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对策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识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识别的信息不充分、识别内容不全面、识别方法选用不恰当、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论文从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分析入手,提出化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是新兴的一股金融力量,起步晚、底子薄,如何提升信贷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信贷资产管理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银行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落实,我国经济朝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高发态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信贷风险依然呈增长趋势。本文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存在问题分析入手,提出防范信贷风险之对策。
一、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识别的信息不充分贷前调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为减少或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农村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都会进行贷前调查。贷前调查要求信贷人员深入贷款企业,对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和真实性进行调查;核实并评估抵押物、质物、保证人等情况,测定出借款的风险度。但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中,贷前调查普遍存在缺乏风险监管理念和信息采集不科学、不充分等问题。信息采集的来源多数还是由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工作人员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甚至对与贷款企业相关联的供应商、商等方面的调查常常留有盲点;银行普遍只关心企业是否能按时偿还本息,对企业还款的来源也很少过问和查询。“信息不对称“、”调查资讯与调查结论不匹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风险识别的范围不全面信用分析是农村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政策和做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从范围上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借款人信用评价;二是财务分析;三是非财务因素分析。从内容而言,应包括信用风险因素分析以及风险的性质、可能性和后果的分析研判。实际业务中,风险识别范围和内容选择上出现偏颇的例子并非少见。比如:在风险因素分析时,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贷款企业非财务因素也进行了部分的分析,但上述分析范围还不足以全面反映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信息量不够充分,特别是缺少对企业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等项目的具体分析、缺少对国家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调整对贷款企业可能带来影响的高度关注。以之造成有的分析结果从表象而言具有可行性,实质上还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而有的信贷管理人员仅凭此就做出可以授信的结论,缺少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给信贷风险的产生埋下伏笔。
(三)识别方法选用不恰当识别信贷风险的方法很多,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有财务指标方法又有非财务指标方法等等,各种方法之间既相互联系互为佐证,又各有侧重和不同特点。由于信贷风险通常都是隐藏在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之中,让人难以觉察。信贷风险管理者只有借助于先进的工具和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识别、衡量和管控风险。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特点与环境、经营规模、财务资料健全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实地调查中发现,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员在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上存在过于单一,无法做到科学选择的问题。如贷前调查环节,70%以上的信贷员基本上都选择了财务指标法,也就是通过借款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贷款企业相应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只要所计算出来的相关指标符合教科书上所明确的合理范畴,符合信贷员个人职业判断,只要有实物存在,40%以上的银行便做出可以授信的决策。缺少对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产品生命周期、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实物的完好状态等因素的分析,也没有运用其它的识别方法进行必要补充和求证,正是因为识别方法选择的欠缺,造成一些贷款项目从授信开始风险就已经存在。
(四)风险识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足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等原因,对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贷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信贷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规、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判断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能力。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人才匮乏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的管理机制1.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监管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规范;制定出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机制,为强化风险识别工作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第二,可按照贷款企业或大客户、大项目设立信息台账,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贷款客户信息实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和掌握与贷款业务相关的资讯。第三,利用客户信息台账,建立风险跟踪机制。从贷前、贷时、贷后三个环节,对每个环节风险关键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根据其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控和化解,把信贷风险的发生率控制在特定的范围之内。2.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就企业方面而言,诱发信贷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企业经营环境、产品生命周期、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资金异常等因素,都是引发风险的关键因素,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异动,实际上就是风险发生的前期信号。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把这些关键因素作为信贷风险的警示要素。同时,还要确定好风险警示的指标值。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关键要素的重要程度和损失概率,分别给予相应分值,只要计算出来的分值达到某个程度,就确认为某一风险等级,如:分值在30-40分就认定为初级风险、41—50分认定为中级风险、50以上分值认定为高级风险。风险管理者可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3.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为避免贷前审查盲目,担保审查不严格、授信审批不规范、放贷后管理不力等现象的发生,农村商业银行可在完善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和“三查”等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扩大风险识别的信息量及范围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要摆脱对财务指标的过分依赖,尽管通过财务指标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帮助信贷决策者作出决策,但由于财务指标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数据指标的滞后性、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等问题,会误导信贷决策的做出。因此,信贷管理人员要在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把风险识别和查验范围扩大并聚焦到贷款客户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品、企业状况”(即“5c”)和“授信户个人因素、资金用途因素、还款来源、债权保障、借款人展望因素”(即“5p”)等非财务因素的调查,以便做出更加客观和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合理选择风险识别的方法1.根据贷款人所在行业、企业来选择风险识别方法。不同的行业、企业其生产与经营均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风险也各不相同。同时,企业的规模、经营范围等不同,其贷款需求量和风险管控的重点也会有差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先进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方式,考虑贷款企业所在行业面临的风险、企业信誉等级、贷款规模等要素,把贷款客户划分为若干个不同顾客群,针对不同的顾客群分别采用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以提高风险识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随着企业发展环境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仅靠单一的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法,都难以全面、客观、有效地识别信贷风险。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融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有效地识别和预测信贷风险。如:财务指标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补的办法,借助企业财务报表等财务资料计算出相应的财务指标后,再由信贷员或专家小组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照贷款企业所在行业发展水平及风险要素发生临界值,对风险进行识别;对于非财务因素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利用信贷管理人员、专业团队或专家的经验和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达到对风险识别的目的。4.坚持账上数据与实物核查相结合的原则。在会计信息面临信任危机的环境下,仅仅依靠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风险识别漏洞越来越多。因为“诚信”原因,“账实不符”“虚假财务资料”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通过实地核查,可以验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掌握企业会计资料以外的相关资讯,弥补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的滞后性的缺陷、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素质1.加强信贷管理人员道德教育。加强廉洁办贷教育,增强廉洁奉公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升信贷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规避信贷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2.加强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有计划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信贷工作管理人员,打造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自觉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信贷业务规范稳健发展。3.建立业绩考评制。加强信贷管理人员业绩考评,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个有效路径,通过建立信贷管理人员业绩考评制度,对信贷员贷前调查规范率,有效贷款增量率,贷后检查及时率、检查问题反映率、解决率以及清收不良贷款本息完成率等指标进行考评,落实信贷员工作责任制,奖勤罚懒、惩恶扬善,不断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
[2]陈玉菁,客户信用分析技巧[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5-8.
作者:韦群生 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