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建筑电气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1建筑电气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生活经验也知道建筑电气施工是一个具体而又非常复杂的施工过程,一个电气系统是由很多个电气子系统构成的,比如管网、供电、防雷等。这些小系统由于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使得整个的电气系统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所以,“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奏的来完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电气工程。而第一事情就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让后期的施工能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前期准备中,设计人员应该首先对建筑电气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反复的检查,确保没有问题存在;如果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对问题进行纠正。设计人员检查无误后,再由建筑电气的施工人员对设计图进行反复核对和研究,掌握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证施工的质量。再看完设计图纸后,建筑电气施工人员就要了解整个的电气系统,然后把施工中的技术难点提出来和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最了解实际情况的还是建筑电气的施工人员,所以,在施工中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施工方法在允许的范围内做有效的调整,带给客户更高品质的电气工程。建筑电气施工人员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电气的线路设定一个最好的走向,尽可能地降低线路成本,减少线路的浪费。除了要降低线路的成本,建筑电气技术人员还应该通过准确地把握工程设计思想,减少施工者的工作量和工程资金。有了技术上的准备,建筑电气施工人员还应该做好辅助设备上的准备,确定好施工中所需要的辅助设备种类和数量,并且在施工前进行全面详细地检查。
2建筑电气施工中技术工作上的环节
2.1配电箱的安装
建筑电气的配电箱由两部分组成,即明箱和暗箱。明箱装好后用膨胀螺栓固定好即可,而暗箱安装好了以后箱体的周围要用一些砂浆把它填满。在安装配电箱之前要再次对设备进行检查,看它的名牌、附件是否齐全并做好检查记录。建筑电气施工人员还要对安装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执行,满足弱电系统的使用要求。
2.2线路的敷设
在线路敷设前,电气施工人员要先熟悉设计图纸,根据电气工程的线路设计要求选择管线的规格和型号,确定一个最佳的敷设方法。根据技术交底,让管路连接、防腐、保护层等满足技术要求,让线路的敷设更加的规范。在所有的线路敷设完毕以后,要对线路进行认真的检测,确保线路不存在任何遗留问题。
2.3开关插座的安装
1DDC控制器
DDC(DirectDigitalControl),即直接数字控制[3]。广义上讲,DDC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不需要现场控制器,控制算法设计均在上位计算机内完成。现场仅需要底层传感器、现场执行机构等。由于所有控制均在上位机完成,因此这种方式易于管理。狭义上讲,DDC控制为集成封装,配有中央处理器、存储单元、输入输出通道等。控制算法由编程软件设计,并烧制进控制器内,通过通讯总线进行通讯。这样的控制器多位于现场末端,灵活方便。本文中所选用的DDC控制器兼具广义DDC控制和狭义DDC控制二者功能,配有RS485接口以满足第三方设备需要,同时配置以太网同上位机通讯,控制逻辑和控制算法的设计可通过上位机实现,通过以太网协议将控制逻辑下载至现场DDC内。具有配置灵活,易于监控,可以随时调整控制逻辑等优点。
2VAV末端控制器控制原理
从控制原理上来看,VAVBOX有压力无关型和压力有关型两种类型,其控制原理分别如图1、图2所示。压力有关型VAVBOX其控制回路仅具有温度控制环节,通过温度设定值和当前值进行计算,通过末端风阀开度以调整风量,从而改变房间温度。这种结构同风管静压值息息相关,使得系统的超调量和滞后性较大[4]。而压力无关型末端,通过引入风量控制环节(内环),同温度控制环节(外环)共同作用,实现双闭环控制。由于风量的给定值由温度控制环节计算,因此末端风阀的风量输出与风系统管道静压无关,避免房间温度控制超调现象。但是这种VAVBOX会和送风机的控制回路耦合严重,因此对控制算法要求很高。本文通过改进DDC的控制算法,研究压力无关型末端控制器。其功能框图设计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压力无关型末端控制器的信号输入主要有:当前风量、房间当前温度、房间设定温度、阀门开度反馈。信号输出为末端风阀开度控制。当前风量:DC0~10V电压信号,接至DDCAI通道,由末端压差传感器提供。房间当前温度:DC4~20mA电流信号,接入DDCAI通道,由温度传感器提供。阀门开度反馈:DC0~10V电压信号,接至DDCAI通道。房间温度设定:本文中,房间温度设定可由房间内温度控制面板设定,也可通过上位机对DDC的RSP端口赋值,远程设定。两种方式均为标准ModbusRTU信号,接至DDC的Modbus通讯接口。末端风阀开度控制:DC0~10V电压信号,由DDCAO通道输出。通过DDC控制逻辑计算后,由AO端口直接输出至风阀。综上,将DDC同VAVBOX相结合,得到其结构如图4所示。
3DDC末端控制器控制逻辑设计与实现
本文所选用的DDC,其控制逻辑设计是由上位设计软件BasPro完成,通过以太网接口将控制逻辑下载至DDC内。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是随着房间负荷变化而调节自身工作效率,从而实现节能运行。由于在工作时会受到很多随机干扰,常规的PID控制器的参数不能够随着系统变化而寻优。更特殊的是,变风量末端控制同送风机的控制回路相互耦合,因此对现场的末端控制器要求抗干扰性强,控制稳定、精度高[6]。故本文选用的是FPID(自适应PID控制模块)结构如图5所示。FPID控制模块具有实现诸多功能的输入端子,在面对随机干扰时,能够快速整定出PID参数,满足当前工况。其数字量输入端子和模拟量输入端子功能如表1、表2所示[7]。由表1、表2可设计如下控制功能:a.手动模式:如果系统为手动模式,即A/M=0时,输出端子OUT的循环为Mop的参数。即OUT的值可由用户定义。b.自动模式:如果系统在自动模式下,即A/M=1时,则通过自动调节控制输出端OUT为控制器计算值。c.冻结OUT值:通过PV端子设置上限值和下限值来保证输出值。如果PV与SP(RSP或LSP)的绝对差值在最大阀值的范围内,则输出OUT为计算所得,直至PV的值超出了最大阀值。此功能为设置房间的最小和最大进风量,避免房间温度控制出现超调现象。由于设置了最小进风量,房间的空气品质也能够得到保证。d.制冷和制热模式切换:当Action=0,DDC执行正向PID控制。即房间设定温度小于当前房间温度,此时控制器处于夏季制冷模式。同理,当Action=1,DDC执行反向PID控制。e.禁止模式:如果EN=0,系统禁止PID调节,OUT的值设为用户自定义。综上,在VAV末端控制器的外环(温度控制)控制器和内环(风量控制)控制器均采用的是上述FPID参数寻优模块,其最终控制逻辑如图6所示。由于FPID控制模块采用的是自适应PID控制,且系统为双闭环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函数寻优法可知,不能实现对温度和风量两个控制器参数的同时寻优[8]。需要对两个控制器是否失控进行逻辑判断,即对两个控制器分别进行PID参数寻优。判断逻辑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若出现主环(温度控制环节)和副环(风量控制环节)同时失控,则计时器_61和计时器_62的输出端子Q均为1。将与非门运算结果0赋值给温度控制器的A/M(温度寻优控制模块的手动/自动切换)端子,同时将与门运算结果1赋值给风量控制器的A/M端子。简而言之,即先将温度控制器设为手动,先进行风量控制器寻优。待风量控制器整定完毕后,再进行温度控制器的参数寻优工作。综上所述,基于DDC的VAVBOX参数寻优PID末端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如图8所示。
4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
在完成对DDC控制器的控制逻辑的设计后,利用DDC所带的Modbus接口同BA系统连接,将其DDC变风量末端控制器同VAVBOX结合,通过LabVIEW采集系统工作数据[9],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房间设定温度为20℃,房间的实际温度及风阀的开度及实际送风量均能够很好地跟随变化。房间的过渡时间较为良好,温度超调控制在0.3℃之间,因此DDC控制器的实验效果较为理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引入随机干扰以改变房间的末端负荷,观察控制器的参数自整定效果和房间温度曲线,得到图10。同图6对比发现,由于引入随机干扰改变了房间负荷变化,风量控制器参数随之发生变化,房间的温度也伴有波动,待风量控制器的参数寻优完毕后,其中P=1.5,I=0.05,控制器已能够适应当前工况。如采用传统PID控制,房间温度会在24.5°附近徘徊。由于采用的是参数自寻优PID控制,因此控制器能够适应此时的工况变化,房间的温度能够继续下降。由于实验中所采用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多为手动布置,空调系统管道及风机已经施工完毕,不能够完全反映房间的状态。加之风量控制器和温度控制器的失调判断标准为工程经验,因而在实验时多有遗憾。如果能有暖通专业配合,选取合适的测量点,重新选取末端风阀,相信控制效果还能做到更好,节能效果也更加明显。
1智能建筑电气设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智能建筑的电气设备技术主要应用在这几个方面:(1)供配电技术,包括的设施有配电所、变电所以及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2)建筑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包括电路电线的设计、安装及维护,设备有继电器-接触器以及PLC控制;(3)照明技术,包括整个建筑照明设备的设计、安装以及维护;(4)安全技术,包括防雷、防火装置的设计、安装以及维护;(5)信息传输技术,包括电话通信、有线电视通信、计算机网络以及楼宇信息管理系统等等。以上这些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仍然存在着整体性不强、管理效率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而且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缺少统一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目前,智能建筑电气设备技术正向着这几个方向发展:(1)将各个小区和社区当作一个个单独的智能化个体;(2)利用高科技手段,尽可能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3)开放式系统将进入智能化建筑中,整个系统会处于一个动态、不断发展之中,这有助于建筑设备能不断吸收新技术,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4)个性化的设计将会应用到整个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系统中去。以坚持大系统、动态运行为原则,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别定制,此外,充分考虑用户需要、管理的差异性[2]。
2浙商财富中心电气设备集成优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2.1中央空调的自动调节优化应用在传统电气设备系统中,建筑大楼的中央空调调节性能不灵活,只能按照某一个设定值不停运转。而如果将智能化调节系统应用到建筑的中央空调机组中,即: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环境的温度以及实际需要空调的建筑面积进行能量输出,使其成为一个动态变量,尤其是在过渡季节中,或者是遇到天气变化时,智能化的空调系统可自动调整风量及温度,这就可以大大减少空调电能的用量。本文实例中浙江财富中心的空调系统布置及运行形式见图2。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得出:浙商财富中心大楼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率比传统空调系统高出30%以上[3]。
2.2配电设备的优化应用浙江财富中心的配电系统采用目前最流行的UPS系统,即不间断电源系统。这种系统在市区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为大楼提供一定的备用电力,确保楼内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各种机器、设备不受损害。同时可提高整栋建筑对电力中断的应对能力,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供电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UPS配电系统已成为现代楼宇的重要特征。浙江财富中心部分UPS配电系统清单见表1。浙商财富中的UPS供电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当市电压正常时,系统会自动给电池组充电,直到充满为止;当市电压发生欠压或断电故障时,电池组会迅速通过隔离二极管开关将电能馈送至直流回路中,中间没有间隔时间。当电池电能快要用完时,UPS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这样就会给予用户充足的时间去储存资料或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2.3综合布线系统的集成优化应用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数据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是我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传统的布线方式缺乏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用户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选择相应的线缆、接插件以及布线形式等,重复浪费的现象特别严重。而浙商财富中心的综合布线系统集成优化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等,可将建筑内日常的数据、图像、影音等采用国际标准化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处理,同时支持多个厂商设备和协议,可以完全满足各类企业和用户的使用要求。浙商财富中心网络系统布置示意图见图3。
2.4热水控制系统的优化节能应用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所有商用建筑中,温度控制是耗能最大的部分,也是能源浪费最大的部分,如果能够精确控制温度,那节约出的电能可占到总耗能的10%左右。通过加强建设电气设备集优化技术,可给智能建筑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财富中心的热水控制系统采用的VLC控制器可应用在中央设备系统、照明、通信、温度等多个场合,通讯速度快,性能可靠以及反应灵敏。控制器的感应器通过测定热水的温度,会将相关数据传给CPU,当达到设定温度后,CPU可自动调节相关的加热设备停止工作,这既可以使热水保持一定的温度,又会最大限度的节约电能[4]。
3结语
1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要点
1.1负荷的计算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供电的设计工作时,电力负荷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参数依据,并且只有电力负荷的计算结果是准确的,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物电力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同时,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电力负荷的数值,也有利于其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功效,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计算电力负荷这一参数时,可以选择两种计算方法,分别为需要系数法和负荷密度法。
1.2选择供电电源和电压
在建筑供电的过程中,为保证其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设计人员都是要设置两个独立的电源,这样即使某一个电源出现问题,建筑物也能够正常运行。而在确定电源的数量时,通常应是在充分地考虑到实际电网的条件和负荷的实际情况后才能确定,两个独立的电源应是互为备用,并且它们在运行方式上应选择同时供电,另外,还应准备柴油发电机,即使是发生了供电问题,其也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恢复供电,充分的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1.3高低压电的配电系统
在现代城市的高层建筑中,一般情况下,高压配电系统都是两路的10kv电源,它们的同时使用就保证了供电的稳定性,而高压配电的形式则为单母线分段,不但能够实现自身的自动切换,同时两者也能起到相互备用的作用。低压干线与高压系统的配电方式应选择放射式的系统,而楼层的配电方式则应选择混合式的系统,那么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会尽可能的选用插接式母线槽,而这就加大了水平走线的难度,因此,建议选择其他的方式。
1.4接地与防雷
1民用建筑中实现电气节能设计需要坚持的原则
1.1适用性
民用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应该坚持适用性的原则。适用性主要是指电气在满足民用建筑中所需要的能源,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环境之后,还必须满足民用建筑中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负荷容量和供电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电气能源的在民用建筑中的合理有效利用。
1.2实际性
民用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需要重视实际性的原则。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对电气能源的实际运行经济效益应进行全面考虑,合理选择具有较好节能效果的设备的同时应减少民用建筑中的电气成本,降低民用建筑中的节能投资,以提高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节能经济效益。
1.3节能性
民用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节能性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在实际的电气节能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各种电气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能源消耗,尤其是一些与建筑功能无关的消耗。例如,建筑电气设备自身多产生的电气能源消耗,电能的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消耗等。这些都是民用建筑中,实现节能设计的重点。
2民用建筑中的电气节能设计
1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评价标准
照明节能应采用一般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LPD)作为评价指标,LPD是指建筑的房间或场所,单位面积的照明安装功率(含镇流器,变压器的功耗)。从式(4)可知:LPD和照度值Eav成正比,和U成反比。要降低实际LPD值,设计中应取合适的照度,应尽量选用光源、镇流器和灯具效率高的产品,并优化设计方案。LPD限值是国家依据节能方针从宏观上作出的规定,不同种类的建筑及场所有不同的照明功率密度对应值,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规定了建筑的常用房间或场所的LPD最大限值(即最大允许值),我国现行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了两种功率密度值———现行值和目标值。目标值比现行值低约10%~20%。LPD指标是对照明系统节能的整体评价,即对最终照明效果进行评价。
2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主要措施
2.1采用高效电光源,提高光源效率。常见的光源节能技术参数见表1。光源的效率与电力消耗最为密切,在室内照明中尽量采用荧光灯和卤钨灯取代普通的白炽灯。比如,目前推广的紧凑型节能荧光灯与普通白炽灯比较,如果用一只13W节能灯取代60W的白炽灯,每天按4h工作时间算,年节电68.62kW•h,而寿命是白炽灯的6倍,经济效益可观。在光色要求较高的场所,可采用三基色荧光灯(T8,T5),以节约电能,获得更好的照明效果。在室外照明中,应逐步以光效高、寿命长的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取代高压汞灯。在需要避免维护的场合,可采用LED光源和QL灯。
2.2采用高能节能灯具。灯具的效率对节能的影响很大,光源要配备合适的灯具才能体现其使用价值,灯具选择不当,将使能量损失高达30%~40%。反之,灯具效率高,可达到最大限度节能。因此建筑电气照明系统中,应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的条件下,选择控光效果好,效率高的灯具,一般不应选用效率低于70%的灯具。现以荧光灯和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灯具效率为例,荧光灯灯具的最低效率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在实际照明工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室空比(RCR),根据室空比选择照明灯具(见表4),以达到节能效果。
2.3选用高功率因数的启动设备。镇流器的合理使用对照明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普通镇流器功耗大,光闪烁严重,因此它已逐渐被电子镇流器和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所取代,以T8荧光灯(36W)为例,若用电子镇流器和普通的电感镇流器相比,照明安装功率可降低20%,实际LPD可下降20%;若用超低损耗电感镇流器和普通电感镇流器相比,照明安装功率可降低89%,即:实际LPD可下降89%,节电效果显著。《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SOO34-2004规定:“直管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镇流器与电感镇流器相比较,具有启动电压低、噪声小、温升低、重量轻、无频闪等优点,但在使用电子镇流器时要注意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而且电子镇流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甚理想,其使用寿命也相对较短,难以控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择优选取高效能的启动设备。比如在医院,图书馆等要求安静的场所以及对视觉条件要求较高的场所就应选用电子镇流器。
2.4选用合理的节电照明系统。首先选择合理的照度值,根据照度要求选择合理的照明方式,比如在较大面积的照明场所、照度要求较高的场所、均匀照度要求不高的场所可以选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组成的混合照明系统,实践证明,这样既可提高照明质量又可节电。第二,应采用科学的管理系统对照明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以减少电能损耗,比如,在照明系统中采用日光控制、时间控制、照度控制等。
2.5选择先进合理的照明控制方式。建筑内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大,仅靠控制各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采用高性能光源等措施,还达不到充分节能。因此,在“绿色照明工程”的推动下,现在已经开发了多种形式的照明节能控制器,比如适用于控制光源功率的光控调光控制器,当自然光增强时光源功率和光输出自动调小,而工作面上的照度保持不变,从而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另一种为红外线开关和声波控制开关组合的节能装置,该装置利用红外线和声波传感器感应工作场所是否有人,而发出开关自动开、关灯的信号。目前这些节能装置已经逐步应用于建筑照明系统中,并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一、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建筑电气节能的工作原则电气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确保节能技术的适用性,实际性以及节能性的有效发挥,进而实现节能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1.1适用性:节能技术与建筑电气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电力的供应与配置,以实现其电力的科学供应,合理优化。
1.2实际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材料的选择以及设备的运用方面,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是回收成本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1.3节能性:建筑电气工程在其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节能措施,使建筑能源的消耗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少。
2.建筑电气节能的特点建筑工程的电气节能特点为:
2.1同时性:电气节能的同时性是指同时进行电力生产的输送、分配和转换工作,但是不能实现大量储存。
2.2集中性:统一电气资源的调度和检修,建筑工程中电力系统的配置系统是最终用户端,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工程的电气节能水平,落实电气节能的政策和方针,保证电气节能技术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