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与网络杂志》2015年第二期
1形势与分析
1.1呈现的优势呈现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替代纸质媒体: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首先是与新媒体接轨,以电子期刊或网页的形式呈现和传播,绿色环保无污染,从而逐步替代直至完全淘汰纸质媒体,这样就能大大减少对纸张和各种耗材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更多资源;②有利于提高学术质量,树立品牌形象: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内容易于开放获取、传播和共享,期刊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必须保证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学术质量不高的期刊在网络时代也更易于受到质疑和批评,最终难逃下课厄运;③有利于规范编辑工作,便于接受监督:网络平台的开放和共享,让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从幕后走上了前台,更加透明公开,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会不断促进编辑工作更加规范;④有利于抬高从业门槛,优化工作流程:无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再怎么发展,但决定科技期刊质量的根本因素仍然是人,特别是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更决定着办刊水平的高低。期刊数字化发展提高了编辑从业门槛,并不断促进其提高编辑加工水平能力,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1.2面临的问题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管理及运行标准: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势头正健,可谓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国内领先的各主流大数据库建设,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和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其数字化的处理技术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的资源优势难以实现共享、交换和融通,说到底还是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这样一来,必然使得其服务社会和公众的简便性、快捷性和融通性大打折扣,普通受众接受信息资源的难度增加,互联互通和开放获取的网络优势难以尽显,更难以实现同国际的接轨与交流;②数字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来源及培养短缺:办好现代科技期刊,推进数字化建设,人才队伍是基础,更是关键。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数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个掣肘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期刊单位不仅要注重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更要制定长远规划培养和留住人才,对自身已有的从事传统编辑加工的骨干队伍,要加紧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培训,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靠得住、留得下和过硬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能够激流勇进,立于潮头,打造出更多数字化发展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来;③数字化出版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是个国际性的问题,涉及各行各业,数字化出版产品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同样也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解决得不深入不彻底,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互联互通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各界的业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保护好数字出版产品的知识产权,必须进一步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保障文献作者的著作权和出版权等合法权益,倡导全社会形成自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敬畏法律法规和违法必究的新风尚;④数字化出版的综合优势得不到充分释放:数字化的优势,是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传播、实时共享和便捷获取来体现的,那么毋庸置疑,数据库的建设也就成为重中之重。网络建设虽然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但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建设时间短,尤其是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文献的数据库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内容覆盖不全、时间跨度较短、数据录入滞后及上传更新有限,尚难做到数字优先出版,大量的、过往的和有价值的重要文献还无法通过登录网络查阅获取,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就使得数字出版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其综合优势也难以得到完全释放,还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继续发展和完善。
2对策与思路
当今世界是互联互通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必然会面临的问题。随着数字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全时空渗透,数字化的编辑出版业,也同样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拉开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序曲,成为出版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当然也包括我国在内的数字出版产品销售收入在整个出版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数字化出版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大增强。出版业数字化发展蕴藏的潜力极为巨大,科技期刊的发展如何搭上数字化发展的快车乘势而上,就成为当下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2.1更新理念,开拓创新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需要每名从业人员在置身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必须彻底更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理念,要自觉用数字化发展的全新理念武装头脑,开放视野,坚决摒弃不切实际的旧思维、旧观念和旧方法,以钉钉子的韧劲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数字化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手段,在吸收传统优势和开放借鉴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和大胆开拓,努力探索数字化在期刊策划、栏目组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新路。
2.2拓宽渠道,培养人才推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人才。在从事传统科技期刊工作的人员中,有一大批经验丰富和甘为人梯的编辑出版老手,也有一大批专业扎实和手艺高超的技术维护高手,还有一大批嗅觉灵敏和深谙经营的市场营销能手,更有一大批方法灵活和善于沟通的领导管理里手,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和付出,才有科技期刊昔日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在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更多的是业务精、技术高、会营销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还要懂得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懂得市场营销,懂得管理协调,惟其如此才能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期刊社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数字化的软硬件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急用的人才可以引进暂解燃眉之需,但长远看还是得靠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培养,只有始终把人才不足的压力转变成加紧培养的动力,才能立足当前管长远和谋发展,彻底解决好人才在数字化发展中的后顾之忧[3]。
2.3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通过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和良好的网络个性化服务体现出来的。信息平台的直观形式就是期刊的网站,网站的内容单一陈旧、千篇一律、更新滞后、互动交流沟通不畅、查阅浏览缓慢繁琐以及个性化服务缺失等等,一直以来就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中网站建设显现出来的共同问题,也最为大众在使用中吐槽和诟病。科技期刊社应该高度重视自建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完善,对于网站建设,一方面,有条件的要加大投入,高起点建设,另一方面,条件暂不具备的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寻找战略合作者共通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优势,以使信息系统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丰富平台的多样化功能,既能实现编辑与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交流,完成网上投稿、组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等各项业务,完成在线讨论交流、导读导购和评价反馈等活动,也能方便作者和读者了解期刊动态、博客论坛、群里活动、检索查阅、编辑进度和出版流程等信息,发挥出期刊的独特优势,建好特色专业的网站,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此扩大科技期刊社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可替代的明星品牌来[4]。
2.4挖掘潜力,创出品牌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最终是要体现在服务社会和公众的能力上来的,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服务,既取决于对数字出版起支撑作用的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也取决于其提供的数字出版产品———电子期刊或电子书的质量。大型的网络数据库作为基于互联网的重要媒介形态,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时代,已经开始大量地运用云计算技术,功能更加完善和强大,与搜索引擎的结合使用,能使在线的大数据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海量的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国内建设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形式,多是科技期刊与国内有实力的大型网络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模式,有的还与国外知名出版商展开合作,此做法的好处在于,科技期刊无需更多投入,直接把数据汇拢后提供即可,运营简单便利,但缺少回报,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当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由有实力的权威部门或机构牵头,按学科门类和行业进行合并整合,共同组建网络数据库的“超级航母”,使之更加专业化、权威化,让科技期刊走上集约化、行业化的数字化发展道路。另外,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上网数字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发展和普及,为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产品即电子期刊和电子书提供了新的合作对象和模式。无论何种合作模式都无法充分发挥科技期刊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因此,要做强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品牌,就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牢牢把握住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维护并拓展自己的核心资源优势,在核心技术和关键利益上不受制于人,不贪大求全,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自己专业化、权威化的网络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出版产品上来,打造出自己过得硬的拳头产品,从而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
3结束语
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一场由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的新技术革命,具有科技的创新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发展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纸媒体科技期刊和现代的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人类科技、智慧和文化发展沉淀结晶的产物,二者具有辩证统一性,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认清数字化发展的方向,认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清实现转型和探索发展的艰巨性,在继承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自觉地投身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实践中去,发挥传播科技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共同促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王桂红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