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竞争情报》2017年第5期
【摘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即: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保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寓职业指导于专业课程之中,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
【关键词】就业力;生物科学;教学改革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科学类专业包括: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本文所指为狭义的生物科学专业,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方向。此次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对象为各地方本科院校大三、大四生物科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和部分已经毕业一到两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主要以网上调查和实际调查两种调查方式进行,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到调查问卷4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5份。以下是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力分析
(一)“先就业再择业”获得认同。在调查与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先就业再择业”,这部分学生占了总人数的72.16%。先就业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开阔视野,为以后的择业奠定基础。现在很多公司招聘员工都要求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好是跟应聘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先就业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打下基础;先就业可以让我们逐步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认知自己的职场能力,摆正姿态,从而渐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先就业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良好配置,更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就业期望趋于理性。在调查的数据中发现应届毕业生所期望的月薪绝大部分在2500元到5000元之间,而月薪在3000元到3500元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66.19%。根据网络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本科生的平均起薪都在3000元以上,与学生所期望薪酬基本符合,说明了毕业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摆正心态,向自己的事业目标前进。
(三)普遍重视职业发展空间。在关于“在求职中你更看重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时,有56.49%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有20.62%的学生选择了“福利待遇”,有16.49%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地点”,有6.40%的学生选择了“兴趣爱好”,说明了学生相对于“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和“兴趣爱好”更重视就业后的“发展空间”。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能有所发挥,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司的重视,并且能实现个人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同。认为刚开始工作最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经验的累积,沉淀和提升自己的自身能力,也说明了学生对就业后的“发展空间”的重视。体现了求职者能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也体现了求职者自身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明确的规划。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大力的提倡和巩固。而我们也要正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消极方面。
(四)基层就业意识淡薄。调查显示,90后的学生优越感很强,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如:在回答“工作理想地点”的问题时,有52.58%的学生选择“沿海发达城市”,32.99%的学生选择“内地中小城市”,12.37%学生选择在“原籍”工作,只有2.06%学生选择“西部偏远地区”。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引起摩擦性就业矛盾。
(五)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导致职业适应能力偏低。学生再回答“找工作困难的原因”时,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存在“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42.27%。也有30.9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缺乏”。而认为“就业环境不好”的人数占到了9.28%,认为“没有足够的工作信息”的人数占到了9.69%,认为“受到了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占到了7.84%。“专业技能不足”,“社会实践缺乏”这都是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的表现,也是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生物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得生物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同等重要。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开有生物专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部分综合性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培养生物教师类人才和为培养更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打下基础而展开。根据问卷调查也发现在大学期间有43.71%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10.00%至30.00%,有45.15%的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10.00%以下,只有9.89%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占了总课程的30.00%至50.00%,1.2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践类课程占总课程的50.00%以上。说明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安排的课程都是以理论型课程为主,实践性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小,相对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七)职业指导不足导致职业精神欠缺。目前几乎所有院校都有相应的就业指导老师,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些老师相对来说缺乏相关专业学生应聘的职位的专业知识,由于自身任务重,工作多,也没有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某一专业上,职业指导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错位,职业指导的形式灵活性和实践性不够。根据调查也发现虽然有64.7%的学生接受过职业指导教育,但其中只有7.42%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而23.9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33.38%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表明了许多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不能使职业指导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视培育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环境、选择、要求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在其就业方面的客观反映,是其对未来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要想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尤为重要。而“科学的就业观”的形成跟自身因素有关,跟家庭、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应该充分的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杜绝眼高手低的现象,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决打破“官本位”思想,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家庭成员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用人单位应该树立公平的竞争意识,在招收优秀员工的同时也鼓励了其它学生努力提升自己;政府也要积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对于未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在保证就业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案增加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员顺利就业等。
(二)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生物科学本身就属于一门高深的学科,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也只能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要想真正的进入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继续深造是一个好的选项之一。继续深造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大自己的竞争力度。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生物产业必将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高技术人才。这是祖国发展生物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毕业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第一、应该在让学生学好本科理论知识的条件下,应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主动推进高校的转型工作,把办学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第二、应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毕业生,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第三、应该积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会做啥工作,能做啥工作,知道自己的优点也明白自己的缺点。
(四)将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职业指导师资是高校中职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化和职业水平决定着职业指导所采用的方法和内容,也决定着职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拥有一批专业过硬和职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师资建设。职业指导建设要多元化,采取专业课程渗透职业指导的教学理念,专业课老师积极的向学生传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尽早的树立起专业意识,进行学业规划,培养职业素养。也要有相关企业专业的培训师在实践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精准培训,让毕业生在毕业时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掌握求职技巧,实现精准就业。
(五)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生物产业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经济,环境,健康和社会福利等,对人类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要使我国的生物产业在世界生物产业快速发展,一靠技术创新,二靠创业引领。以创新引领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生物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提升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作者:姜献群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