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内控考核机制研讨范文

银行内控考核机制研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银行内控考核机制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银行内控考核机制研讨

纵观以往研究的历史脉络,我国学者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都以定性分析研究为主,而且学者们对于内控风险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同时在内控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学者们多是采用的信用风险的工具和方法,研究的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本文试图从总结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借助因子分析和SEM结构方程的科学分析方法,以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为例,探寻银行内部控制评估系统的影响制约因子,以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评估机制

1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的策略因素,借助问卷调查的获得的基础数据,进一步运用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和AMOS7.0进行SEM模型分析。研究设计了17道自变量题项和一个因变量题项,被调查对象需要完成一份包括18道五级评分题项的调查问卷。这样形成的18道题项被作为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的可能预测变量。为了避免被调查者过多的选择中间项,本文使用五级量调查表,每道题项也使用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分别是“完全不同意”、“有点不同意”、“同意”、“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越高的分数代表越高的同意程度。因变量“内控评估体系”:一道被用作标准变量的题项都与提升内控评估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关,它是:“影响银行内控体评估体系提升的因素”。这个陈述显示了被调查者对待内控评估体系的认识态度,这道题项的相关性在0.0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

(2)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主要面向高校财务专业专家、银行部门主管,采取Email和访谈项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时间为2010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通过Email和面谈的形式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69份,回收率为86.25%;其中有效问卷61份,占回收问卷数量的76.25%。无效问卷是因为问卷没有完全填完造成数据不完整,或者部份问卷答题某一量表答题结果全部选择同一答案造成无效。

2分析结果

首先,对自变量进行KMO检验和因子分析。第一次对全部17道自变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后删去不恰当的题项,然后继续对余下的自变量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计算因子得分。其次,我们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对因变量进行SEM结构方程分析,从而发现提升银行内控评估体系和方向的现实及潜在因素。(1)因子分析分析结果首先,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作因子分析;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与KMO检验考查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相关系数矩阵提取特征值大于1者构建因子变量,并用方差极大法(VariMax)进行因子矩阵旋转。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03,表示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可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1567.12,相伴概率小于0.02,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转矩阵(见表1),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作为选取因子的标准,崖底碎石图显示四个因子累计提供了对数据方差86.1%的合理解释。由于题项4“产品开发是否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的载荷小于0.18,因此题项4也被删除。题项14“是否建立了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目标”在四个因子上的载荷都非常平均,没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考虑删除这道题项,最后总体归结为四个因子。同时对四个因子和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总体来说被调查者们是持比较中间态度的,四个因子的得分标准差都介于0.8和1之间。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因子累计解释81.2%方差,并对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及分析如下:因素一由第1,3,8项组成,是产品开发过程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开发过程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准,我们将其命名为控制体系。因素二由第2,5,13,15项组成,主要反映了决策层和执行层对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思想意识,我们将其命名为内控文化。因素三由第7,17,6,16项组成,反映的是产品开发的内部控制过程中监督约束机制和参与人员的激励机制,我们将其命名为监督激励。因素四由第11,9,10,12项组成,体现出银行系统对包含产品开发在内的其他业务流程的适时修正和改进的意愿,从而更有效的完善风险控制,我们将其命名为自我评估。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测量模型的各个测量指标收敛于相应因子,测量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收敛效度。根据For-nall和Larcker的研究,若因子本身的平均萃取变异量大于其与其它因子的相关系数平方值,则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进一步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SEM模型进行分析,通过数据拟合发现情感价值对品牌利益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在对整个模型进行拟合评价时要通过上述所提及的多种拟合指标来衡量。本文通过AMOS7.0软件实现,使用最大似然法对其参数进行估计。图1为银行内部控制评估体系提升机制的SEM解释模型,此图给出了模型中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描述了模型路径系数、指标在因子上的负荷结果。根据标准化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对模型进行了结果检验,主要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基于因子分析和SEM模型分析得出的控制体系、内控文化、监督激励和自我评估这四个因子是进行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内控评估提升机制研究所必须关注的基本制约因素,其与内控体系提升都呈现出正向的因果影响关系。首先,控制体系的影响最为显著(γ1=0.905),在美国会计总署的CO-SO报告中也指出,控制己不再是管理的一部分,揉和了管理与控制的界限,管理和控制的职能与界限已经模糊。控制环境是其他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在控制活动中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地了解与评估,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督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内控文化(γ2=0.705),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每一个银行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内控文化的建设。因此,加强对员工内控文化的灌输,使得银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而不是掩饰问题、遮盖风险,积极参加内部控制,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其次是监督激励(γ3=0.804),这也是本文着重强调的重要影响制约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就要把银行员工的收益、岗位、产生的效益和承担的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变隐性收益为显性收益,变行政激励为经济激励,研究探索合同收益和期权奖励、限制性股票奖励等长期激励收相结合等方式,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增长目标同银行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加努力去实现银行目标。同时要不断加强内审强度,完善稽核工作操作规程,促进稽核工作的标准化,将产品开发的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此外,自我评估(γ4=0.626)也是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内控体系提升系统的制约风险因子,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自我评估工作,高级管理层应及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做出反应,适时修改风险评估系统,让风险评估涵盖所有的新业务领域和新业务品种,以解决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问题,以便达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的效率和效果。

3结论

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将有利于银行实现业绩目标、信誉目标、合规性目标,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将帮助银行达到长期盈利,保证财务报表与管理报告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并确保银行遵守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等,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对银行产品开发的内控评估机制提升的研究表明,其影响制约因素可以归结为控制体系、内控文化、监督激励和自我评估这四个个维度,其都呈现出正向影响内控体系提升的相关性特性。因此,在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的内控评估体系提升方面应以此出发点,为科学有效的进行评估考量,将风险威胁转化为发展契机以确保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