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拖延心理与对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拖延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拖延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文介绍了拖延心理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拖延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从积极心态、个体行动力、自我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克服大学生的拖延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心理;对策
拖延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普遍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拖延问题也非常突出,日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有研究者曾指出拖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拖延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不仅积极地从理论上做出相关的研究,更应该从实际工作中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帮助大学生克服因拖延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面对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拖延心理的内涵:
拖延的英文“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推迟或延迟到另一天”。关于拖延的科学界定,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有各自的理解。Ellis和Knaus认为拖延是一种习惯或特质,并且包含其随之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及低效行为。Solomon认为拖延是与个体主观不舒服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有目的延迟行为。Steel认为拖延是指人们自愿延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尽管预料到该行为会造成不利影响。国内学者李晓东指出,拖延是一种个体自发做出的非理性行为,且拖延有三个特征,即非理性、自发的和回避。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经常性的,不必要的,故意的延迟开始或结束本来应该按时完成的任务的行为。
二、大学生拖延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性格因素。部分大学生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在任务开始之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制定计划,做好事前准备工作。由于他们过分追求完美,同时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他们在准备阶段往往会不自觉地抬高标准,以致任务一直被拖延,迟迟不能开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他们苛求自己,甚至达到过分的地步,一旦任务的某些环节受阻,任务便停滞不前,导致拖延的产生,更有甚者直接放弃当前任务。总体而言,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性格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拖延心理和拖延行为。
(二)能力因素。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一个大学生具备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并且认为通过个体的努力自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那么他会马上开启任务并且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反之,如果不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或者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则会推迟任务的进行,甚至是放弃。因此能力的高低,尤其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会对大学生的拖延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拖延心理呈显著的负相关。
(三)任务因素。存在拖延心理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完成各种任务时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首先,在完成难度系数比较大的任务时,他们会选择被动性完成,将任务尽量往后拖。当任务期限快到时,要不草草了事,要不直接选择逃避,将任务拖到规定的期限以后。其次,大学生拖延者对活动任务的性质也有选择,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对于那些给自己造成不愉快、存在有压力的任务往往选择回避,如果实在无法回避则就尽量拖延。因此,任务的性质以及任务给自己带来的主观体验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拖延心理。
(四)时间管理因素。当前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相对良好,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上父母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教师进行精心的安排,因此使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对生活和学习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概念,在面对生活事件和学业任务的时候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致使许多任务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部分具有拖延心理的学生其执行能力差的特点被明显放大,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无法完成,最终导致拖延现象的产生。
三、大学生拖延心理的对策分析
(一)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大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理,遇事总是习惯性地往后拖,尤其是遇到自己不喜欢或者感到为难的任务。因此,必须积极改变其认知观念,调整其心态,改善其不良的行为模式才能有效避免拖延的发生。首先,要让拖延大学生认识到因拖延所造成的危害,如任务的低效完成或者是任务的失败给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增强拖延大学生任务完成时的良好体验,提升其完成任务的信心和积极投入新任务的热情。再次,要培养拖延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个性品质。凡事都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要促进其敢于直面挫折,勇于拼搏和挑战。最后,对于存在严重拖延心理和拖延行为的大学生可以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摆脱困境。
(二)强化个体行动力。对个体而言,行动力就是自制力,是个体能够突破自我,实现自己想做而不敢做,或者是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事的一种内在动力和外部表现。具有拖延心理和行为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行动力差的问题,一旦遇到挫折便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形成自我压力。因此,拖延大学生应当在接受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其个体行动力,从而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万事开头难,在任务开始之前,如果信心不足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进而拖延任务的进行。因此,存在拖延心理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加强对自己行动力的训练,遇事马上行动起来,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分析并尝试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努力完成任务。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及坚持性。由于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拖延心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控任务进程的发展并获得良好的任务效果。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拖延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克服因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焦虑和逃避心理,从而变得更加具有心理能量。同时,在培养拖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应当把握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产生良好的增进效果。
(四)科学的时间管理。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拖延现象与时间管理呈显著负相关,即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低,其拖延行为越严重。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科学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可以有效地克服拖延心理及避免拖延行为。首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讨论、工作坊等形式学习时间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其次,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对时间的利用和把握。如可采用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四象限法,即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安排在第一位,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次之,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再次,对于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尽量将其摈弃,以优化自己对时间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避免拖延的目的。四、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拖延心理有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同时存在具体的外在表现,且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调适。与此同时,帮助大学生克服拖延心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其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琬婷.大学生拖延、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郑新红.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完美主义、压力知觉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郭融融.大学生拖延行为和失败恐惧的关系:自尊水平的中介作用和团体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张嘉江,李厅.大学生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1.
作者:王旭江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