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三方存管新政对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范文

三方存管新政对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三方存管新政对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三方存管新政对银行业务的重要性

一、券商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一)券商理财业务历史演进

券商理财业务由来已久,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时,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管理的总资产规模为84.09亿元。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2年年末以来的两次高速增长后,券商理财业务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见图2)。

(二)券商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1.整体发行量快速增长近两年来,券商集合理财季度发行量均维持在20—40只左右。但自2012年10月资管新政实施后,集合理财新发产品数量迅速过百。截至今年3月,在新政实施以来4个多月的时间里,券商集合理财共发行196只新产品,大幅超过2012年之前任何一年的产品总发行量。进入2013年,新产品仍在加速发行,仅前两个月就累计发行了97只产品,占到市场目前652只(含在推广发行期间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数量的近15%(见图3)。

2.债券类产品发行倍增债券类产品在资管新政实施之后到2013年2月底共成立了86只,占全部187只债券类产品的46%。即新政后4个月内成立的该类产品的数量,是最近7年成立产品数量的总和(见图4)。

3.募集规模逐年下降虽然券商理财产品数量呈现高速增长,但其融资总规模和平均融资规模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资管新政施行之后尤为明显,2013年前两个月的单只产品平均融资规模创2.6亿元的历史新低(见图5)。4.产品收益差强人意2012年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超过半数的收益均为负。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的产品成为重灾区,全年亏损幅度超过10%的20只产品,全部都是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

(三)券商集合理财发展趋势

1.分级产品日益增多2012年10月的资管新政还允许对集合计划份额根据风险收益特征进行分级,取消了集合计划资产中的证券不得用于回购的限制,增加了中期票据、保证收益及保本浮动收益银行商业理财计划等投资范围。这进一步丰富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线。结构分级类型产品在新政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该类产品类似结构分级信托计划,给投资者提供了低门槛参与结构分级产品的机会。华鑫证券、国泰君安、光大证券等不仅推出以收益权的优先权划分的传统分级产品,还推出了多空策略的新型分级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层次客户的理财需求。

2.短期产品缓慢推进在基金公司推出短期理财概念基金大获成功后,部分大型券商也开始涉足短期理财市场。2012年9月,申银万国率先推出首只短期理财产品——申银万国灵通快利14天。10月,又推出期限更短的申银万国灵通快利7天。但两只产品销售遇冷,成立规模分别只有2.67亿元和1.95亿元。中信证券也于同年10月发行中信月月增益短期理财产品,首发规模也只有11.06亿元。

3.保证金理财爆发式增长虽然证券保证金余额逐年下滑,但目前仍有6000亿—7000亿元的规模。这对于放宽了业务限制的各大券商而言,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2013年前两个月,券商已发行成立14只保证金理财产品。其中,首发规模最高的华泰紫金天天发,成立规模达41.91亿元。目前,申银万国、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也正在或即将发行保证金理财计划。目前市场上的保证金理财产品包括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现金管理产品、代销金融产品等。其中,现金管理产品尤为值得关注。所谓的现金管理产品,是指券商在收盘后将签约客户的闲置保证金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等高安全性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获得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次日开盘,保证金又自动转回到证券投资账户,不影响客户股票交易。该产品属于券商集合理财,其申购、赎回是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它由第三方机构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托管。2011年11月,证监会正式启动券商开展现金管理产品试点,信达证券第一个推出保证金现金管理产品。截至2012年年末,该公司产品“现金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实际管理规模已从成立之初的1.797亿元,大幅扩张至15.894亿元,增幅超过8.8倍,并实现3.14%的年化收益率。2012年9月,受宽松的监管政策影响,券商的现金管理产品转为常规。截至今年1月底,包括信达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31家券商开展了此项业务,规模约有326亿元。

4.与私募的合作持续加深2012年11月,国泰君安率先与著名私募合作,面向客户推出了“国泰君安君享重阳阿尔法对冲套利一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随后,该类券商私募联名产品很快就出现了跟进者,国信证券联手著名私募孙建冬旗下鸿道投资于12月10日起,推出一只名为“国信鸿道对冲限额特定1号”的产品。和私募通过信托发行产品以及私募自己主导投资不同,券商是这种券商私募联名产品的主导者,只是引入私募作为研究顾问,旨在实现资源互补,加强产品优势。

5.大集合产品监管趋严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颁布新《基金法》,明确超过200人的大集合产品从2013年6月1日起都要按照公募基金来管理,这意味着券商将可以取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并发行基金产品;但同时也规定,不能再发起设立新的投资者超过200人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的竞争优势。

6.产品模式创新不断2012年以来,由于风险偏高,券商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权益类理财比重在逐步降低,债券类等风险较低的类保本产品则大受欢迎。市场上还出现以保本策略、套利策略为主要投资策略的创新型产品。目前,为吸引客户,部分券商产品打出了“无申购/赎回费”等招牌。未来券商理财产品的设立模式将更趋多样化。

二、券商理财及三方存管新政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对理财业务的影响

目前,券商理财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虽然从规模上暂时还不能对银行理财市场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它迟早会侵蚀银行的理财资金。监管部门在鼓励券商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券商集合理财业务加强了监管,这又为银行理财、基金等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1.券商理财暂不会影响银行理财市场份额根据前面的数据,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虽然近期发行量剧增,但单只产品的募集规模逐年下降,而且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12年,券商集合理财资产规模增长约10亿元,达到1513亿元;而同期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增长超2.5万亿元,总额达到7.1万亿元。这说明银行理财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券商集合理财还不能对银行理财市场份额构成威胁。另外,虽然券商业开始了短期理财产品试点,但如前所述,试点销售不佳。实际上,由于券商自身的客户大部分属于风险偏好型,这类过于短期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明确的类货币基金,并不合客户胃口,因此,试点之后并没有大规模推出此类产品。券商短期产品对银行中短期理财产品暂时也不会形成太大的影响。

2.券商理财迟早要分流银行理财资金券商加速产品创新,加强与私募的合作,不断丰富产品形态,大量发行集合理财产品,尤其是风险较低的债券类产品、分级产品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银行理财资金。一些主要的核心创新业务,一旦开展且达到一定规模,国内券商会逐步加强交易、托管清算、支付、融资及投资等基础功能,行业格局就会向以资本中介、投融资和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标志的扩张阶段过渡,加之备案制下自行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券商机构将会逐步形成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多样化产品体系,实现金融“大超市”,实现对投融资双方“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券商创新产品多集中在保证金理财产品上。这类产品范围相对广泛,资金流动性更高,设计也更具灵活性。银行主要靠支付结算优势来沉淀资金,而目前券商已经在寻求第三方支付,或者其他渠道来留住客户的资金流。券商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对银行理财资金分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随着创新产品的陆续推出,银行理财市场份额势必受到更大的威胁。

3.减少大集合产品发行给银行理财带来机遇根据监管要求,今年6月1日后,券商新发行的认购名额超过200人的“大集合”产品将按照基金来管理。而“大集合”产品多是销售起点在5万元以下的产品,这就意味着普通投资者今后可能无法再购买到券商集合资金产品。而基金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则成为理所当然的替代者。

(二)对银行存款和三方存管业务的影响

保证金理财业务的兴盛,必然会减少银行证券保证金存款的数量;非现场开户的实现和“单客户多银行”账户的推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银行三方存管业务发展。全功能型证券账户的发展,将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挑战,但对银行消费性储蓄的影响不大。

1.保证金理财侵蚀银行三方存管资金券商保证金理财,尤其是现金管理产品的快速增长,对银行三方存管资金的影响较大。截至2013年3月,券商集合理财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了近500亿元,其中保证金理财产品功不可没,并且仍然在高速增长之中。这类产品的购买资金有两个直接的来源,一是证券账户端的股票资产,二是银行账户端的三方存管资金。而随着A股阶段性行情的出现,前者不仅不会流出,而且会加速银行三方存管资金的减少。以某大型国有银行近三年的数据为例,随着券商保证金理财业务的逐步开展,该行三方存管账户数虽然稳步增长,但存管资金量却在逐年降低(见表1)。

2.三方存管新政带来双赢三方存管“一户对多行”业务的推进和非现场开户的实现,为投资者进行证券开户和资金划转带来了便捷,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证券账户开户数量的增长,也同样意味着银行三方存管账户数量的增加。在股市行情较好的时候,大量炒股资金会经由这些账户进入股票市场;而在行情低迷的时期,股票资金又会回到这些账户之中成为银行存款。根据统计,在今年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证券公司开立客户账户规范》之后的一周内,尽管市场指数开始下降,但A股开户数却环比增长17.1万户,较前一周增加4.5%,并创一年以来新高。

3.全功能账户影响有限从长远来看,证券投资账户向全功能型账户的发展和转变是大势所趋,一站式的综合投资服务和消费支付功能的实现是迟早的事情。但无论从监管的角度看还是从市场效率角度看,证券账户的支付功能仍然需要基于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和网银功能来实现,不太可能脱离银行而单独存在。因此,虽然全功能型账户可能逐步导致更多理财资金流出银行,但它对银行消费性储蓄存款带来的影响应该比较有限,更不可能取代银行卡等基础支付手段。

三、银行应对策略

1.增强竞争力,重塑市场地位一段时间以来,银监会加强了对银行理财业务,尤其是短期、超短期理财业务的监管,并限制了滚续型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逐步减少。在两次连续降息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得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券商理财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趁虚而入,抢占了一定的理财市场份额。去年以来,部分银行出现了理财产品巨额亏损的情况,一再影响了银行理财在投资者心目中的正统地位。面对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银行业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增强理财竞争力,重塑银行理财地位,减少存量资金流程,巩固理财市场份额。

2.完善产品功能,培养客户习惯资金安全和高额的收益是投资者永恒不变的追求,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投资者对高效和便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结算方面的优势,不断改善产品功能,提高客户在资金归集、划转等方面的便捷性,形成对理财业务的强力支持,培养投资者的使用习惯,提高客户对相关产品的满意度和依赖性,降低资金流失的可能。例如,增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增强功能,使各类理财产品能够通过非柜台方式实现购买和赎回。

3.发挥先天优势,打造综合平台正如淘宝、京东等综合性网络购物平台的崛起和壮大一样,来自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等不同机构的各类理财产品,终有一天也会在某个或某几个较大的综合性交易平台上实现一站式销售。目前,券商已然视银行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大力发展全功能型账户,就是为了抢先推出综合理财业务。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由第三方销售机构搭建的综合理财业务平台,但规模还比较有限。银行应抢占市场先机,利用自身在渠道、支付、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率先推出集多种交易和支付于一身的全能型理财账户,打造综合型理财服务平台。在目前的监管模式和市场状况下,银行实际上具有打造综合理财业务平台的先天优势。一是目前各类理财产品资金都需要在资金托管人——银行的监督下进行运作;二是银行具有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销售人员,基金、信托、券商理财往往都需要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三是数量众多的银行卡和网上银行账户,已经为这一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性基础。

4.顺应市场趋势,深化银券合作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券商各项业务的扩张已成为必然。随着券商经营范围的放开,其经营和销售的产品类型将不断丰富,银行产品、信托产品、贵金属产品、衍生品、艺术类交易产品等都将进入券商机构的产品库。券商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银行理财形成竞争。要降低这种影响,银行业必须转变思维,视券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利用券商发展的契机,加强银券合作。实际上,双方在资金托管、产品共同研发、资金运作、渠道销售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5.拓展存管业务,奠定发展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旦投资者开立三方存管账户,后续主动改变存管银行的几率几乎为零。而大量存管账户的开立,必将为银行带来大量的资金交易结算业务和资金回流所形成的存款。所以,加大与各大券商的合作,大力拓展证券投资三方存管账户,目前仍然是银行奠定业务基础的重要方面。截至4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698亿户,有效账户1.36亿户。虽然绝对数量已经极其庞大,但这仅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与成熟市场国家的股民比例相比,还差得远。在香港和新加坡,股票投资者约占总人口的18%;在美国,则有一半家庭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因此,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我们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新一轮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股民的数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在五年熊市和金融、经济危机影响下,A股的有效账户数量在逐年减少,大城市证券开户数已然增长乏力。鉴此,今后应加强与中小型券商的合作,努力拓展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客户。

6.抓好政策机遇,巧夺市场份额证券投资资金“一户对多行”政策的推出,潜藏着营销契机。“一个证券账户对应多个银行账户”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吸引力不仅在于可以全方位调动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还可以借助证券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汇划。银行应借助该政策实现三方存管账户和资金增长。一方面,银行应增加合作券商数,迅速成为存量证券投资客户开立多银行账户的选择。另一方面,应在自身三方存管市场份额较低的地区深入与券商的合作,广泛推广此项业务,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在短期内分享其他同业在三方存管业务方面的收益,带动资金结算业务发展和存款增长,并为进一步的产品渗透创造条件。

作者:王琪刘涛单位: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财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