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由于多种来自外部、内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在组织管理机构和基层会计部门的会计业务中出现会计核算错误、会计信息存在失误或偏差,导致实际收益与预期偏离,资金、财产、信用遭受损失,甚至导致经营方向错误,进而恶化整体经营条件和运作环境。本文分析引起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会计风险防范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
近几年商业银行各类涉案金额极大的案件频发,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纵观银行业各类风险事件,引起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众多,综合来说可大致归结为外部、内部两种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银行外部宏观环境对银行会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银行内部的影响,两种因素相互依存,交叉出现。
(一)外部客观原因。1.我国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目前,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更深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经济模式的转变暴露出一系列弊端。而市场竞争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恶性竞争秩序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慢慢走入大众视线。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越来越多国内同业竞争者和国外金融机构时,有时会片面强调盈利性以求生存这一驱动力,盲目增加市场业务种类,大量的社会资金被吸收,违规经营、从事不法业务的苗头也因此滋生。2.金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能够尽可能地对抗无序市场竞争,使得会计风险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因此不能控制发展迅速的现实风险。比如,市场在对待不遵守金融规范的恶性竞争行为时,没有形成统一的银行系统标准,宏观监管效率不高,仅仅进行事后处理很难达到事前管控的要求;又比如,金融管理约束机制并不健全,一些不合法的金融企业大量出现,但没有相关的资金制度来约束,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3.银行会计制度较为落后。银行会计系统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总分行制管理模式形成了庞大而普遍的银行网络。缺陷是管理层级过多、管理人员冗多,协调、沟通困难时有发生。如果过于注重大城市总行职能,分支机构遵照总行统一指示,很可能会发生下发通知渠道较长且传递过程耗时,传递信息失真、疏漏等不利情况;如果过于注重分行权力建设,总行的监管职能又会被弱化,基层网点缺乏风险预防性,因此往往会忽视系统性建设。二是无纸化操作制度的普及没有配备相应齐全、专业的电算化业务流程操作人员,核算凭证的作用日渐减退,但无纸化操作时随意性较之更强,以此造成电子数据库管理存有问题遗漏,信息反应能力不足。三是银行会计制度跟不上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业务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些创新业务相关的规定尚未出台,日趋复杂的交易主体也对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原有的金融会计制度已经引发了风险,影响银行资金的正常流动。
(二)内部主观原因。1.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有限。除了人员管理风险外,会计人员自身工作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一是缺乏责任意识,疏于对新知识的深入学习、了解,停留在单纯的记账等简单工作,没有牢固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跟不上国内外经济形式发展和电子系统变化的步伐;二是会计人员因道德感薄弱、自律性不强,过于关注个人业绩,在利益的驱使下甚至产生非分之想,利用银行漏洞内外勾结骗取银行内部资金、非法挪用公款,最终引发道德风险和经济犯罪。2.违规操作程序时有发生。由银行管理层违规操作导致的结果有:操作、越权操作偶有发生、混岗设置造成人员组合混乱、核算程序和审核系统不完备、规范的业务模式无法实现广泛应用等;由会计人员违规操作导致的结果有:空白凭证处理不规范、报表数据与余额不正确、虚假证明泛滥、会计项目使用随意、票据与凭证管理混乱、会计资料不齐全、开户不符合要求等。这些主要是由于业务操作程序执行不合规,其权威性也未树立而引起的,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成本也因此增加。3.内部控制机制没有严格执行。内控建设投入不够是根本原因。其一,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参考作用,建设一度滞后,对于新开拓的中间业务,诸如租赁类、担保类、衍生类等金融工具没有针对性,适应不了壮大的银行业务;其二,业务记录未被严格记录,违背全面、及时、准确的准则,已制定的办法形同虚设;其三,授权控制不规范,要求较为松散,对于责任的归属没有明确的指认,监督人员也因此无法很好地进行监督核实。
二、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会计风险防范的建议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采取防范措施势在必行,这对于银行后续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有序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保证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于上述提到的原因,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上、操作上、根源上的防范,尽可能规避会计风险,以此谋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客观环境对策。1.建立健全金融法规体系,提高合规性。在现代经济宏观环境中,法制银行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被公认。商业银行无论何时都应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来经营,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应具备会计法规、制度、准则、规范等内容。会计法规体系是广大会计从业者的行为约束规范,健全会计法规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规范的层次感、逻辑性,一方面对于员工工作作风改良和会计风险防范具有积极作用。2.完善会计制度,发挥规范作用。(1)改革会计核算体系,实施集约化管理。现有的会计核算体制基本是在统一领导和分级授权下来进行的,工作秩序混乱,工作内容较为繁冗。为了顺应时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应该踊跃变革现有的分散、分级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向集约运营、集中治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演变,有效实现分工配合和权责结合。三级核算新体制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具体的来说,可以分为进行统一会计核算、管理的总行;基于省分行基础上的管理、营运、控制中心,即大区核算中心;若干个被处理数据的基层分行,以便实现银行业务前、中、后台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一线信息由基层分行向大区核算中心传递,而这个管理中心可以由现有的复合型模式向纯会计模式转变,直接生成有关会计报表传送到总行数据中心,合并汇总成全行报表。(2)改进会计业务体系,强化执行力。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制度应具有系统性和适用性。系统性旨在归纳优化一线柜面业务的操作流程制度,修订或制定一套集中全面、执行标准统一的制度;适用性要求从银行的现实管理需要出发,深入一线业务岗位,使业务制度与实际密切相关。具体措施有:其一,对业务进行细分,全面落实会计作业流程标准化,强化执行力。遵守记账规则,合理合规的反映费用、收入及相关税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其二,业务人员定编定岗,防止人员混岗和越权。考虑到岗位价值现实发挥的需求,可以推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基层领导轮换等办法,科学设定网点会计主任、财务负责人等岗位,防止“一把手”一手遮天,降低操作风险。
(二)主观环境对策。
1.加强银行人力资源建设,塑造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
(1)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其一,对于银行新进会计人员,应加大成本投入,提供多渠道、针对性、宽领域的岗前教育和培训,保证员工能在上岗前熟练掌握必需的业务理论知识,做到持证上岗。其二,针对已经在岗的基层会计人员,可以开展各类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比如进修课、培训课程、讲座指导、技能竞赛等多样化、多元化的形式。其三,银行的会计管理层人员也要接受会计管理培训课,培训要有层次性、科学性、实用性。重点是要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使得会计主管能够知人善用,充分挖掘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潜力。
(2)培养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其一,宣传普及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法纪政纪、反腐倡廉方面要加强教育,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做到自觉遵守规章纪律,并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二,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银行要大力宣传企业价值观,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有归属感。其三,提高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提醒宣传力度。银行要分层次地开展风险防范的培训讲座,将健康的风险文化传播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使员工进一步提高风险感知力和识别能力,遇见风险及时向上汇报,严格控制会计风险。
(3)建立完善的人员考核制度。其一,从考核制度的类型来看,考核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准入机制,商业银行应慎重考察应聘人员,引入竞争上岗制度,从中优选出真正有能力、有素质的会计人员;二是责任机制,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根据每个职位要求的不同来明确告知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三是激励和惩罚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职员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负责、失误较少的会计人员应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懒散、不负责任的会计人员及时提醒并进行适当的惩处,以此鼓励员工不断成长。其二,从考核制度的指标来看,由于自助终端机等自助平台上线,柜面人员需求减少,远程作业中心人员数量逐步增加,人员考核机制应该尽快实现科学合理的转变。在调整业绩考核指标时,应重视柜面人员的操作合规率和失误率,防止将业务完成量作为主要指标时过度追求速度和利益而产生操作不当等行为。
2.改善操作中的信息失真,提高使用价值。
(1)鼓励创新会计电子信息系统,保证会计信息安全性。其一,严格设计会计电算化系统,保证软件质量安全。在会计系统立项、开发、设计时注重简易性和功能齐全性并存,测试质量合格后方能大规模投入使用;建立覆盖全部业务领域数据库和信息源,做到全行一本账;对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且定期更新,提高信息安全系数;银行操作系统要有授权管理、操作人员级别管理等,明确各个管理的固定的计算机人员。其二,及时更迭会计软件,修复计算机系统漏洞,防止木马中毒或人为破坏;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对于发现的落后之处及时修复。其三,致力于开发先进的银行电子设备。例如,大额支付监测系统、高科技支付密码机、电子验印仪器、票据审核仪等等。
(2)加快建设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和揭示。其一,充分揭示相关会计科目和影响因素。比如将衍生业务、业务等表外业务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进行核算,并将对本银行有影响的事项上报,如重大事项的变更、资产运行质量、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等。其二,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体系,集中生成总分行的汇总会计报表。目前我国一般情况下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可以完整地体现出表内业务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项目的设置上仍较粗糙,一些信息有待补充。风险资产总额、贷款风险集中度、逾期贷款平均余额等内容亟待添加,使得在比率方面能够体现资本风险比率、资本充足率;在贷款项目方面能够体现贷款方式的长、中、短期;在现金流量方面能够体现由于收入中的应收未收而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实际情况并不对称的情况。其三,遵循信息规律,做到由内向外。对内,以研究成果为指导方向,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设立档次,严格调整披露水平,达到自身要求;对外,要审慎授权信息,逐步推进披露工作。其四,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争取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吻合,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跟上国际步伐。
3.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构筑风险防范框架。
(1)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并补偿。会计风险预警机制是以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为基准的有效补充,是保证商业银行会计安全的有力后盾。其一,制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可操作性的会计风险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资产收益率、利率风险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分别从资产状况、市场风险、资本情况、流动性等各个角度反映银行的风险情况。可以学习德意志银行的风险预警方式,采用定性、定量分析两者相结合的途径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根据自身实力设定风险上限以备及时预警,确保收益。再比如,美国的商业银行设立三个层级的风险限额体系,分别为整体层次、部门层次、交易层次,超过风险上限的业务就很难通过审批。在设置风险限额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借款人的贷款余额,更要考虑借款人占用了多少银行资本,以资本为核心,这也是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借鉴之处。其二,建立会计风险补救机制和转移机制。对于一些高风险的特定的会计项目可以建立补偿基金或者取得适量的外部投保,从而尽可能弥补风险带来的伤害。比方某些出纳岗位人员的人身安全险、贵重财物岗位的票据支付结算险等。
(2)优化监督保障机制,全过程、全方位实时监督。从风险监督的阶段来看,监督工作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个阶段的全过程监督,简称“三查”工作。事前监督,是指会计人员对银行会计工作中可能会爆发的风险进行分析,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市场环境、核心资金是否充足等一系列元素,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构筑风险监督的“第一道防线”。事前监督可由基层一线经办人员负责,加强对未处理会计业务的审核,严把柜面人员防御关。事中监督,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对经营稳定性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从中及时评价风险并监督相关各部门采取一定的方法修正,从而实现银行经营价值最大化,以免因监督力度不足而出现问题,构筑风险监督的“第二道防线”。事中监督可以由会计主管负责,加强对正在进行的会计业务的复查,严把事中控制关。事后监督,是指通过查验银行本身运营情况,全面复审核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并核实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对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加以敦促、改善,构筑风险监督的“第三道防线”。事后检查监督可以由会计部门负责人、会计部门负责,加强对已处理会计业务的核对,形成一张全面防护网。
三、结论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是不可逃避的问题,是现阶段商业银行长期面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借鉴国外银行在这个领域的成功经验,在实践积累和曲折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出化解会计风险的方法,合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稳健运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夺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4]张凯峰.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J].《企业导报》,2014(24):159-197.
[5]夏琪.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探析[J].《新经济》,2016(12):104-106.
[6]潘展露.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商》,2014(43):212.
[7]邢华彬李菁.浅析德国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3):21-23.
[8]刘旭驰.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10):512-513.
[9]詹丹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09-110.
[10]黄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初探[J].《企业导报》,2015(3):143-144.
作者:陆佳婷 单位:农业银行苏州新区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