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对教学设计的正确处理才能掌握实践教学环节,但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人才比重不高,存在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路径,即毕业后便进入高校任教,对行业和企业的运营流程不够熟悉,技能水平欠缺,导致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应有的实践教学效果。
4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形成问题导向的实践
实习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实习基地与工学交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在四学年的课程设置中,除第一学年的专业见习外,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也保证至少一周的校外实践。依据课程教学的连贯性进行酒店、旅行社、景区运营管理的实践,避免学生在上相关理论课程时对旅游企业认识模糊,无法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当进行校外实践后再返校学习,学生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责任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旅游企业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4.2加强高校与政府的合作力度,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
通过加深与政府的合作,定期邀请旅游行政部门的专家进校,加强学生对地方旅游政策的了解。此外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举办的旅游活动,并以志愿者、参与者、实习者的身份为地方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看到地方政府在育人、用人、留人上的举措。此外,形成高校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使高校为地方政府在导游、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领域输送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和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队伍。
4.3深化校企合作,扩大校企合作广度
校企合作对高校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校企合作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众多校企合作单位仅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导致学生实习后留不住,形成“铁打的企业,流水的实习生”现象,也使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上升。对于高校而言,缺乏有效指导的校外实践,会挫伤学生的工作热情,返校后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下降,众多学生在毕业后即选择非对口专业工作,增加教育成本。因此需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重视,建立实习生管理规范并设专职岗位对实习生进行管理,以便了解、跟踪处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困扰。此外,增加校企合作单位的类型,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多为酒店和旅行社,而旅游规划、景区、旅游咨询以及旅游教育等领域未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4.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配比,提升教师综合实践水平
鉴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特点,学校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访学、参加技能培训等,增强实践技能水平,使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增加。此外通过聘用行业、企业、协会的专家和领导进入学校指导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现有的实践教学水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
[2]马勇,张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47-49.
作者:易慧玲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