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外汇管理论文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一)外汇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评估一般情况下,固有风险评估主要考虑导致风险的风险源、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风险矩阵方法来评估风险,即将外汇管理领域风险影响程度的等级与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等级相结合进行风险评估。实践中,采用专家评价法,组织外汇局系统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及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人员,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外汇业务特点,制定固有风险影响评估标准、结合检查情况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并对每一风险点进行评估。1.固有风险影响程度的界定。从外汇管理面临的风险及风险事件看,前述4类风险的后果集中表现在外汇业务连续性损失、资金损失以及外汇管理公信力和权威受到削弱(即声誉损失)三个方面。为对风险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评级标准(见表3)。2.固有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界定。通常情况下,可根据引起风险的事件发生频率来界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及其变动情况也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即业务流程越复杂、变动越大则风险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亦然。综合考虑提出如下具体评价标准(见表4)。3.固有风险等级确定。赋予单一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较小可能、可能、较大可能和基本确定4个等级值分别为1~4;赋予不同的风险影响程度即轻微、一般、严重、重大4个等级值分别为1~4。根据风险矩阵评估公式“固有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计算固有风险值(R)并确定风险等级。相应的,将风险等级确定为1~4个等级,分别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并用绿色区域、黄色区域、橙色区域和红色区域表示(见图1)。根据表2和表3的评估标准,从外汇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的影响、发生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评估固有风险等级(见表5)。
(二)外汇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依据被检查对象最近一次接受审计或其他专项检查的情况,包括上一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及距上次检查的时间跨度。同时,评估上次审计或专项检查以来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情况。将内部控制有效性界定为4个等级,等级越低表明被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越有效。主要评估内容和评级标准见表6和表7。
(三)外汇管理领域的剩余风险评估考虑外汇管理业务特点,确定采用剩余风险模型,即“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评估确定剩余风险。根据表1列示的风险种类及风险事件,确定风险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见表8),并保持风险权重的相对稳定,当风险状况发生变化时可对其进行相应调整。根据这一权重标准,采用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固有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加权值,确定剩余风险估值,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提供依据。考虑到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级中,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等级与控件处理案制效果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对于同一固有风险等级的业务而言,其内部控制有效性风险等级越高数值越大,该项业务的控制有效性越差。在风险量化评估模型中,控制有效性是减数,其风险等级高,计算结果数值就越小,与剩余风险实际程度相反。为解决这一数值和等级不对应的问题,在具体计算剩余风险值时,将风险值计算公式写成“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权重×风险级别+∑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风险级别)÷(∑固有风险权重+∑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同时,风险评估表中还设计了“C.调整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计算方法同上)。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及成效
在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实践中,课题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并在对A市中心支局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应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根据剩余风险等级确定年度审计计划,提高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整体的工作效率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根据风险评估值的大小,加强对剩余风险估值较大业务领域的审计,合理配置年度审计资源,提高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计划性。实践中,确定审计频率标准为:1≤风险估值<2,审计频率为每3年进行1次;2≤风险估值<3,每2年进行一次;风险估值≥3,每1年进行一次。如对制度建设、应急管理、非现场核查、外债管理等风险估值在3以上的业务领域,建议每1年开展1次检查;对现场核查、结售汇市场管理、货物贸易管理等业务领域,建议每2年开展1次检查;对于个人业务、证券投资管理等业务,建议每3年开展1次检查。
(二)根据剩余风险确定现场审计和后续审计重点,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实践中,在对A市中心支局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时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了审计方案、配置审计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结合A市中心支局业务开展情况及对其上一次检查发现的问题,确定该中心支局的主要风险点98个。二是根据量化评估标准,对98个风险点风险进行评估。经评估,该中心支局3级以上的风险点共36个,主要分布在制度建设、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印章管理、行政许可、国际收支核查、结售汇市场管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外债管理、外汇检查等业务环节。三是依据风险高低确定审计资源配置。如对外债登记管理等剩余风险估值在2以上的业务领域,审计抽样比率提高至20%,并对涉及跨境资金流动金额较大的业务进行了重点审计;对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等业务领域增加审计人员的配备等。内部控制监督人员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关注高风险领域,集中有限的检查资源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大幅提升了现场审计效率。
(三)评估审计发现的风险并深入分析原因,促进提升审计质量在检查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除了向管理者报告A市中心支局外汇管理履职的合规性问题外,更注重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评估、报告了A中心支局检查发现问题的风险等级。检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业务操作领域,如部分业务办理未留存相关调阅清单、资料留存不规范或错误填写内部审批单等,风险程度整体不高。检查组重点做好检查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工作,并视被检查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确定是否安排后续检查。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并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措施和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对象提高完善风险管理,进而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实践,完善外汇管理风险库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实践,对外汇管理领域风险点分布情况进行检验,对现场核查等个别业务领域的风险事件、风险点进行了补充完善,如增加了行政不作为风险事件等内容;对非现场监测分析等个别政策调整的业务领域的风险点进行了相应修订完善,为今后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实践提供较为完善的依据。
三、外汇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难点及对策
(一)问题及难点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缺乏相应的制度依据。目前外汇局各分支局均积极探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促进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转型,允许审计人员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合规性审计内容和程序,但未出台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办法或规定,易导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重点审计与现行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不一致。2.风险导向审计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外汇管理部门的事前审批事项、按规定操作性业务逐渐减少,业务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风险隐患越来越少,而非现场监测等监测分析工作越来越多。如何针对外汇管理形势变化,更加科学有效地识别风险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对法规、操作规程较为明确的合规性风险关注较多,但对非现场监测分析、现场核查等新型外汇管理业务面临的履职风险关注较少,相关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效果。3.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还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在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类风险、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价,为审计实践提供参考依据,这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汇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内部控制风险测评系统,要求检查人员及时录入检查发现的问题并根据系统设置的风险权重对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且风险点分布更新不够及时,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风险、审计查证等方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4.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除了掌握外汇管理各业务领域技能,还需要掌握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等专业知识,且应具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的能力。但目前外汇管理领域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的知识储备、业务实践与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掌握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
(二)推进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对策1.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相关制度和操作依据。为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应修订组织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办法或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等,明确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诸如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影响程度与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级标准,以及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阶段需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剩余风险的估计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提供实务操作规范和技术指导。2.完善外汇管理领域风险评估体系。应加强对影响外汇管理目标实现的一些问题和风险,特别是对与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相关业务风险的识别,综合采用座谈、调查问卷、查阅档案、实地调研、咨询外部专家等方法,全面系统搜集信息,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应加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依托内部控制风险测评系统、各业务操作系统,充分运用计算机科技手段,借鉴国内外相对成熟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构建适合外汇管理业务特点的风险评估体系,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撑。3.加强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队伍建设。应通过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人员参加审计培训与业务学习,特别是组织参加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加强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交流,从相关业务部门交流业务骨干充实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队伍中,经过培训和审计实践锻炼,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方上浦韩红梅门晓波邹兆荣刘莉吕璇徐迎军王雪李先建孙朝华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课题组
第二篇
一、开展外汇管理风险导向审计促进完善风险管理的做法
(一)确定风险种类,开展风险识别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根据外汇局分支局主要职责及业务特点,结合近年来内控监督发现的问题等,确定了分支局面临的风险为法律风险、效率风险、声誉风险和资产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指外汇管理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因执法不当以及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效率风险是指因人员、程序等管理不当造成效率低下甚至业务中断的风险。声誉风险是指因政策制定和调整不当以及与公众关系处理不当等损害外汇管理公信力的风险。资产风险是指因专项经费管理以及在合同订立、变更等方面的失误导致遭受资金损失的风险。为进一步掌握风险分布情况,重点从三个维度对风险点进行了识别:第一,从人民银行、外汇局的各类内控制度中梳理业务操作规范确定风险点;第二,结合历年审计发现问题确定风险点;第三,采用专家法由辖内业务骨干根据工作经验确定风险点。2014年初,根据每年开展一次风险评估的要求,我们根据外汇主体监管业务特点及要求,打破专业条线,将业务操作流程相近的业务进行了归类,开展风险梳理和排查,共梳理出131个风险点。风险点分布在综合类业务、行政许可管理、行政许可类业务办理、非现场监测分析与核查、外汇案件查处管理及其他等6大类41个业务领域。
(二)采用剩余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采用剩余风险评估模型及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对外汇管理领域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模型表述为:“剩余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1.评估确定固有风险等级固有风险是指假设在没有采取内部控制措施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发生错误履职的可能性。在实践中,采用风险矩阵法,即通过风险影响程度的等级与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等级的乘积值评估固有风险等级。将风险影响程度等级分为轻微、一般、严重、重大,将风险发生可能性分为较小可能、可能、较大可能和基本确定;根据两者的乘积值,将固有风险等级划分为低、中等、较大和重大风险。2.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级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被审计对象的业务差错是否被内部控制及时有效地防止或纠正。实践中,重点从“最近一次内、外部审计或其他专项检查情况”以及“上次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检查以来内部控制变化情况”两方面,并确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等级分别为内控有效、内控有一般缺陷、内控有重要缺陷、内控有重大缺陷。3.评估各业务领域的剩余风险值对每类风险赋予权重,并按评估模型加权计算某一业务领域的剩余风险值。在41个业务领域中,剩余风险值在2以上的有外商直接投资管理、外债管理及对外担保管理、案件调查、案件处理等12个业务领域。
(三)重点对高风险领域进行现场检查,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在实践中,检查人员对剩余风险值在2以上的12个业务领域进行重点检查,根据审计准备阶段了解到的业务办理量、业务涉及的跨境资金流动金额等,确定审计抽样比例,将外债登记等业务的检查抽样比率提高至20%,并对跨境资金流动金额较大的业务进行了重点审计;对部分业务增加了审计人员配备,以便及时发现在业务改革过程中因政策传导不畅、业务人员对新版操作规程等掌握不到位等引发的履职风险。根据风险评估方法,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及整改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管理。
二、完善外汇管理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一)采用图表等形象化方式进一步明确关键业务领域的风险分布情况内部审计部门为组织增加价值体现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作为辅助性部门,只有确保各业务部门的关键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才能实现增加价值的工作目标。内控监督部门可在原有风险识别、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及结售汇统计非现场核查、非现场监测分析、现场核查、外汇案件查处、分类管理等关键业务领域,采用绘制业务流程图、风险分布表等方式,进一步梳理明确业务操作流程,并识别各业务环节面临的履职风险,将已识别的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与业务环节逐项对应,提示业务人员、审计人员关键业务环节操作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风险,有针对性地加强控制和审计。
(二)深入分析查找引发风险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风险管理在审计实践中,内控监督人员除了指出管理者应当关注和处理的风险之外,还应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促进提升履职效率、改善风险控制和管理。现有外汇管理风险导向审计研究及实践,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不足,对帮助审计人员提出更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指导意义有待加强。因此,应组织分支局业务人员基于历年来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析外汇管理履职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可探索应用“五个为什么”、失效模型和效果分析、鱼刺图等深层原因分析方法,重点从人的因素、业务系统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产生外汇履职风险的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地应对措施奠定基础,并用于指导审计人员完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升审计成效。
(三)细化内部控制措施,提升风险管理成效在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时,将评估内容简化为“最近一次内、外部审计或专项检查情况”和“上次审计或检查以来内部控制变化情况”两个方面,有利于提高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效率。但这一评估方式没有对某一业务领域的具体控制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在帮助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明确控制措施、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指导作用不强。因此,应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结合分支局履职特点,从督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明确落实责任和加强履职问责等方面细化风险应对措施,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在开展风险量化评估阶段,审计人员则可对具体的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即控制有效性进行定性分析并赋予相应数值,结合剩余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确定剩余风险等级值,以提高审计资源配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四)加强对内控监督人员的培训,促进提高风险管理技能加强风险管理对外汇管理内控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求。内控人员既应懂业务操作,了解外汇管理业务变化及监管重点,还应该掌握风险识别、评估相关技术、风险转移方法等风险管理技能。因此,应在外汇管理业务操作和内控监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等方面,加大对内控监督人员的培训,并督促其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和技巧,为促进完善风险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王雪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