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子商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电子商务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了探讨,为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支撑不断改进,农村电商与跨境电商齐聚增长,电子商务从业人数也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一些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力,专业人才信心缺失,一批电子商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签约率低下,电子商务企业缺乏优质人才,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的要求脱节,例如,各大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面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学校硬件设施不健全,学生无法接触电子商务的前沿技术应用,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要。
1.1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电商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服务衍生类就业发展迅速,跨境电商与农村电商的齐头并进,电子商务从业数量急剧增加。根据《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数高达4250万,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还在不断的增加,特别是既懂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又懂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需求更大。目前国内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有上千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已形成相当的规模,这个热门专业办学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显现出许多共性的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电商企业的需要。一批传统企业急着向电子商务方向转型,中小电商企业寻求扩大规模,有一定经验的电商从业人员自立门户,出现了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的现象。
1.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将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的电子商务领域中,而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大多数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电子商务中的能力,尽管各大高校近年来加大了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比重,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一些实习应用模拟软件,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完成学业和考试任务,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理论知识的更新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学生未能学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实战技能,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导致高校现存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
1.3课程体系与硬件基础设施不健全电子商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商务知识,信息化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的知识,特定行业的特定知识。而当前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停留在商务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层面上,主要还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概论、网站和系统开发等几门专业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的知识涉及较少。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频率快,高校现存的课程体系无法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学校因经费问题或者硬件设备等原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模拟软件不能及时更新,缺乏与电子商务企业交流实践的机会,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前沿技术运用了解不够,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前沿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电子商务企业的要求。
2电子商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2.1优化课程设置,设置核心应用课程体系根据电子商务培养目标,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程设置,重组知识结构,例如,增强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的培养力度,在开设《网络营销》时,围绕这门课程增设应用创新类课程《搜索引擎优化》和《WEB数据挖掘》,增强学生的网络营销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设置核心应用课程体系,包括:《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搜索引擎优化》。各门课程编写相应的《课程项目作业指导书》,明确每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核心应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保持同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的需要。
2.2强化校企合作和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指把社会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中去,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人才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学校与电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班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实践巩固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通过虚拟情景训练来提升自己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能力。
2.3强化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鉴于电子商务学科特点以及电子商务行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点,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也是复合的。这种复合不应是简单的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需要将专业需求对能力培养体系和知识培养体系进行全新的思考和设计,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在专业课程设计应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基础、计算机等课程,与此同时学生还应具备核心技术,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站与系统开发、数据挖掘等课程,最后就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包括创新创、职业规划等课程。应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学分制下,在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增加了《网上创业》课程,课程的设置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学科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齐头并进。
3电子商务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紧扣市场需求,优化培养方案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变化特点,以及对网站运营、网络营销、网站推广、数据分析、网页设计开发、物流配送等几大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根据电子商务岗位能力要求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分制来突出重点学科,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是既懂得线上数字技术又了解线下实践,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要求完成共性的课程外,还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融入到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时进行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电子商务能力要求,增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课程和新内容,采用更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对分课堂,实训课程,使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兴趣和特点求同存异,让每个学生获得相对个性化发展。
3.2赛教结合教学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引入竞赛理念,将各类竞赛与相关课程相结合,将一些多学科综合的竞赛案例融入到教学课程中,以丰富的案例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参与竞赛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校内电子商务相关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积极开展校内竞赛,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网络营销大赛”,鼓励学生通过组队的方式跨专业、多学科合作参赛,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弥补单个学生能力的不足,拓宽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教师以项目导师的形式给予学生相关理论指导,辅导学生参与竞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校在相关竞赛项目要进行跟踪和归档,将校内竞赛的优秀作品推出校外,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竞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3.3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不拘泥于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更要体现学生能够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大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开网店和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要抓住三点:一是抓住课程知识结构脉络,对于用一门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通过联系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二是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讲授具体理论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三是注重基础教学与案例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太大,但要能够反映理论知识的应用,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与此同时,在课程的考核方面也采用更为灵活地方式,教师灵活采用“任务式”、“案例式”、“课题式”等多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结论
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电子商务企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以电商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合理的培养思路,按照客观规律来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在今后的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某些细节方面需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琪,张利,彭丽芳.多样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经济管理,2007,(14):58-63.
[2]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03):66-69.
[3]肖琳,米传民,鲁月,刘长.应用型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6):187-189.
[4]靖杨萍,亓文涛.高校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96-98.
作者:罗薇;陈志飞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