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上银行风险细分及防范体系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网上银行总体现状
我国的网上银行起步于中国银行1996年的有关中银的广告信息和业务信息。此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各大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作为传统业务渠道的补充,极大降低了银行和用户的成本,方便了人们生活,扩大了银行服务范围,在近些年来已经在全球的银行业内受到普遍关注,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网上银行在行业主管部门、各商业银行以及CFCA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仍然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交易规模。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第4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达到173.70万亿,环比增长17.6%,2010年全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553.75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互联网网民的持续增加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各大电商企业纷纷开展大规模促销活动,间接促进了网银注册用户数和交易额的增长。从各大商业银行来看,基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考虑,各银行都非常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除对网上银行系统进行优化外,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了网上银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且不断创新网上银行产品,增加个人网银方面理财产品的种类。在企业网银方面,银行逐步开展银企直联和网上信贷等业务,业务种类的丰富对于提高网银交易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用户规模。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的数据报告《2010年第3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行业数据库》显示,2010年第3季度中国网上银行活跃用户数达到16497万户,环比增长14.5%,同比增长61.3%,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三)用户活跃度。在网银用户量进一步攀升的同时,用户使用网银的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由2009年统计数据可知,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9次。企业用户月使用频率则高达11.3次,企业网银对于柜台业务的替代比率达到了50.7%。
在活跃度提升的背后,是用户对于网银功能的进一步了解和更多的尝试。2009年使用各项网银功能的个人用户比例均有所增加。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对网银功能的更多尝试表明,对于很多网银用户来说,网上银行正在由对新鲜事物的尝试转变为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的必须,网银普及正向纵深发展。
二、网上银行的风险种类
随着网上银行快速发展,业务风险也逐渐暴露。网上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交易不仅具有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同的风险,而且它还具有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时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要远远大于传统银行的风险。
(一)运营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员工或客户的错误或恶意操作。与银行传统业务不同的是,网上银行操作具有高技术性,商业银行职员对业务的漫不经心和客户的疏忽,有可能导致网上银行严重的操作风险,从而危及网上银行的总体安全。
另外,由于网络银行信息获取的方便、准确和快捷,为商业银行内部职员的欺诈行为提供了潜在条件。有目的地获取客户的私人资料,使用客户的账户进行各种风险投资,将交易风险直接转嫁到客户身上;或者直接偷窃电子货币,让客户蒙受直接损失等这些操作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2、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网上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上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做出对自己有利但损害网上银行利益的决策,或者由于不利的公众评价而使网上银行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
相比于传统的银行市场,网络市场上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状态更加严重,客户会有激励更多地利用信息优势地位采取对网上银行不利的道德风险行为。例如,网上银行根据原有风险水平确定新金融品种的价格,由于逆向选择,高于原有风险水平的客户将大量购买这种新金融品种,而低于原有风险水平的客户将不会购买这种金融产品,这样网上银行每销售一份新金融产品,将会增加其风险。
3、信用风险。网上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突破了地理国界,具有无边界限制的服务特征。网上银行通过远程通讯手段,借助信用确认程序对借款者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提高了网上银行的信用风险。
4、流动性风险。当网上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兑现电子货币或结算要求时,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即资产在到期时不能无损失变现的风险。一般情况下,网上银行常常会因为流动性风险而恶性循环地陷入信誉风险中。
在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银行的信誉是难以用金钱估价的,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稀缺性资源。它是个银行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一旦银行遭遇信誉风险,则可能引发连环性的金融危机。
(二)电子货币风险
网上银行的交易是以电子货币为媒介的,在网络交易中电子货币代替人民币发挥着货币职能,但是电子货币与纸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随着电子货币流通规模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参与机构的介入,电子货币发展带来的风险将逐步显现,如果监管不当,有可能导致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这对中央银行的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电子货币的声誉风险。相对于传统纸币,电子货币的物理防伪无法使用,只能通过加密数字签名等手段加以防伪。如果关键技术和数据被掌握,伪币大量涌现会严重影响货币的发行机构的声誉。另一方面,如果电子货币持有人的信用卡号和密码等数据被盗用,会引发财产损失等责任纠纷,从而会影响到对电子货币的接受程度,进而形成整个电子货币系统的声誉危机。
2、电子货币的流动风险。目前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没有保持用于赎回电子货币的等额的传统货币准备,一旦由于某些事件导致人们对电子货币的挤兑,发行机构无法用足够的资金进行变现,便会造成因无法赎回已发行电子货币而形成的支付危机。
3、电子货币的信用风险。电子货币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涉及到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分销机构、赎回机构及清算机构,这些参与机构都可能会面临着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又因为电子货币交易过程的法律不完善,使这些参与机构之间的权责难以完全界定,各方的纠纷难以有效解决。
4、电子货币的利率风险。提供电子货币的网上银行因为利率的不利变动,其资产相对于负债可能会发生贬值,从而导致银行资产的损失,网上银行将因此承担相当高的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网上业务开展使得电子货币广泛使用的进程中,除了对于金融系统造成的风险外,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将逐步凸现。首先,电子货币的流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电子货币的竞争性发行机制情况下,中央银行逐步失去货币发行权,导致铸币税减少,使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成本受到限制。同时,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乘数、流通速度和利率的预测难度加大,通过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其次,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各种风险使中央银行的监管陷入两难困境,监管力度过大会事本国电子货币失去竞争力,阻碍其创新和发展,但是监管力度过小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安全技术风险
虽然我国网上银行业务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跟上其发展水平,这是造成网上业务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支持,否则安全问题将会制约其发展。
1、技术常规风险。网上银行和商业银行其它涉及帐务处里的计算机系统一样,面临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网络结构设计等常规风险,这是银行应用系统普遍关注的技术漏洞。
2、加密技术风险。加密技术,加密体制,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等网上交易和数据传输安全策略的确定,是网上银行安全问题的核心。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不具备适用于互联网交易的成熟的的商用密码产品,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密码产品一般来自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出口的往往是低端产品,在加密这个核心问题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威胁。
3、身份认证和验证风险。应用PKI体制,网上交易身份认证和验证与加密技术一道,共同构筑了互联网上解决交易双方或多方非对面交易的技术基础。
但是目前私人密钥和证书承载介质一般为不携带CPU的存贮介质,其可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即可读取,大大降低了私人密钥的机密程度,且密钥生成依赖于认证中心,存在安全隐患。
4、网络安全风险。网上银行在空间上拓广了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将网络恶意行为的实施者扩大到国际范围,地球上任何一名黑客都是银行防范的对象,这加大了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的范围和可能,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成本。
5、群机系统风险。网上银行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的诸如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硬件和软件系统是网上银行的后台系统,是商业银行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部位,一个部位出现问题或一个程序进程死锁,都将影响网上银行业务的持续进行,它的影响也会随着网络迅速蔓延到全国的客户。
(四)法律风险
1、网络犯罪风险。网络系统是本身存在的不足会给网上银行带来风险,随着网络黑客人数和技术水平的上升,许多黑客对于网络的攻击,使网上银行的网络系统受损甚至崩溃的威胁。有的网络黑客甚至窃取商业机密或盗取资金,以谋取不义之财,甚至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洗钱。
截止目前,国内外没有权威数据表明网上银行犯罪造成的具体损失是多少,但是有研究表明增长速度惊人。2003年,英国因网上银行欺诈而导致的损失为零,但是2006年,这一数据达到了3350万英镑。美国官方统计也显示,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大于6000万美元。网上银行犯罪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法律纠纷风险。网上银行属于新兴事物,我国政府尚未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造成了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无法可依,且银行难以采取主动措施。另外,上网银行的交易是跨越国界的,各国之间有关金融交易的法律、法规存在的差异,会产生国与国之间的法律问题上的冲突。目前国际上尚未就网上银行涉及的法律达成共同协议,也没有一个权威的仲裁机构,客户与网上银行很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之中。
(五)银行网络的风险放大效应
网络是网上银行业务赖以运行的支撑体系,但网络技术同时可以造成以上风险的成倍放大。
网络空间是个申请网络帐号即可进入的自由空间,各个接点联结成一个整体。在一个网络接点发生的风险可能会波及整个网络,甚至导致银行整个经营网络瘫痪。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虽然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也加快了风险积聚的过程。在来不及察觉并采取防范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就己导致一连串的资金损失。
三、网上银行风险对策
我国银行业面对网上业务风险的威胁和国外银行激烈的竞争,只有尽快制定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完善服务,防范金融风险,才能保持高速稳健的发展。
(一)运营管理体系构建
完善网上银行业务的运营管理体系,应当以全面性、谨慎性、有效性、独立性为原则,贯穿业务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使用网上银行的银行内、外部机构和个人。
对于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主要着眼于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重点在于银行对可以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的选择,对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限制,以及对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客户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在于使客户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建立特定的网上银行业务授权模式,使客户在网上银行的操作过程处于一个安全体系控制之下。
(二)网络技术体系构建
对于网络技术体系的构建最根本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有效的访问控制,有效的客户身份验证系统和多层防御系统,有效的监控体系,周期性地检查安全漏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范。
另外,应当对信息加密传输,采取先进的加密技术,并重视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引进,使用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上银行的使用安全,同时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法律规范体系构建
美国已于2000年1月制定并了《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强化了执法手段及情报功能。英国于2000年7月28日,通过了RIRA法案,成为西方大国中唯一的政府可以要求互联网用户交出加密资料密钥的国家。2007年1月1日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的颁布生效,这是迄今为止对包括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网络证券交易和客户金融信息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立法的一部法律。
我国也应加快建立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网上银行对现有法律提出的重大挑战,不仅仅是制定几个法规就能彻底解决的。政府要加快进度,尽快制定或完善符合当前情况并适当超前的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
(四)央行监管体系构建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对网上银行的监管都无一例外实行了较为优惠的信贷管理政策,以鼓励其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央行对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也应顺应这一趋势。
首先,应当制定相应的行业性激励体制,制定一套从银行内部产生风险控制动力的外部监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监管。
其次,建立全国性的统一金融认证中心,我国在相关系统的建设中没有一个详细的总体战略和规范标准,给网上银行的发展人为制造了一定障碍,故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认证中心势在必行。
最后,加强央行国际间网上银行监管的合作,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金融领域是必然的,而网上银行是其进入国内市场的首选模式,而我国现有银行营业网点不会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构成实质性的贸易壁垒。对此,央行应积极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通力合作,使央行监管也将走向全球一体化。
四、总结
经过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中外银行争夺优势客户的大战已经开始,外资银行领先的网上银行业务技术,对我国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国内网上银行更应该认清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