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及产能过剩问题分析范文

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及产能过剩问题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及产能过剩问题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及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摘要: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些行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银行信贷资源。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行业(特别是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暴露,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增长。银行信贷资源错配成为产能过剩背后“推手”,加剧了产能过剩现状,而产能过剩风险又会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日渐恶化,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影响区域金融稳定。本文从金融抑制和“合成谬误”视角,结合川威集团案例,分析了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产生的原因和对产能过剩的影响,以及二者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贷资源错配;产能过剩;金融抑制;金融风险;金融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引言

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市场充分竞争、没有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条件下,生产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其产量以达到市场均衡,不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实践证明,这也是发达国家较少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而当前我国却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该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决定金融,但金融发展状况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当银行信贷资源在行业配置中出现不均衡,就会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发生,大大降低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最终影响经济发展。事实表明,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和产能过剩之间有密切联系,信贷资源错配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金融诱因。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些行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银行信贷资源,换个角度讲,银行信贷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而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后银行信贷资源退出困难,又进一步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阻碍。本文将主要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与信贷资源错配问题进行研究。2003年开始,我国钢铁行业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势头,在2008年国家“四万亿”强刺激政策的推动下,钢铁行业产能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最终导致钢材产品严重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大部分钢企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09~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处于微利,2012年全行业亏损,2013年钢铁主业仍处于盈亏平衡边缘。据世界钢铁协会分析认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达到5亿吨,其中亚洲占3亿吨,我国占2亿吨。钢铁巨量产能背后是大规模的银行信贷资源投入,而面对大量钢铁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急剧恶化,对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因此,研究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的关系,对于合理配置银行信贷资源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研究进展看,国内已有很多文献涉及过产能过剩问题,但纵观国内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侧重于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或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而对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案例,在回顾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抑制、“合成谬误”等理论成果,对四川省第二大钢铁企业川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威集团”)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全面梳理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机制,以及二者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最终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二、文献回顾

(一)有关产能过剩的研究

产能过剩是由于企业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导致产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容纳能力从而引发产品过剩的现象,其具体表现有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的库存量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会加大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加剧本已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Fair(1969)最早提出要素窖藏理论。他认为企业之所以要窖藏生产要素,根本原因是企业为防御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而调整生产要素规模所产生的调整成本要高于要素窖藏的成本,理性的企业会选择窖藏而非调整生产要素规模。Abel(1983)、Fay和Medoff(1983)等学者通过理论、实证分析证明了要素窖藏行为的存在。企业威慑进入策略是指企业将产能过剩作为一种可置信威胁策略而将要素处于闲置状态,以达到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该行业的目的。Bain(1976)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将产能过剩视为一种策略,目的是为潜在进入者设置进入壁垒以此保持高额利润,Spence(1979)用数理模型证实了Bain的观点;Sperice(1977)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当潜在进入者选择放弃进入时,该行业内保持多余生产能力的在位企业,会面临生产成本增加,产出减少,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加剧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4)认为土地等产权模糊以及金融资源的滥用是引发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体制的缺陷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调节作用,并导致在经济过热时企业通过获取土地使用权并利用其获得银行贷款,最终形成大量的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考评机制也会驱使其运用自身对资源的控制权,提供地价划转土地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保证这些投资的进行,这就使得企业投资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助长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并最终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在这一问题上,李军杰、钟君(2004)、刘西顺(2005)、谢国忠(2005)、陈明森(2006)、王立国、张旭(2010)以及江飞涛(2012)等学者也有过相应的研究。上证研究院在对产能过剩问题形成机理的研究中指出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以及对产能的主导是产能过剩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很大程度取代了市场作用,产量超过了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二)有关信贷资源配置的研究

斯密和李嘉图是最早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市场存在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自发实现对国民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Bagehot(1873)在其研究中就指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具有优化资本配置的功能。LanceD.(1986)在Bagehot(1873)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银行可以甄别项目,将资金投向回报较高的项目中去,从而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王振山(2000)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应用于衡量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结合帕累托最优标准,提出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白钦先(2001)从理论层面上讨论得出合理配置资金是提高金融效率的有效手段,而资金配置是否有效将决定社会经济的增长水平。吴竞择、韩芳(2007)通过比较研究1994年和2005年中国信贷资金配置数据,发现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存在明显的行业集中、城市集中以及区域集中的问题,且银行信贷资金区域分布的不均衡越来越明显。钟磊(2010)研究发现,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银行信贷资金的总量投入拉动作用要远大于资金综合要素的拉动作用,且地区资金配置效率整体偏低。朱天星、高丽峰及王赫(2011)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信贷资金的分布情况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有关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关系的研究

根据Chacholiades对错配的定义,信贷资源错配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不完善而无法形成信贷资源最优化配置的一种客观现象。韩国高和王国立(2013)对1999~2010年中国产能过剩行业的数据分析发现,产能过剩行业的整体投资和自筹资金并没有得到抑制,资金仍被转移到了产能过剩行业。谭劲松(2012)等通过研究认为之所以产生错配是由于政府干预,导致银行大量贷款被投向产能过剩行业。魏开华(2013)也通过无锡尚德的案例发现商业银行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机制不完善,并认为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受到了产能过剩环境的影响(谭劲松,2012;魏开华,2013)。刘铁彬(2013)认为“两高”行业、传统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三类产能过剩行业的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加剧了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而信贷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赵婉妤、江珊(2014)在分析我国银行业信贷资源错配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信贷资源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康守松(2014)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及风险防范”研讨会上指出,产能过剩行业在经济上行阶段由于资本利润率一般高于其他行业,从而其获得资金包括银行信贷的能力也较强。产能过剩随着经济周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导致银行信贷风险无法避免。产能过剩与银行信贷风险交织存在互为因果,企业负债水平在产能过剩出现下行拐点之后的较长时期都难以下降,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产能过剩企业高债务风险的承担者。

三、理论基础

(一)金融抑制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首次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通过采取行政手段等措施过多干预金融市场从而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发展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导致金融与经济发展“退化”的恶性循环。政府所采用的干预手段更多的是通过各种金融政策或金融工具实现“利率管制”,将信贷资源投向自身偏好的项目或领域。正是由于这种“管制”,如果将通货膨胀率纳入考虑,往往实际利率为负值,这就会大大降低储蓄规模,进而出现银行信贷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市场无法发挥其调节导向作用,加之政府部门的不断“干预”,就会导致市场出现信贷配给,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并出现错配现象。金融抑制在现实中的主要体现是金融市场的价格不断扭曲并出现信贷配给。如过低的利率无法反映出资金的稀缺程度以及供求情况,加之政府干预往往导致银行信贷配给,信贷资源不断的向低效率投资集中,更多的支持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最终导致银行信贷资源出现错配,配置效率低下。我们可以看出金融抑制对于实际经济的影响:r为市场均衡利率,r1为受政府干预情况下的利率,S、D(D1)分别为供给和收益曲线,在只考虑政府对利率管控的前提下,资金供应量会随着利率的下降不断减少,如图中利率为r时,资金供应量为Q,而利率下降到r1时供应量减少到Q1,在现实中,投资需要资金支持,随着资金供应量的减少,投资也会减少并影响经济增长。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受贷款市场利率的影响,而金融抑制的存在会使利率受到干扰并影响资金配置效率,这里主要考虑两种情况:一是银行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银行机构将贷款利率定为r2,此时银行将获取r1r2的利差(租金),供求各方的总收入为afQ10,低于市场完全竞争时总收入为aeQ0,资金配置效率未达到最优;二是受政府干预,贷款利率r1低于均衡水平r,由于利率水平较低,市场需求便会高于均衡水平Q达到Q2。银行机构为规避风险将根据企业的收益率进行配给,但受制于现实环境银行无法完全掌握企业真实信息,此时实际得到资金的企业的收益曲线将向左移,低于真实水平,而供求双方及银行的总收入仅为acQ10,比前一种情况的收入更少,说明资金配置效率更为低下。从理论上看,金融抑制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政府的干预(不仅是利率),更多是导致信贷资源按照政府意愿进行配给,产生错配,特别是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而不会考虑其是否存在或是否会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金融抑制政策主要是信贷市场的抑制(栾天虹,唐勇,2001),低利率和廉价资本的行政配给是其典型特征,持续性金融抑制已导致了我国产业和金融结构的失衡,产业升级受阻,产能过剩问题严峻(潘英丽,2013)。

(二)“合成谬误”问题

萨缪尔森在1955年便提出了“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问题,在其著作《经济学》中对“合成谬误”问题做出以下解释:在某种情况下对于个体来说是成立的,从而认为对于整体也是成立的,这便犯了“合成谬误”。主要是由于在个体成立的某种前提条件对于整体情况来说就不一定存在,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对总体进行分析时不能将个体得出的结论进行简单套用。合成谬误的典型特点就是自我强化和互相促进,人们在努力避免某种结果的发生会促使其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行为,并引起一个恶性循环,这与人们的初衷可能恰恰相反。之所以会导致出现合成谬误问题,主要是由于现实中信息不完全,不存在“完全信息”。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当经济波动时,任何利益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合成谬误的推动者,他们会按照自己的预期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尽快采取行动。经研究表明,合成谬误问题会导致经济波动加剧、损害市场效率,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合成谬误更多被运用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但在金融体系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合成谬误问题来解释一些金融现象,金融体系内存在的合成谬误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间基于对经济形势的一致性判断的趋同行为。如美国“次贷危机”形成过程中,整个房价呈不断上行态势,所有人包括众多金融机构都坚信房价不可能下跌,金融机构大量投资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从而致使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流动性过剩,加剧房地产泡沫积累,最终引发危机。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行业产能扩张需要银行信贷支持,而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合成谬误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对某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容易产生共识,企业投资就会产生“潮涌现象”,大量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在市场预期向好的情况下,银行机构会有放松贷款标准的冲动,加大对这个行业的贷款投放力度。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全,加之企业对市场判断失误,单家银行的理性放贷行为可能导致整体贷款投放过于集中,使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并产生错配,成为行业产能盲目扩张的“推手”,产能远超出市场需求而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当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以至于出现风险时,银行贷款又将面临风险并再次出现合成谬误问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实证分析:以川威集团为例

(一)川威集团相关概况

川威集团目前为四川第二大钢铁集团公司,该公司依托钢铁产业发展为一家集资源开发、回收利用为一体的民营多元化产业集团,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5个千亿元级产值的大企业大集团之一。过去10年,四川钢铁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西部大开发、灾后重建与“四万亿”投资,极大拉动了川内钢铁市场和项目投资。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2009年川威集团预算投资60亿元建设“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战略转型,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大力支持其转型升级扩充产能。2013年“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即遭遇钢材市场下滑,企业主要以新生产线生产,产能利用率仅64%(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产能利用率低于81%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当年钢铁生产板块亏损1.88亿元。受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川威集团经营困难加剧,产量同比大幅下降,亏损急剧扩大。部分银行机构出于控制信贷风险,开始收回川威集团到期贷款并拒绝续贷,同时要求增加存量贷款的担保抵押物。到2014年7月,川威集团资金链彻底断裂,宣布对外停止支付一切债务本息,并向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川威集团债务危机爆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末,川威集团的金融债务余额高达230余亿元,涉及金融机构46家,其债务率高达92.57%。

(二)金融抑制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因受政府的各种干预而导致金融抑制,其对银行信贷资源的影响是无法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最终致使银行信贷资源在产能过剩行业产生错配。在经济发展初期,金融抑制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政府的干预,使我国的经济在近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政府干预的“后遗症”逐渐暴露。随着我国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体制的确立,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行为扭曲,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体制性因素被逐渐消除,但地方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能力,尤其是对要素市场的干预能力,却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地方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手段,使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和风险外部化,无形中促使大量的银行信贷资源集中,错配到政府看中的项目或企业。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低价出让土地、财政补贴、税收豁免期、为贷款提供政府担保以及对企业进行注资或对亏损企业进行补贴等,会诱导银行信贷资源产生错配,并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地方政府干预最常用的手段即是低价出让土地,为推动项目的发展,政府还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予补贴或行政支持。廉价的土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对企业形成了补贴,还为其提供了“隐性”信贷支持。企业将土地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市场价值体现,从表面上看产权比例较高,但实际企业自有资金很少,无法反映自身经营的真实情况。此时,企业以廉价获取的土地按照市场评估价向银行机构申请贷款作为项目投资资金,而银行机构因企业过度投资风险被掩盖,加之地方政府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担保和协调,在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或补贴,使得银行机构高估企业真实盈利水平,最终致使银行信贷资源产生错配,促进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能过剩风险不断积聚。就川威集团而言,政府的干预行为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错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远低于市场价出让土地。为确保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当地政府按照招商引资政策以远低于市场价格为其提供工业用地5000亩,而川威集团又将该土地全部抵押给银行获取项目贷款数亿元;二是税收优惠或减免。地方政府对“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税收按照“两免三减半”的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优惠,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100%返还,后三年返还50%。此外,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抵扣的增值税还可以在项目产生的税收中抵扣。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川威集团投资及招商引资新办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免除环保排污费及超标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以及代省市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的其他行政事业性等费用,减半收取经营性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服务性费用。四是提供各类名目的补贴。据统计,2012~2014年期间,川威集团下属成渝钒钛就获得政府各项补助高达8.07亿元。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企业实际盈利能力,贷款条件有所放宽(甚至主动介入),间接鼓励企业在产能过剩基础上的投资,并通过集团公司内部的股权质押、担保等从银行获取项目贷款,最终导致投资严重超预算,并且集团在多条战线上呈现出非理性的扩张,致使企业自身债务率过高,产能过剩风险陆续暴露。

(三)合成谬误视角下的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信息不完全是导致合成谬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银行贷款中存在的合成谬误问题也是受信息不完全限制。

当人们对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看好时,会促进投资的增长,而银行机构在对市场的预期乐观的基础上,其放贷意愿逐步增强,贷款规模会不断扩张,这对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使得市场预期更加向好。如此“正反馈”,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断上升,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银行机构此时为其提供大量的信贷支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这种“正反馈”会产生良性循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无法掌握行业整体情况以及其他银行的相关信息,单家银行主体基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现状等分析的放贷行为,从当时来看可能是理性的选择,但从总体上来说可能就会出现贷款过度甚至是错配的现象。在产能过剩行业有着明显的合成谬误问题存在。在经济发展初期,行业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出于提高产能利用率的目的,此时通过获取银行贷款加大投资扩张产能,能够有效发挥规模效应作用。当产能利用率达到一个峰值后,随着投资的增加产能利用率会逐渐下降,即导致产能过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信息不完全的影响,银行机构和企业都会出现合成谬误问题。一是银行贷款合成谬误问题。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信贷资源配置时,银行机构会根据其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做出放贷决策。但银行所掌握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单家银行机构无法充分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如行业整体发展情况、供求状况以及产能扩张的程度对市场的影响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机构所做出的放贷决策可能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在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达成共识并有良好预期的情况下,银行机构放贷会有明显的“羊群行为”,加之银行机构“垒大户”的偏好,单家银行会参照其他银行的做法做出信贷决策,出现过度放贷或贷款集中的现象,导致信贷资源产生错配。而这样的错配却满足和支持了企业产能扩张的融资需求,致使产能加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局面(见图3)。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效益大幅下滑,出现多年未见的全行业亏损。为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政策要求严控相关行业的信贷投入,但在这种背景下川威集团仍然受到银行机构的青睐,银行机构竞相放贷。据统计,川威集团风险暴露时其金融债务高达230多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79.6亿元,涉及银行机构41家。正是由于合成谬误问题导致银行信贷资源扎堆、错配,助长了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超预算投资以及集团整体的非理性扩张。二是企业扩张合成谬误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无法准确把握整个行业的总体情况,包括企业数量、产出总量等,在行业不断扩张发展时,企业对产品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反应会有一个滞后期,这时企业很容易对行业未来的前景产生共识,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涌入该行业,即出现投资上的“潮涌现象”,直接导致出现产能过剩的后果。在我国钢铁产能已出现明显过剩的情况下,川威集团为实现战略转型,扩充产能,“上马”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对市场做出判断,并不断加大投资,最终该项目投资远超预算,实际总投资达到上百亿元,这也使企业债务不断加重。正是由于企业自身盲目扩张,川威集团资产负债率由2012年的68.46%上升至2014年的92.55%,资产负债率的飙升导致企业经营财务成本大幅提高,而面对产能过剩的现状,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日益恶化,成为危机爆发的诱因。

五、影响效应

(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经济增长受阻。内江市作为老工业城市,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水平。川威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内江市支柱型产业,其对内江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这也使得政府在产能过剩背景下推动其扩张发展。川威集团风险暴露后,内江市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规模工业增加值连续4个月呈负增长。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季度内江市GDP增长仅为0.3%,比2014年末增速下降了8.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排全省倒数第二,仅高于凉山地区;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虽然有所上升,但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而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7.1个百分点。

2.就业问题凸显。当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后,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在市场需求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产能无法释放,生产所需员工急剧下降。川威集团危机发生曾一度处于“停摆”状态,所有一线生产员工回家待岗,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严重影响。依托该企业的上下游链条主体生产经营也持续下滑,出于成本控制,必然会裁减员工。如果产能过剩风险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一旦破产,上下游企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在短期内必然会导致区域就业压力上升。据了解,在此次危机爆发后,仅川威集团钒钛钢铁板块就裁减员工4000人左右;2013年集团公司员工人均收入3.38万元,2014年减少到3.04万元,随着生产经营的持续恶化,员工面临“下岗”的形势更加严峻,员工收入急剧下降。

3.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川威集团作为一家民营多元化集团公司,其业务涉及三大板块七大产业,包括现代制造业(矿产业、钒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业)、现代服务业(贸易业、物流业)、新型城镇化(钢结构业、房地产业)等,其直接控股或关联公司多达60余家。该集团公司在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盲目扩张发展,在风险暴露后造成集团公司及其控股或关联公司生产经营困难,半数以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而集团公司整体亏损日益严重,曾一度处于停产状态,并向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在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川威集团恢复了生产。但由于银行信贷资源错配的局面未有改善,企业债务率、财务成本高企,市场需求未得到明显改善,川威集团仅维持简单再生产,并未产生任何效益,亏损还在持续。得益于川威集团前期的发展,当地乃至辖内很多企业成为其上下游供应链条主体,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川威集团风险的波及,这些主体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方面生产经营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企业新增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转型。

(二)对区域金融的影响

1.银行信贷退出难。一是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前银行信贷退出“主观难”。银行机构基于对市场的良好预期,导致银行信贷资源在产能过剩行业错配,大量的存量贷款集中。从理性角度出发,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银行机构应逐步加大压缩退出力度,但银行受考核的棘轮效应影响,银行机构要完成贷款增长考核任务,在未找到新的贷款投放项目时银行机构在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贷款退出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新增大量贷款。如2013年,某国有银行内江分行在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对川威集团上下游供应链条主体发放贷款高达15亿元。二是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后银行信贷退出“客观难”。由于产能过剩行业中单个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贷款较多,涉及的金融机构多,情况复杂。如果银行机构只考虑自身利益,单方面采取收贷、抽贷等措施,其结果是导致本已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快速陷入债务危机,快速倒闭或破产,最终银行机构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着。2014年上半年,川威集团经营困难加剧,亏损面扩大,而部分银行开始收回川威集团到期贷款并拒绝续贷,同时要求增加存量贷款的担保抵押,直接导致川威集团危机爆发,而后各家银行机构被“套牢”,在保持存量的基础上为其到期贷款转贷、续贷。

2.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急剧恶化。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导致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集中,而这些行业内的企业规模都较大,一旦风险被刺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很大。川威集团拥有众多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在获取银行贷款时往往是通过集团内部的这些公司进行担保或抵押,危机发生后,由于连锁反应,相应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导致辖内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截至2015年6月末,内江市不良贷款余额61.9亿元,比年初增加26.8亿元,已连续11个月反弹;不良贷款率9.1%,比年初上升3.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州中最高。而川威集团对全市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影响显著,仅川威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就已形成不良贷款47.2亿元,并有继续上升的可能,某国有银行主要受川威集团影响,其不良贷款率已高达50.62%。在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银行机构发放贷款就趋于谨慎,加之银行机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在发放贷款方面会更加趋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银行机构都反应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信贷投放力度,最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本文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结合川威集团风险案例实际,从金融抑制、合成谬误视角分析了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信贷资源错配对产能过剩的作用,以及二者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占据的银行贷款规模较大,并且存在较为严重的银行信贷资源错配问题。企业扩张投资需要资金,而银行信贷资源的错配正好为其提供廉价的资金,这也成为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直接“推手”,在市场需求未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峻。

2.政府干预行为、信息不完全等问题会促使银行信贷资源产生错配,加剧产能过剩现状。地方政府出于提升政绩的目的,采取各种行政手段,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干预企业投资,会诱导银行信贷资源集中并产生错配;同时,由于信息不完全,银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行业发展前景判断错误,企业对市场预期值过高,导致银行放贷的“羊群行为”和企业投资“潮涌现象”,最终使银行信贷资源产生错配,企业盲目过度投资,使本已产能过剩的行业出现更多过剩产能。

3.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会严重影响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目前,产能过剩企业大多是当地经济支柱,产能过剩风险暴露后,企业生产经营恶化,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使区域经济增长严重受阻,就业压力急剧上升,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由于银行贷款在风险暴露前退出不主动,导致退出困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急剧恶化,削弱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完善政绩考核体系,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职能。中央政府针对目前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存在的弊端,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定位。地方政府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地方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公共领域,从管理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同时可参考借鉴国外政绩考核的成功经验,加强公众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评价。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调节作用而非干预,对风险暴露的企业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严格依照法律框架和市场规则进行救助,既要避免中小企业被融资成本拖垮,也要防止大型企业倒逼银行等情况,防范处置不当造成集聚更多风险或影响市场正常秩序。

2.完善信贷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一是针对目前银行信贷资源错配的现状,监管部门可探索在产能过剩行业建立融资限额动态管理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整信贷规模,从而提高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企业实现优胜劣汰。二是强化对银行经营行为的事中监管,对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促进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遏制产能过剩和低效的投资项目的融资空间。单一企业贷款介入的银行机构主体不宜过多,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机构协调、行动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足够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贷款的审批流程、抵押方式、期限设计等,创新金融产品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四是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金融机构要逐步压缩存量贷款,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或退出过快导致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引发风险,危及整体贷款安全。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直接融资。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票据、信托产品以及利用融资租赁、并购重组、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筹资能力,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对各个环节给予辅导和帮助,推进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

4.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由于退出成本较高,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难以退出,使得产能过剩化解困难,所以必须降低企业退出壁垒。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产业过剩行业企业主动退出。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解决企业退出存在的担忧。另一方面要加大淘汰落后的力度,严格执行《新环保法》标准,对未达标的企业执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同时政府制定相应配套制度,解决好淘汰企业劳动力转移问题,以保持社会稳定。

5.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和处置机制。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建立对区域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集团企业或龙头企业总体债务和关联担保风险情况的监测分析机制,对于企业过渡负债、关联担保的情况进行提前预警。对于风险企业存在多头授信问题,涉及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的情况,应积极促进各家债权机构达成共识,依法制定最优处置方案,统一采取行动,形成最优处置结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

[2]赵倩男.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尹瑜.农村金融抑制及其解决思路[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奎.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刘西顺.产能过剩、企业共生与信贷配给[J].金融研究,2006(3).

[6]刘铁彬.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化解[J].财政金融,2013(12).

[7]周雨.基于产能过剩的商业银行贷款合成谬误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鲁晓东.金融资源错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吗[J].金融研究,2008(4).

[9]赵婉妤,姜珊.银行信贷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5).

[10]张日旭.我国产能过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1]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产能过剩治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4).

[12]姜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及策略建议[J].经济师,2014(9).

[13]“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与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及风险防范”研讨会综述[J].金融论坛,2014(7).

[14]吴成颂,周炜,黄送钦.产能过剩下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控股股东的持股结构视角[J].科学决策,2015(5).

[15]魏国雄,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J].行长视点,2015.

[16]刘海明,曹廷求.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政府干预与信贷资源配置[J].经济管理,2015(6).

[17]王立国.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26个行业样本[J].产业经济,2012(12).

作者:刘建康 文青 蔡果 付君文 万博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内江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