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完善措施范文

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完善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完善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完善措施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企业效益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开展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企业效益;审计;对策

一、企业效益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偏向财务指标

无论是从企业目前的普遍做法,还是己经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都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的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在《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虽然涉及到了非财务指标,如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等,但是相比财务指标的数量要少得多。

(二)重近期,轻远期

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以利润为基础的财务指标为主,使得评价难免会使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短期财务结果的取得和维持,难免会放弃有利的长期战略目标而选择有利于短期业绩的投资项目,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重过去,轻未来

经济效益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年度会计决算报表,使得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基于过去经营数据的评价,不能及时地反映最近或在未来一段时间企业管理层创造的价值。

(四)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的反映,对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无形资产的计量和反映比较欠缺。

二、开展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在国家立法方面,虽然对企业的效益审计有所涉及,如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之规定,对国有企业“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政府部门可以认真总结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取得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并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以后的《审计法》的修订中,是否能尽快补充效益审计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共同探索出我国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制度体系,可以是框架式的,也可以是具体可操作的,可以对定义、对象、目的、职能、方法、程序、报告形式等做出统一规定。同时,就企业自身而言,应该近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只有这样,在操作过程中,无论是配合企业外部的审计监督还是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才能保证审计监督的质量。

(二)政治环境支持问题

政治环境的支持,是指是否具备有利于进行效益审计的审计体制以及预算管理体制等制度条件。只有在法律建设的基础上,辅之行政力量从上而下的推行,效益审计才能普遍推开。我国现行的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定位于政府行政管理和监督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根据现行宪法有关条文,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国家主席任命;审计署既是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而且还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设立地方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本地区的审计工作:审计经费由本级政府保证。这种制度的优势是,有利于政府首长直接抓审计工作,便于支持审计工作;有利于获得政府的审计经费的保障;有利于工作开展,比较有实效;审计成果转换快,效率较高。但是,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通过审计机关对政府的制约也就越强,而审计机关却受制于政府这个审计监督对象,那么审计报告很难具有全面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难以得到外界或社会的普遍信赖和承认。事实上,审计机关在现实工作中常常会受到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政府首长或其他政府官员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或影响,很难真正做到依法独立行使职责。

(三)与被审计单位的合作问题

由于效益审计较财务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要广泛得多,工作方式和方法也灵活多样,接触的部门与人员也不局限于财务人员或是财务部门,往往不能以严格的法规和公认的会计标准去判别和处理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没有统一的标准、固定的模式,因此,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和运作有足够的了解,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恰当地、确定地评价指标和审计内容。更重要的是,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水平,而这又有赖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同和接纳。也就是说,效益审计的实施是个在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的互动互助的过程。因此,在效益审计工作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在了解情况、确定审计目标、建立评价体系、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以至提出审计建议等环节的沟通、合作与协商的要求。

(四)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关系问题

各国在探索效益审计之路时,大多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许多国家由于传统财务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证,因而其效益审计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于传统财务审计。同样,我国在探索国有企业效益审计之路时,也要走出“中国特色”。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问题,使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国有企业的效益审计仍然要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那么现阶段一方面要认识到,效益审计必然要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进行延伸,也就是说,要以非全面性的企业效益审计为主。因此,在财务合法和合规性方面做的很好的国有企业中,可以全面展开全面性的企业效益审计;在存在大量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国有企业中,仍然要以财务合法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并在审计中关注向经济、效率、效果方面的延伸。比如:当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资金未被挤占挪用,基本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法规时,或是财务信息失真但可以纠正,且设定一定比例以上的资金未被挤占挪用且没有影响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时,可以实施效益审计。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使之在思想上能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经秩序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和人员的总体素质决定了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积极探索,逐步实践,积累经验。新晨

(五)效益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由于效益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但是审计组织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平衡合理。我国的审计人员大多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人员和审计、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缺乏非财经类的人员,如工程类、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类等专业人员。因此建议,首先,在吸纳审计人员时,要考虑各种专业的人才,并非局限于财经类的人才。其次,在吸纳各种人才之后应注重培训。一是应注重财经审计知识培训,使其达到并保持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二是结合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效益审计实务的培训,着重拓宽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三是进行效益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是提高效益审计能力和经验;四是进行具体效益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如统计学、社会科学、计算机技术等;五是进行国际间交流培训,可以选派审计人员到效益审计搞得好的国家去学习。再次,可以联合社会各界资源,如立法部门、司法部门、政府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专家支持系统,即建立起正式的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机制,如明确需要进行专家咨询的事项、获取专家咨询的渠道和方法、审计人员的专家咨询责任、承担咨询或咨询协调部门或人员的责任等,以满足日常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专业培训的要求,在需要进行专家咨询的时候,保证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咨询建议或专家建议。

参考文献:

1、宫维丽。浅论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8(5)。

2、杨文丽。试论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J].商业经济,2008(5)。

3、李大权。我国水运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