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儿科学术特点范文

浅谈儿科学术特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儿科学术特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儿科学术特点

摘要:汪机在钱乙、朱丹溪等诸家儿科学说的基础上,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小儿病因多为乳食或胎毒,治法以调理脾胃或调养气血为主。同时运用五行生克辨五脏传变,详察本藏寒热虚实;选方用药多丸散丹剂且重视调配药物气味;针对痘疹的施治又提出治痘以血气为本,补气培元,分期选药。这些观点对后世辨治儿科病证颇具深远影响,对当今中医临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当悉心研读。

关键词:汪机;儿科;学术特点

汪机,字省之,明徽州祁门人,号“石山居士”,世称汪石山。汪氏精通医术,善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一生著述甚丰,对儿科疾病诊治论述较详的主要见于《痘疹理辨》、《推求师意》、《医学原理》,现就儿科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1从乳食、胎毒论病因,以调理脾胃、调养气血为主

汪氏秉承钱乙、朱丹溪等诸家之说,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小儿藏府脆嫩,不胜药力,且又患苦难,以询问不堪,诊视最难,周折必在,观形察色,辨其病原。大抵赤子,内无七情六淫之交感,外无大风大寒之侵袭,不过乳食所伤,胎毒内作,是以吐泻、黄疸、五疳、腹胀、水肿、霍痢等症,尽由乳食内伤所致。因此汪石山在辨治此类病证时,采用健补脾胃、清理湿热、消积导滞等法,分理各经而治。其变麻痘斑疹、惊悸、风痫、发喘痰壅、赤瘤白秃、解颅、重舌、木舌等症,皆胎毒内攻而成,其治法以调养气血为主,如汪石山在《推求师意•小儿门》论治丹瘤(又名赤瘤),认为以散风热、和气、活血、凉肌而已。针对急慢惊风的诊治,汪氏遵从钱乙之旨又有补充,认为若小儿胎气弱,色白,骨细,肉软,声微者,必用补气血兼治其惊。对于斑疹的治法,汪氏在总结前人治法的基础上,提出当分气血表里,辨时令寒热,禀质壮怯,病状轻重,随宜用药。充分体现了汪氏遵古而不泥古,临证重视辩证的重要思想。

2先从五行生克辨五脏传变,后察本藏虚实寒热

汪机认为,凡心得病,先调其肝肾。心病先求于肝者,乃清其源而流自澄也。治其肾者,由五脏受病,必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其先治肾者,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二方。或诊其脉,肝肾二脏俱和,而心自生病者,则又当察其心家虚实治之。凡肝得病,必察肺肾,然后复详本职虚实。盖肺乃肾之母,肺者肝之贼,其肝之得病,若非肾虚不能相生,是以肺经鬼贼相击。治法:若因肾虚不能相生者,则当补肾以滋其根;如因金锐而相贼者,法当泻金而除其贼。然后审其邪家、本藏虚实寒热而疗。同样,汪氏认为,凡肺之得病,必观心之虚实。若心气和,则不当看脾脉。如诊其脉,心脾二藏俱和,而肺家自病者,则又当察肺之虚实而治。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藏之虚实,究其根之所起。如诊其脉,肝心二藏俱和,而脾家自病,则又当察脾家之虚实而治。而对于肾之得病,汪氏又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凡肾之得病,必先祥脾肺二藏,肺乃肾之母,脾乃肾之贼。苟肺气亏则肾少生气,脾气实则肾受贼邪。治法:实则疏之,亏者益之。如诊其脉,脾肺二藏俱和,乃肾家自病,宜滋肾不足。汪氏根据其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小儿真阴未长,其体纯阳,心火常亢,肺金受制,不能平木,故肝木常是有余,脾土常是不足。诸藏皆有虚实,惟肾家无实,只有补而无泻。这些观点对掌握小儿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小儿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世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3选方用药多丸散丹剂,重视调配药物气味

汪氏针对小儿服药难的特点,在《医学原理小儿门》收载的65首方剂中,有方选用37首方选用生甘草或炙甘草,生甘草药性微寒,可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蜜炙后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同时甘草在许多方剂中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现代研究发现,甘草中的主要成份之一甘草甜素,单纯提取,其甜味百倍于蔗糖[1],对于小儿用药,更重要的是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如夜啼汤,由黄连(一钱)、竹茹(二十叶)、生甘草(五钱)三味药组成,生甘草用量最大,不仅用其泻火清热之功,更重要的是掩盖黄连的苦味,便于服用。另有多首方选以薄荷汤送下或煎服,现代研究薄荷中的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杀菌、麻痹知觉的作用[2]。汪氏针对小儿应用薄荷不仅取其辛凉解表之功,亦用其服用后使口腔凉爽之感,降低服药后的不适反应,针对儿童不善服药的问题,在给药剂型上多以丸散丹剂,在此65首方中有40首方选用丸散或丹剂,同时也掩盖了部分中药作汤剂服用的不良气味。

4治痘疹重气血,补气培元,分期选药

嘉靖庚寅(1530年)冬,痘灾盛行,死者过半,汪氏遂探索群书,参以己见,编著《痘疹理辨》。在此书中认为痘疹出于淫火,以气血而中,以气血而守,以气血而发,以气血而解,非气血不能始终,治痘以血气为本,重视培补元气,收载治痘常用、暂用药22味,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川芎、当归、木香、陈皮等。并附有七日前、七日后宜用之剂16首,均为前人名方。其中不拘日例应用的方剂有保元汤、四君子汤、生脉散、参苓白术散,均用人参益元气而和中,生津液而止渴,汪氏认为人参为治痘之圣药。王继军等[3]对宋代陈文忠《小儿痘疹方论》中小儿痘疹用药规律研究,发现人参的用药频次仅次于甘草,为核心单味药,可见人参在古代已是治疗小儿痘疹的要药,应为当代临床医生所借鉴。同时汪氏临证辨气血盈亏,视其症决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汪机认为痘疹当分期而治,提出痘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已后,清凉渐进;毒去已尽,补益宜疏。主张观症用药,先量儿厚薄、病热浅深,将主方簇起,然后加则加,减则减。加则不可过于本方,减则不可失于本方。这对后世治疗痘疹有深远的影响,如万密斋,孙一奎等儿科大家在治疗痘疹时多宗其法。总之,汪石山在儿科方面,临证经验丰富,其儿科著述起到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给后世医家以深刻的启示,其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和收录的验方,多为后世推崇和效法,可为当今中医临床提供借鉴,必当探究。

参考文献

[1]肖辉煌,郑立升.学伤寒,用甘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1):4.

[2]唐黎标.薄荷、紫苏话调味[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3,20(6):30.

[3]王继军,郑芬,李廷保.基于数据挖掘宋代《小儿痘疹方论》治疗小儿痘疹用药规律探讨[J].中医研究,2013,26(9):58.

作者:王玉凤;张亚辉;黄辉;赵军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