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共4篇)范文

银行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共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银行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共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银行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共4篇)

第一篇:外资银行发展金融人才需求

一、外资银行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需求

(一)外资银行的扩张与金融人才需求近年来,外资银行通过设立分支机构、代表处和参股中资银行,国内营业网点的布局等扩张方式,外资银行在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外资银行在华员工规模的增速加快,多数外资银行的员工增长速度超过15%,外资银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近似“渴求”。1、外资银行区域分布与金融人才需求。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将其机构重点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并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城市。外资银行机构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及三大经济圈中的金融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等我国20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沿海城市。这些城市是在华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地,仅上海,深圳,北京,大连,天津和广州六城市的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就已占在华全部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80%,资产则占到总额的90%;至2006年末,仅上海就拥有外资银行分行53家,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代表处71家。中西部地区仅有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少数几个城市设立了外资银行机构,而且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的区域集中化的特点使该地区的金融人才,尤其是中高端职位的本地金融人才极为抢手,银行人才之战越演越烈。2、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端金融人才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都是全球著名的跨国银行,实施的是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拥有发达的全球网络和丰富的国际业务经验;与中资银行相比,在国际业务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外资银行的业务品种主要集中于外汇理财资金业务、国际结算或融资业务,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或外国公司、部分城市富裕阶层、部分大型国企和沿海及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以及资信良好的民营企业;在与外资银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中,70%为外资企业,20%为国有企业,10%为私营企业;现有外资银行企业客户,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占其全部企业客户的60%,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5亿元之间的占35%。有关资料表明,外资银行在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外汇资产总额占比分别为58.71%、17.42%、20.68%;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外汇业务总量达25%以上,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60%;国际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以不到2%的资产总额占据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的业务量;这些特点决定外资银行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国际化业务经历或背景。近年来,各世界著名外资银行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等在国内各大招聘网站上招聘信息,通过提供优厚的条件,大量招聘高端的具有国际从业背景或经验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有关资料显示,超过64%的外资银行或外资金融机构将在以后几年内按照银行发展规模扩充相应职员。此外,随着外资银行的数量和网点的增加,加之外资银行人才需求的“高端化”以及国内高端金融人才的匮乏;同时,国内外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在内地、海外拓展业务,使国内金融高端人才从数量上已经远不能满足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要求,外资银行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寻求海外金融、证券类人才。3、外资银行金融人才需求“本土化”。2006年底,中国已经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同时,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及逐步深入,对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将逐步取消。2007年5月末,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东亚银行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资产总额、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和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8.38%、46.51%、70.61%和118.95%。2007年9月,银监会批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5家外资法人银行经营人民币银行卡业务。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范围将从外汇业务向人民币业务日趋扩大,加之外资银行本地化经营战略的推进,其中资机构和个人的客户占比有了较大提高,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经营量将上升到10%以上。目前,国内金融人才的匮乏及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高端化,使得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人才不足的状况,阻碍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扩大和规模扩张,人民币业务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外资银行需要大量的本土化的金融人才。过去,外资银行将眼光关注于“国际背景或工作经验”等要求,导致人才不足,人力成本较高以及不能适应本土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网点和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在国内招纳大量具有潜质的毕业生进行员工储备,具有素质高、可塑性强、成长速度快等特点的应届毕业生,也开始逐步成为外资银行的主体。因此,金融人才的“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

(二)外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与金融人才需求外资银行大量进驻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均具有良好的利润预期回报,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以及在华的持续发展,是外资银行进驻中国金融市场的目标,而达到该目标的核心手段则是外资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员工的竞争力。金融投资分析师、信贷专业负责人、基金分析、风险管理人才、理财产品销售人才和个人投资顾问等成为外资银行当前急需的人才。1、外资银行的众多岗位对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于专业性强的中层以上职位,比如投资理财顾问、外汇经纪人、融资经理、投资或基金项目经理等,用人单位更看重从业经验,但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能力要求。逻辑思维、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及财务管理能力是外资银行要求从事这些岗位时需具备的专业要求。部分岗位如投资理财顾问等岗位还需要是金融通才,不仅要熟悉金融产品,还要熟悉各种投资工具和产品,那些取得国际金融认证证书的金融人才,更是外资银行希望吸纳的人才。此外,在客户的选择上,外资银行实施的是优质高端客户发展战略,在经济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外资银行利用其优质服务、相对较低的服务成本、市场细分等手段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与中资银行争夺中高端客户,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因此,员工除了需具备具体的技能之外,外资银行还希望其具备良好的客户沟通和开拓能力,金融产品营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对银行业充满热情,努力好学积极进取,能勇于挑战自我,迎接竞争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和银行共同成长。2、外语良好的实务性金融人才需求量较大。从外资银行的业务经营的客户分布特征来看,外资银行的公司客户主要是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及部分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同时也积极拓展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等优质中外零售客户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行业经验以及外语能力,外资银行对员工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因为公司所有的文案都是用英文书写,而且要和海外公司的同事及外籍客户交流,因此必须是写与说同时过硬。精通国际金融知识,能够熟练运用金融英语口语,熟悉国际合同、协议文本和国际法律的国际谈判人才、国际法律事务人才、金融秘书人才等需求量较大。3、金融IT人才颇受青睐。随着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金融与电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融合趋势日益加剧,金融电子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国际金融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网络银行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外资银行在取得人民币经营权后不会建立庞大的机构网点体系,它们更多地通过网络银行展开竞争,已有多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中国境内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许多外资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最有效的途径,有望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方面的劣势。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都是全球著名的跨国银行,拥有发达的全球网络,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优势,可提供安全、准确、快捷和方便的网络金融服务,通过网络实现金融的全球发展和资本的全球运作是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因此;既懂计算机技术有具备金融投资知识或经验的金融人才正日益成为外资银行追逐的目标。

二、金融人才需求变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部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及信托等子行业。目前,我国共有7家国有独资银行,110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0多家证券公司,30多家保险公司,50多家信托公司,70家财务公司和4万多家城乡信用社。这一庞大的组织结构对应着相应庞大的人才需求量,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人才的需求,对我国的金融业及金融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外资银行的人才偏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巨大外资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人民币业务逐步展开,使外资银行各种人才面临短缺,而人才对于外资银行即是核心竞争力,“人才”已经成为外资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外资银行普遍实施的人才“本土化”的战略,除了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外,还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及出国培训等优越条件,从国内银行挖走大量优秀人才。中资银行中层管理人才和具有高学历的业务熟练人才流失最大。据估计,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外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中30%以上来自中资银行,他们绝大多数是原银行各部门的业务骨干;30%来自国外,30%来自海外归国人员。中资银行大量优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及金融人才的培养不足,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开展带来很大冲击,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我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必须适应金融国际化的趋势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风险急剧加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尤其是金融人才的竞争。行业竞争,人才是制胜的关键。因此;国内金融业及金融教育应当高度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维护、培训和发展,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化,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1、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资深人才,推进银行国际化管理。通过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具有国际业务背景的资深金融人才,经过他们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使员工掌握西方金融机构的银行信贷、国际金融、金融法律、资本运作、保险顾问、投资分析等实务知识,提高其操作水平、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推动行业金融创新。2、银行员工国外培训,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金融业是以货币为对象进行负债经营特殊行业,高风险性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但要熟悉金融业务知识,还必须具备驾驭高风险金融市场经营的能力。提高竞争能力,从国外聘用大批人才不太现实;因此,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或国外培训,以提高其金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根据银行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培训,将中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大对业务骨干和特殊项目品种的专项培训,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实现银行内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岗位操作人员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3、加快国内金融人才的培养,储备金融后续人才。(1)加快对高学历国际化金融人才和具备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人才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参与角逐,没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是很难在金融业开展工作的。高学历国际化金融人才是中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资源优势,也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需求和争夺的重点。私人银行业务和混业经营的逐步开展,要求金融人才掌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运作技术,能胜任为客户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理财咨询和策划,跨行业进行运作,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2)依据金融业务岗位和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进行“专业化”和“专门化”人才培养。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学历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也需要能适应金融业务岗位和特点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人才。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实务性,使金融行业对在金融领域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的毕业生需求较大,如财政、金融、审计、会计、保险、信用管理、网络经济等“专业化”人才;但同时也需要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的,能从事具体操作的计算机,文秘及翻译,金融营销、银行卡业务、资信调查等“专门化”人才。(3)合作培养金融人才。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和银行业务的国际化需要,中资金融机构和金融教育机构可采用各种方式与外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通过引进国外金融项目或具体业务,成立金融科研项目,组织金融培训课程,配备行业专家,建立金融业务及时咨询系统和金融典型案例库,丰富并深化现有的金融教育内容,进行合作培养金融人才。综上所述,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于本土,从金融教育入手,培养出更多、更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人才的需求是要提高人才的层次结构,尤其是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作者:徐俊艳华军单位: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

第二篇:金融生态学的民营银行发展

一、我国金融生态格局亟须“鲶鱼”破冰

(一)银行业高增长与实体经济“缺血”的困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迈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过去十年里,银行业金融总资产从23万亿元增加到151万亿元,利润从364亿元上升到1.42万亿元,盈利成为世界第一。与此相伴随的是货币存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突破110万亿元大关。然而,与银行高增长和宽松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趋于疲弱,企业平均资金成本反而有所上升,实体经济领域大面积“钱荒”频频出现,实体企业利润收缩。究其原因,这是银行业将大量资金“弃实求虚”所致。在资金逐利的背景下,投资利润率低、回报周期长的实体企业被商业银行冷落,大量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以获取高额回报。银行同业、理财、票据、衍生品等杠杆业务迅猛发展,表外资产、同业资产急剧膨胀,本应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循环,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获取巨额利润。企业在银行的抽贷下,只能选择从其他渠道高成本融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带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趋势。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到,如果银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其创新和发展不但不会使总体经济受益,而且其创新和发展速度越快,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潜在不良影响越大。我国的银行业生态初步形成了“影子银行”非理性扩张的局面,在杠杆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信贷在无形中乘数化地放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二)银行“贵族化”与普惠金融需求的背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银行生存之基、立足之本。然而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去实体、去平民、去小微”的贵族化发展态势,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总要求渐行渐远。例如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产品设计、营销导向、理财服务等方面,过度向大集团、大企业、大客户、高端群体倾斜和配置,而“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获得有效的满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广受关注,事实上这是我国银行业生态结构失衡的体现。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效的金融服务来培育和支持,尤其是在我国直接融资体系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来自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小微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短板。此外,农户小额贷款、偏远地区贷款、助学贷款、中低端客户理财等普惠金融需求均难以满足。一个合理的银行业生态体系,应当是大中小微多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齐备,比例适当,分别主要服务于大中小微多个层次的企业客户,银行体系“贵族化”将影响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三)民间资本泛滥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我国当前金融生态中存在非常突出的“两多两难”矛盾——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微企业多、融资难。一边是汹涌的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一边是“饥渴”的中小企业没有融资的途径,这凸显了作为资金桥梁的金融中介的缺位。非法钱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大量发展,其地下运作的特征破坏了借贷活动的规范化,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这种地下融资虽然也可以实现融资目标,但它与正规金融的最大区别是无限责任及法律保障不明,这会大幅放大风险,为了弥补风险,将会形成畸高的利率水平,加重企业负担。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风险,只有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运作,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规范化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民间金融无序经营的问题。我国现有银行业融资中介功能不完善,民间借贷泛滥,游资汹涌,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民间资本引导和民营金融机构监管的缺失,突出了民间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运作,改善困局重重的金融生态格局,是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

二、构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生态圈”

(一)我国民营银行“生态圈”的内涵界定。生态圈,是指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它们生存的各种系统的总和。它包括生命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两部分:地球空间内所有生命组成生命系统;生命生存所需要的外部必要元素,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等组成生态圈的生命支持系统。生命自身是脆弱的,只有在适宜的外部化境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够维持和成长,一旦脱离了外部环境,孤立的生命根本无法生存。生命支持系统不仅为各种生命提供各种物质和能量,而且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两个圈层相互支撑与互动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生态圈。民营银行在我国刚刚试点破冰,是尚处于“婴儿期”的崭新生命。与其他成熟的大型银行机构相比,民营银行资金实力小、风控能力弱,在制度和保障方面都缺少经验,而且赢得民众的信任和依赖还需要一定时间。新生而脆弱的民营银行若没有一个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来不断供给其生长和壮大的养分和水分,很可能“夭折”。正如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决定一样,民营银行的发展不仅依靠其自身,更重要的是依靠外部环境的支持,内外要素相融相生,协调配合,才能真正促使民营银行成为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必须要形成一个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生态圈”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以民营银行为核心、与民营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通过民营银行与外部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推动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机制系统。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其最大意义在于形象地揭示了民营银行发展体系中各构成主体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其实质是把民营银行的发展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通过政府、企业和客户的互动与合作,实现民营银行在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圈”的组成结构分析。本文认为,民营银行“生态圈”是由“外部环境圈”和“核心圈”两部分组成。“生态圈”的外部环境圈是指与民营银行直接关联的外部环境系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英国学者Clarkson(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那些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发展的群体,包括为企业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基本设施与市场、对企业享有收税权和监督权等的政府与监管部门;后者是指那些可以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的其他社会团体,比如股东企业、同行竞争者和客户群体等。基于此,民营银行的“外部环境圈”主要由金融监管部门、民营银行的发起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它们形成民营银行“生态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外部保障系统,其中金融监管部门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将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而民营银行的发起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主体组成一个中观促进、协调及竞争系统,协同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核心圈”以民营银行自身为主体,是整个“生态圈”的核心。外部环境主体通过对它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刺激发挥作用,实现整个“生态圈”的运转目标,最终达到民营银行高效经营和行业有序发展的目的。民营银行“生态圈”的组成结构如表1所示。

(三)民营银行“生态圈”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民营银行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博弈、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路径选择过程。从我国目前并不乐观的金融生态现实来看,很有必要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来促进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民营银行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合与联动,以促使民营银行稳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强各方面的联动配合,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的观念,构建一个层次明晰、功能完整的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首先,在宏观层面,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为核心圈的民营银行发展提供政策和业务上的宏观保障。未来金融改革的总目标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单纯的市场机制在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的领域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存在“市场失灵"。金融市场是经济的灵魂,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牵涉到宏观经济的众多领域。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对民营银行把好牌照和资本两个关口,即对新设立民营银行的资格和相关业务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批准,并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资本金要求监管,根据5家首批试点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整个民营银行行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总体部署。此外,民营银行是市场化的银行,也需由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来协调配合。目前我国实际执行的是隐形全额的存款保险制度,而现行制度的市场退出效率不高,国家负担较重,同时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尚未得到立法确认。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加紧出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公众利益。其次,在中观层面,一方面民营银行可以与其发起的母体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这是民营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所在。从第一批获得银行牌照的的5家试点民营银行来看,发起人是阿里巴巴、腾讯等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庞大客户群体的知名企业。利用发起企业的业务优势及客户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民营银行实现有特色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弥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及“草根金融”的市场空缺,形成更加合理完善的银行业市场格局。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银行的业务带来竞争,发挥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来带动整个金融系统运行效率和市场活力的提升。发起民营银行的母体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两大主体作为民营银行“生态圈”系统的中观协调支持层,不仅能直接促进和推动民营银行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宏观监管部门的政策意图更好地落实、分解和强化,促使“生态圈”实现整体平衡高效运作。最后,这一生态圈的核心民营银行,在宏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保障监管和中观外部主体的支持推动下,实现高效经营和有序发展,将在达到金融市场改革目标的同时,带来整个金融生态的优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民营银行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草根”金融。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小银行。民营银行的定位由此而清晰:为“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和社区服务,为草根企业寻找通畅的融资之路,满足中国民间的普惠金融需求。这意味着民营银行不仅要支持经济发展,而且要服务于民生,要学习国外经验,立足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能够、不愿意介入的金融“蓝海”,主要服务于农民或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与经营。例如,美国的中小民营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占全行业贷款近40%;英国民营银行重点发展居民零散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者贷款等大型银行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并着力打造便民银行。我国的民营银行也宜从“小额”和“小众”处入手,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掌控的行业格局中寻找立足之地和利润源泉。

(二)大数据金融。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平台类企业是发展大数据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最佳选择。平台类企业的民营银行业务,除了做传统银行业务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银行牌照的获得,结合原有的客户资源,提供更为深入的网络金融服务,从而支持自身的业务扩张,为主营业务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高的估值。阿里巴巴、腾讯拥有几乎与中国人口相当的客户群体,掌握着具有优势的交易数据、信息和技术,在条件成熟时这个客户群体可以充分转换为银行客户,并通过对其大数据的分析,对大量线上商户给予信贷支持。这类银行不需要庞大的物理网点网络,甚至仅依靠网络平台即可,并且依靠大数据支持,营销、办理、风控、贷后等管理成本均较低,因此整体成本收入比会大幅低于现有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网络公司提供了借助互联网突围的最佳契机。从第一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以看到,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凭借互联网起家、刚进入金融领域不久的企业,如果其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金融的力量,则很有可能促进民营银行实现“弯道超车”。

(三)供应链金融。均瑶和复星作为首批获准试点开办民营银行的企业,是可以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代表企业。均瑶集团以实业投资为主,旗下拥有上市公司大东方,主营业务为商业百货以及吉祥航空、均瑶乳业等。复星集团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豫园商城、复星国际、复星医药等。以均瑶和复星为代表的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均有商业百货实体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为银行业务提供强大支持。此外,像京东商城、苏宁云商等国内知名的网络电商,申请发起民营银行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供应链金融优势。一方面,可以面向上游供应商提供基础的银行服务,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等;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下游消费者,可以提供消费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利率优惠的消费贷款,加快自身的商品销售。如果商品周转加快带来盈利增加,则完全可以弥补利率优惠所带来的损失;如果其销售周转率提升很多,甚至可以承受零利率放贷,从而抢占其他银行的消费金融市场。在这种依托实业资源的跨界竞争中,核心企业在整合产业链金融资源、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上具备资源禀赋和协同效应。同时,这类银行不需要大量的网点,只要将其服务点整合进商业百货实体企业的经营场所,就能通过民营银行业务以极低的成本带来整个实体企业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作者:李亦博乔海曙单位: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第三篇: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的路径

一、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一)网络覆盖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终端取代电脑终端成为更多居民上网的硬件设备,实现上网的终端投入大大降低,互联网的覆盖面大大扩大,有人居住的地方基本都有网络覆盖。截至2012年底,全国网民规模5.64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微博用户总数为3.09亿,占网民总数的54.79%。然而,截至2011年底,全国还存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空白乡镇1696个,导致处于这些乡镇的居民基本无法有效通过物理网点获得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依靠金融互联网化延伸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客户范围,提高传统金融服务效率的潜力较大。国内传统金融业互联网化的速度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对于扩大普惠金融客户服务群体,化解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获取金融服务难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更多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客户得到满足。

(二)综合成本低。金融互联网化意味着,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而不是人力投入,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人工成本投入。也就是说,金融互联网化可以大幅提高电子渠道对人工渠道的替代率,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的人工成本。这是其一。其二在于,虽然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前期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但后续运营中的边际成本较低,客户数量规模足够大后,多服务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服务大量客户时的优势更加突出。其三在于金融互联网化后,可以以近乎为零的成本获取客户相关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如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信息收集、客户评级、风险管理等成本投入较高,而金融互联网化后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数据分析完成,成本极低。最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将大规模地转向移动终端,金融服务供求碎片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信息、资金进行金融交易,整合碎片化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社会整体效益。如从平均交易时长看,网点柜台办理单笔业务需要3分钟,而通过个人网银只需0.5分钟;从平均交易成本看,网上银行、网点柜台办理每笔业务的成本分别为0.27元、4.6元。

(三)复制推广快。传统金融模式下,受人力和物力等内部因素以及市场空间等外部因素制约,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动力推动机构下沉至乡镇和农村地区,导致在这些地区销售金融产品缺乏渠道支持。即使是在商业银行设置机构的地区销售推广金融产品,往往也需要在产品研发后,经过层层授权,通过多个节点转换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产品复制推广的速度较慢。金融互联网化后,金融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客户,客户与商业银行甚至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产品研发人员间的互动更加便捷,销售链被大大缩短,原来很长的供应链,可以通过金融互联网化实现商业银行与客户的点对点交易。也就是说,金融互联网化提供了一个产品迅速销售的平台,金融产品研发推出后,可以通过网络、电子渠道、物理渠道等多种渠道直接销售给更多更广的客户,可大大提高客户服务的可得性以及客户营销的精准性,产品可以在商业银行的目标市场迅速复制推广。

二、借助金融互联网化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依靠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更加重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具体而言,为有效实现金融互联网化,商业银行有必要建设电商平台或者是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线上资信评估、融资服务、咨询服务、支付结算和营销服务,以拓宽信息积累的渠道。也就是说,为了通过金融互联网化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设服务平台实现同时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增加信息积累和储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提高对信息分析的重视程度,对现有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扩大客户分析的维度。在实现数据积累规模日益扩大,客户信息维度日益健全之后,商业银行需要适时考虑使用机器做好客户数据的自动分析,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行为和金融服务需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产品研发、营销、定价和风险管理策略,将数据分析结果直接应用到具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中。

(二)提高产品研发投入,突出金融产品的差异化、简单化。依靠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走产品驱动型发展道路。商业银行在通过金融互联网化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关注产品创新,加大产品创新的投入。就产品设计差异化而言,普惠金融意味着要为所有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消费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提高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体验满意度。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中低端客户的同时,高端客户仍然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产品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具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也要通过丰富产品条线、优化产品要素,为中低端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就产品创新简单化而言,首先,从金融互联网化方面看,金融互联网化后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替代作用将上升,银行员工与客户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将逐步减少,商业银行与客户间的互动金融服务更多地被单向金融服务所取代,需要商业银行研发设计更加简单易操作的产品,以方便客户。其次,从普惠金融方面看,普惠金融强调为客户提供方便、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本身就包含要在产品操作方面更加简单化的内涵。再次,从客户群体方面看,中低端客户对金融服务接触较少,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了解也相对较少,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更需要从简单易解的产品入手。

(三)采用多渠道综合化经营策略,着重突出手机银行。依靠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采取多渠道综合化经营策略。商业银行要综合利用多种服务渠道,积极推动O2O发展,增强客户金融服务可得性,让客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

(四)提高流程化服务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效率。依靠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提高流程化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从国内银行业的情况看,当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还经常受制于部门分割、条线分割,整体流程化水平不高。在以金融互联网化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为了做好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跨部门、跨条线合作将成为常态,为切实减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存在的功能重复、数据不统一、规则上有矛盾的情况,商业银行要通过一体化思维,实现零活柔性的一体化流程服务。通过流程化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服务,整体解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降低客户服务的营销成本投入,提高客户的粘性,解决中小客户、低收入群体单户对商业银行收益贡献度较低的问题。

(五)利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借助大数据做好风险管理。依靠金融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做好风险管理。无论是传统商业银行还是金融互联网化,其生存发展的基础都在于是否能够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务,能够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保障金融服务持续提供。在依托金融互联网化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经验。商业银行是专业技术较强的行业,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强调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针对普惠金融风险较高的特点,商业银行需要充分利用机构自身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做好风险的前瞻性判断,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降低潜在风险转变成事实风险的比例。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对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潜力有充分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的分析利用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好风险准入关,将发展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不断前移。

作者:娄飞鹏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四篇:商业银行发展项目融资

一、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发展现状

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充当了投资者与融资机构之间的媒介,一方面,必须对项目融资有充分的认识,熟悉其运作原则和机理,以便为业主提供融资方面的咨询;另一方面,必须熟悉项目建设内容和运营管理,并将项目引荐给银行等融资机构。通过财务顾问的参与,投资者找到了合适的贷款银行,贷款银行也找到了合适的项目,这不仅使项目融资的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往往会缩短融资的时间、降低筹资成本,合理分散风险,使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更加顺畅。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项目融资财务顾问业务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步伐却很快,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开展项目融资财务顾问业务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且还可以巩固并发展银行传统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担当大型项目融资顾问是一项崭新的业务,又是迫在眉睫需要学会运作的业务。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纷纷涉足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工作,已经为近百个项目融资提供了财务顾问服务,如扬子—巴斯夫一体化项目、上海赛科项目、南海石化项目、西气东输项目、广东LNG站线项目、福建LNG运输船项目、神华煤炼油项目等等。特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从1995年成功介入中国第一例项目融资(山东日照电厂)并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后,在项目融资财务顾问领域进行了大胆成功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福建炼油乙烯项目上,中国建设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联合担任项目一期财务顾问,与汇丰银行联合担任项目二期财务顾问,成为全国首例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对平等地担当财务顾问的成功案例。

二、项目融资财务顾问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的工作因项目具体情况及投资者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应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确定工作范围。这是启动工作的基础,财务顾问应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质,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合理的工作范围,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协助投资者确定及解决对融资有潜在影响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制定项目的风险架构并解决风险分摊问题;制定详细的融资工作计划;建立财务模型,预测项目经济强度;审阅商业和技术合同,并向投资者提出意见,促使这些文件更容易被贷款人所接受;编制信息备忘录,向潜在融资机构介绍项目信息;协调投资者与融资机构的沟通和谈判;协助投资者分析融资报价书并提出专业意见;协助完成与融资有关的各项合同或协议,促使融资协议签署;首次提款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须继续提供合理支持,以确保融资工作顺利启动。在中外合资项目中,根据需要,可能分别聘请中资财务顾问和外资财务顾问。中资财务顾问侧重解决中国事务咨询,如:审阅所有有关与中国相关的问题;分析项目条件是否能够被中国国内银行接受;保持和有关部门沟通;相关文件、协议、报告、邮件的中英文翻译等等。一旦确定了工作范围,商业银行或相关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挑选合适、优秀的人员组成财务顾问工作小组,并尽快启动工作。

(二)资金来源分析。资金来源是财务顾问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项目投资者以投资方式提供的权益资本,二是贷款人提供的债务资金。通常,权益资本金额要远小于债务资金的金额,因此,债务资金来源设计是资金来源设计的重点。首先,财务顾问应根据项目投资者实力、投资者评级、投资规模、投资风险、投资收益、融资能力以及市场资金状况等因素确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其次,要根据项目特点,分析和设计债务资金来源。如,国内某电力项目中,财务顾问对资金来源作出如下分析。

(三)融资结构设计。这是财务顾问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项目的成功融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融资结构设计的关键是要求财务顾问和投资者全面分析判断与项目有关的风险因素,确定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风险,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融资方案。项目融资一般分为无追索和有限追索两种方式,无追索权项目融资是指借款人偿还贷款的唯一来源是项目本身的经济能力,贷款人无权向项目的投资人等相关主体进行追索。有限追索项目融资的主要特点是,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项目本身的经济能力,但当项目的收益和资产不足以偿还贷款时,贷款人可以向项目贷款的担保人进行追索,但这种追索并不是无限的,而是以担保人提供的担保价值为限,如建设期内的完工担保或成本超支支持,运营期内的现金短缺支持等等。除此之外,项目融资结构还可以根据期限、币种、价格、担保方式等维度进行分类,其中,担保结构设计是重点。近年来,一系列项目采用了“股东担保递减”融资结构,这种结构是股东担保和有限追索项目融资相结合的产物。在该结构中,股东担保将根据项目情况设定解除担保的条件,一般包括财务条件和物理条件。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前,股东将承担担保责任,在满足这些条件之后,股东担保将逐步解除,融资结构最终将转为有限追索项目融资。如在国内某石油管道项目中,财务顾问设计了三次担保递减结构:当项目满足约定的时间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等指标后,担保责任可以逐步递减0。

(四)风险缓释对策。项目融资全过程同时也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摊、风险控制的过程,考虑到项目融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融资机构通常不得不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慎重待之。因此,财务顾问有必要提供系统性的风险缓释方案,以打消潜在融资者的顾虑。项目融资风险和应对措施包括以下方面:此外,环保风险已经成为项目融资不可忽视的风险,国内外都曾出现因环保不达标或环保事故而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如2006年9月,俄罗斯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因项目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多样的、不可逆转的或前所未有的”,俄罗斯有关法院判决撤销了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的建设许可证,已经完成80%工作量的萨哈林2号项目于2007年1月停止建设,项目融资也宣告失败。

(五)角色冲突协调。商业银行担任项目融资财务顾问,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仅担任项目业主的融资顾问,为其设计融资结构并安排贷款,自身不参与贷款;二是既担任融资顾问,也参与贷款,甚至担任银团贷款的牵头行或行。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有利于商业银行不受干挠地开展工作,立场中立,无利益冲突,可以更好地代表各方利益特别是投资者的利益。第二种方式会更多地站在银行的立场上,照顾贷款银团的利益,这必然会削弱其立场中立性和观点公正性。当然,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项目时,如果融资顾问准备参与贷款,则可以起到一种带头作用,有利于组织银团。因为如果融资顾问不准备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么很难说服其他银行或其他机构加入到贷款的行列。在许多情况下,商业银行担任融资顾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参与后续的融资,这就需要解决角色冲突问题,即如何让投资者信服商业银行的顾问工作不会损害投资者利益。实践中,一些商业银行组建两个独立的团队分别承担财务顾问工作和融资工作,团队之间建立必要的防火墙,这只是“形似”。更为重要的是,承担顾问工作的商业银行要秉承职业道德精神,提供科学、公正、合理的咨询服务,做到“神似”,这是一切顾问服务的根本所在,是担任财务顾问的商业银行所必须遵循的。

三、商业银行开展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的策略

(一)提高认知水平,明确发展目标。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是投资银行业务的新兴领域,也是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该项业务,能够拓宽业务领域,加速业务转型,推动项目建设,推进地方经济。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存贷利差收入不断缩小的形势下,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的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工作,对改善银行收入结构,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该项业务的认知水平,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统筹规划,细分市场,制订合理的融资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主动营销引导客户,创造业务需求。

(二)发挥资源优势,带动业务开展。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遍布各地的机构网络,还拥有庞大的客户经理队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这些渠道优势,及时掌握客户投融资信息,挖掘融资顾问商机。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协调各分支行机构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协调配合、业务培训。特别是,商业银行担任财务顾问,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保障,在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能够为项目提供贷款支持,这为项目融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因此,商业银行可将财务顾问业务与信贷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依托商业银行可以提供贷款的优势,充分利用信贷业务平台,为公司客户提供融资以及对公理财、投资咨询、财务指导、并购咨询等增值服务。

(三)密切外部沟通,增进交流合作。财务顾问专业性强,涉及机构多,业务条线较长,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全胜任。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如密切与发改委、经贸委、外管局、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并选择有影响力的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等外部中介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相互协商并签署协议的基础上,探讨在财务顾问领域的信息共享、人员培训、客户互荐等方面进行合作。在业务开展初期,还可与有经验的国际投行或国内相关机构担任联合财务顾问,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四)加强人才储备,搭建工作平台。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和技术政策,了解重点行业知识,掌握金融、财务、管理、法律、项目评估等领域技能,具有一定谈判能力、协调能力和外语能力的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并提供业务实践机会。组织机构方面,可以通过专设的投资银行部,统筹融资财务顾问的发展,加强行内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以及行外专业机构的合作。考虑到融资财务顾问提供给客户的是个性化的融资解决方案,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还必须要建立可以依托的工作平台,包括成熟的财务分析数据工具库、完善的项目融资模型、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等一系列制度支持,确保财务顾问工作的规范性。

(五)完善风险管理,防范业务风险。项目融资往往投资额大,涉及面广,一旦出现风险,会沉重打击贷款银行。因此,首先要认真甑选项目,谨慎提供服务,避免因项目本身存在的缺陷,导致融资失败,甚至形成声誉风险。尤其要防止为了获取财务顾问业务、收取业务费用而盲目介入对项目的贷款,从而产生新的问题贷款。因此融资财务顾问业务需要建立防火墙制度,制定一套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防止新业务带给传统业务的风险。

作者:陈挥弘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