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失业与经济增长范文

失业与经济增长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失业与经济增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失业与经济增长

此论文从我国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基于哈罗德模型的分析,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原因,高增长下缓解失业的对策,几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失业现状与经济高增长情况。

一、我国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

经济学一般原理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失业率已经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并存。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失业率也逐年上升。而且这个失业率指标由于下列几点原因,是一个不完全的关于真实失业状况的信息。首

先,它包括的年龄范围过窄,即男性在16-50岁,女性在16-45岁之间,上限甚至低于已经很低的退休年龄。其次,它没有包括实际已经没有工作但享受下岗待遇的人员。第三,那些尽管处于失业状况,但并未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登记的人员,也没有包括在失业人员范围内。此外,这个统计的分子和分母中没有包括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当地户口的劳动者(蔡昉,王美艳,2003)。

因此,登记失业率并不是反映失业状况的全面指标。可以使用一些调查得出的失业率作为登记失业率的参考和补充(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2)。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城市失业率为9.4%,其中男性为8.7%、女性为10.4%,男性失业率低于女性失业率。镇失业率为6.2%,其中男性为5.9%、女性为6.6%。城镇失业率为8.3%,其中男性为7.7%,女性为9.0%。此处在计算失业率时,失业人员和就业人员都是指处于15-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与登记失业率的年龄范围不一致。

我们还可以用微观调查的数据来计算调查失业率,以便印证宏观的数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所作的调查,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甚至超过了14%,远远高于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此来看,不管是宏观的全国普查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得到的城镇失业率都远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实际的失业状况比登记失业率所反映的程度要严重得多。

二、基于哈罗德模型的分析

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函数:gn=n+q(其中gn代表自然增长率,n代表人口增长率,q代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的贡献。那么在满足gn=n+q的前提下,充分就业应该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的现实并非如此(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多数年份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已经超出了哈罗德模型描述的由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所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率,然而却仍未达到充分就业,呈现出如前所述的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模型是建立在满足了gn=n+q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之下,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农村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一方面,我国的失业率的统计一般主要是在非国有企业里,而国有企业大量的是不被计算

在失业率中的隐性失业。随着部分国有企业逐渐向非国有企业转变,随着隐性失业现象的日益显性化,失业率就趋于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吸收原本不属于城市就业人口的农业人口,所以今后即使经济增长率提高,其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会增加,但仍无助于解决城镇失业人口,进而降低失业率。2.竞争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必然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致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等量产出中包含的劳动份额、等量投资中创造的就业机会均呈下降趋势。理论上而言降低资本有机构成可以减少失业,但是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资本有机构成是不能任意降低的。

三、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原因

我国目前严峻的失业问题,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下发生的,因此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造成的。从失业的类型来看,主要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失业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1.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西方或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同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

向城市转移。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使得农村就业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压力愈来愈大。要解决二元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关键是要加速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从而提高该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使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地吸收传统农业部门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接近于零。即是说,从农业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农业产值将保持不变。因此,对工业部门来讲,只要投资和生产扩大,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城市工业部门开始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但没有相应地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反许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己经竭尽。今后随着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逐步推广,农村中的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进入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就业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导致大批国有企业停工、停产、倒闭、破产等,过去国有企业是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达百分之八九十,现在不仅不能吸纳还得向社会释放冗员,从而形成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职工失业、下岗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将会逐渐显性化。

3.产业技术结构调整。

⑴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出现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干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其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规格和品种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致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递减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从而出现失业现象。

⑵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加剧结构性失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市场上,对重化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占较大的比重,而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比重则会相对下降。在这种倩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条件必然会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升级换代。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目标,应是增加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的出口比重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渐地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变,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会逐渐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会下降,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突出。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不利于就业的。因此,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增加失业、下岗问题的严重性(但这只能说是短期内产生的状况,而从一个较长时期作考察,情况来必如此)。我国进人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迹象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第二产业领域。我国在这期间,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实际上是在高速发展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第二产业已走上了一条集约型发展的道路,正在经历“资本深化”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国有企业身上,也体现在数量众多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上。

四、高增长下缓解失业的对策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然而高增长下的高失业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在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失业率呢?

1.确立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的发展战略

确立经济结构调整同就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战略。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调整的内容和构成,要兼

顾就业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在某些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要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确立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战略。今后在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搞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短期内),因此,我们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进行技术选择时,必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资金密集和资源密集型技术为辅。即是说,考虑到我国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进行产业和技术选择时,必须向劳动密集型倾斜,要选择多用劳动力的类型,在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多增加就业。二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增长必须要建立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生产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在逐步消失,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发展人力资本,调整劳动力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

我国目前一方面失业严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岗位空缺,即失业与空位同时存在,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或熟练劳动力却远远供不应求,致使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空缺。随着新兴技术和产业部门的不断产生,不仅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由于产业分工的不断加强,职业种类日益增多,职业间差距越来越大,因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型过剩与质量型短缺的矛盾愈益突出。在25岁以上的年龄区内,我国目前受过大学本、专科教育的人只占2%,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4%、32.2%和21.1%。这种落后的人力状况势必难以满足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需要,出现结构性劳动供求矛盾。要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调整产业结构时,必须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把劳动力作为一个能动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包括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举办各种职业类型培训班,以尽快地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以减少结构性失业。同时,也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本文出自: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意味着第

一、第二产业能够得到质量好、效益高的各项服务,从而使第

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达到新的高水平。第三产业具有需求收入弹性高、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就业多等特点,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中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吸收劳动力也很有限,不到劳动力总数的25%,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60%左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瓶颈产业,今后我们应将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看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据有关部门测算,仅仅是由于第三产业中的交通和通讯上的滞后发展,我国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美元之巨(张宗斌,1998)。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的投入,既可以为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及下岗职工兴办第三产业。同时在办理登记手续,发放经营执照,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提供各种方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有没有就业增长[J].中国

经济信息网

3.文爽.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之分析[J].长白学刊,1998,(1).

4.张宗斌.论我国经济失业型增长[J].社会科学辑刊,1998,(6).

5.姜文良,李秀玲.经济高速增长,为何失业愈加严峻?总量过剩是背景结构调整是主因[N].工人日报,1997-7-17

6.李长安.增长型失业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J].武警学院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