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民环境科学素养评估体系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1990年以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素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1.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为一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将环境素质分为四部分:环境知识、价值判断、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三级评价模式。其中,环境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价值判断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国社会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主观感受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态度包括对损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和对环境税费征收问题的态度;环保行为包括遭受环境危害后的行动和环保参与情况等。在如上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衍生出18个三级指标。
2.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反思(态度)的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公众民生指数包括三个部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保意识包括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包括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包括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个三级指标。
3.面向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以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态度和观念、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课的看法为一级指标的两级指标体系。
二、当前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尚待完善之处
自“环境素质”的概念提出开始,各个国家开始研究环境素质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从最初意识层面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发展到包含环境行为能力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当前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素质概念在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不够深入、全面环境素质最初提出时,公众对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调查得出的公众环境意识也较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促进了公众环境素质的丰富发展。
2.公众环境素质整体偏低,尤其是环境行为能力素质,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比较高,而在环境行为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知识、态度、方法、政策等落实能力上比较薄弱[13],公民的环境公共参与能力较弱,并且在环境问题、纠纷等环境问题解决能力上偏差,这不仅反映了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环境参与能力的手段和途径,以使我国公民在提高环境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3.公民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指标体系中缺乏必要的体现目前,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通过一些教科书中提到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及学校里授课老师的传授才获得的。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诸多的环境宣传标语、环保行为倡导用语、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政策的广泛宣传,公众的环境意识得以不断提高,并有条件地落实到行动上。
4.公民环境科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应在环境素质评价上突出体现我国公民在当前中国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环境下,积累了实用的环保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环境意识也得到相应提高。目前环境状况恶劣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环境知识、方法和意识都已具备的同时,环境行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环境素质才有意义。总体来讲,建立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监测我国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提供依据,为环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对国内外有关公民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从公民的素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归纳出关于公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指标构成。
(一)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建设重要的一环。结合国内外调查研究经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探索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考察公民环境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2.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本指标体系在反映目前现状的同时,力求发现提升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本参照,以具备可操作性和历史连续性为前提条件;
4.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支持作为直接目标。
(二)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质中的软素质,是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
1.环境知识与方法。环境知识是公民环境素质的基础,环境知识应包括正规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环境知识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环境知识,另外,环境相关新闻、环境法律知识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在知识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导环境行为。环境方法是环境知识实施的重要手段。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就要思考如何应用。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方向和权衡利弊的过程,就是环境方法选择的过程。在环境素质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公民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重要前提。具备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实践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并指导环境行为,促进环境公众参与。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公民环境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环境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下简称“两项能力”)。在环境知识与方法、意识及行为中,环境行为处于最顶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及正确的环境意识才有可能落实为低碳的环境行为。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应有效转化为两项能力,同时两项能力的提高引领环境知识、方法与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研究以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调查结构和突出我国本土化问题与需求为前提,结合本次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相关的调研内容,确定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公民所属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公民对环境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环保科普工作的期望,便于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1.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主要指公众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术语、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在传统社会中,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和科学的探索,后人获得知识技能主要以继承为主,这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记忆和传授。但在现代社会靠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不能满足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套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从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能适应未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掌握并使用科学的环境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环境科学方法不是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处事能力和处事方法,它不是从书本教育或是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熏陶、伴随社会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是个长期、隐性的科学素质标志。
2.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如表1所示。环境价值是指公民对生态自然及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环境态度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宣传、环境政策及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响、决定、支配态度、判断、决策和行为的选择。环境意识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备环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环境行为。在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两方面考察公民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环境知识、环境方法和环境意识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评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到行为的考察上,因而设置了环境行为的考评,分别从个人环境行为能力和社会环境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名具备基本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应该知道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应能够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法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决策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对国家出台的积极的环境政策给予支持和倡导践行。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结语
本研究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关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定义,并编制出了较为科学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这有助于掌握我国目前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水平,为完善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当前存在的问题,把握我国当前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潜在因素,为改善公民素质水平、制定整体提升方案提供部分依据。
单位: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及试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