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范文

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变化

《贵州农业科学杂志》2014年第四期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为2011年结果,选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和《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1.2方法

1.2.1数据处理因数据的单位、大小不一,为了消除因数据大小以及单位不同造成的影响,采取了两个步骤:第一步,将同归属的单位进行同单位转换;第二步,将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的计算公式,式中,x为所选样本数据的均值,s为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1.2.2指标体系的构建承载力一般指在一定条件下承载物对被承载物的支持能力,将承载力这一概念应用到资源环境中可将环境承载力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环境系统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承载能力。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第一,从承载能力的内容构成角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第二,从影响的正负效应来看,指标体系可划分为环境容量优势和生态威胁两个层次。选用的指标体系综合了上述两种划分角度。首先,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角度进行划分,其中社会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农村生活资源、农业生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三个类别;其次,根据正负效应从资源环境优势和生态威胁角度进一步细分。另外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出发,研究将部分总量指标转变为平均数指标,从而使整个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具备完整性和层次性的同时兼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组成,共有21个二级指标。每个资源体系可分为资源本身和改善带来的环境优势和环境威胁两大方面。对资源本身和改善带来的环境优势这些指标而言,其与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正相关关系,指标数值愈大,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愈优;而对资源本身和变动带来的环境威胁这些指标而言,其与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负相关的关系,指标数值愈大,承载力愈劣。正负相关性分别以“+”和“-”来表示。

1.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要对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差异对比,必须结合选择指标体系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中各指标所起的重要性程度大小不一,且指标间可能存在或强或弱的相关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强弱相关程度排序来精简指标变量数,然后再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和区域差异比较。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是常见的降维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首先,需消除数据单位大小不一带来的影响,接着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强弱相关程度可得出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和综合出公共因子。然后用提取的公共因子代替原有变量建立模型。最后,选择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采用因子加权总分计算出各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得出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之后,为了从多方面系统直观地展现地区间的差异程度,需要结合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综合评价矩阵对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聚类。为了能客观反映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矩阵选择了分摊到乡村人口的人均农业产值做为评断指标,构建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矩阵(表2),根据综合评价矩阵中单项指标的排名差异,将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级分为好、一般和差三大类别,通过类别之间两两组合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9类: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好、承载力好—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差、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好、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差、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好、承载力差—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差。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从综合分析结果(表3、图1)可知,我国东、西、中部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村生态承载力较优的区域以华东为主,华北、东北和西南各有2个省份;农村生态承载力一般的区域以华中为主,西北和华南有少数省份;农村生态承载力处于劣势的以西南和西北为主,华东有少数省份。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规律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省(市、区)自身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东部地区历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直居于首位,这在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中再次得到了印证;而中部地区居中的位置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排名情况相吻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倾斜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实施力度的影响,近几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地区资源优势的限制,其地区农村生态承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2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异质性的综合评价矩阵聚类从图2、表4看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和江苏等省(区、市)农村生态承载力较优,位列“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好”的等级,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障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重视资源改善如造林、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环境优势,浙江省农村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居于首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地区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但地区农业产值相对其他省份处于劣势,因此未能位列“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好”的等级。河南、山西、湖南、广东和北京等(市、区)均属于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居中,其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资源优势和资源环境治理改善带来的均衡效应中兼有突出的单项指标,如河南和陕西在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上表现突出,湖南和广东在森林覆盖率上占据优势,而北京在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农药等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安徽、重庆、甘肃、贵州、青海和西藏等(区、市)位列“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差”等级,主要原因在于资源优势欠缺的同时,在环境治理和改善上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3结论与讨论

1)从资源构成和环境正负效应角度构建了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然后结合各地区的人均农业产值构建了综合评价矩阵,根据矩阵评价结果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好、承载力好-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差、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好、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差、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好、承载力差-经济效益一般、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差九个类别。2)根据2011年31个省区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森林覆盖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造林总面积、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农村人均用电量、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柴油使用量。东、西、中部在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布差异与其地区经济发展排名基本吻合,其中,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等级依次为好、一般、差的主要省份为华东、华中、西南和西北。结合综合评价矩阵的聚类结果显示:内蒙古、山东、辽宁、福建和江苏5省(区)为“承载力好—经济效益好”;河南、山西、湖南、广东和北京5省(市)为“承载力一般—经济效益一般”;安徽、重庆、甘肃、贵州、青海和西藏6省(市、区)为“承载力差—经济效益差”。3)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在区域分布上具有相当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且空间异质性规律与地区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水平基本协调同步。从成因分析来说,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首先受制于地区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投入,同时资源治理与改善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又一主要因素,因地区资源治理改善投放力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从长远发展看,处于劣势的各省(市、区)下一步应从创建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加强资源环境治理改善力度等方面着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兼顾了完整性和科学性,构建的综合评价矩阵将评价等级从好、中、差三个层次进行了划分,但受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作者自身水平所限,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未能将时空异质性有机结合起来,今后应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作者:周智黄英黄娟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