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范文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

[摘要]国内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作为风险防范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审计优势,保障普惠金融稳健有序发展。本文以6个重要审计项目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开展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审计。

[关键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策略研究

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做相应调整。现阶段,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内部审计机构应明确以下审计原则,充分发挥正向建设和服务职能。

(一)助力原则内部审计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当参与者、助力者。对普惠金融新战略要从包容、扶持、呵护的角度促进其健康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业务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咨询顾问原则内审机构要利用自身的独立性、专业专注性及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建设服务职能,多为经营条线提供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客户营销、内控分析、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融智服务。

(三)内外有别原则通常情况下,内外检查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内部审计应多关注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内部制度的遵循性、流程操作的规范性、轨迹记载的完整性、风险防范的健全性以及客户信用风险、员工操作风险、公司声誉风险等内容。

(四)持续跟进原则普惠金融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会催生许多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这就要求内审机构建立普惠金融审计工作长效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应加强业务管理模式、制度、流程、风险等的研究学习,与业务发展协同共进,为后续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做好专业储备。

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范围应根据审计定位、目标和原则的不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现阶段,根据“助力”等审计原则,应重点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外部欺诈风险审计、客户精确营销审计、合规经营审计等审计项目。

(一)普惠金融经营管理状况调查1.关注政策理念传导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将外部监管、总分行有关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精神和新制度,及时、完整地传达到基层机构;员工是否准确掌握全行战略意图和导向,对普惠金融认知是否存在偏差;员工士气是否良好,是否对业务拓展存在“不愿贷”“不敢贷”等畏难情绪。2.关注营销模式转型是否到位。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核心是否确立,获客渠道是否以平台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融合是否恰当;总、分、支机构间营销定位是否清晰、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部门间客户资源共享是否充分,信息传递渠道是否通畅,联动营销机制是否建立;网点布局是否合理,营销团队建设是否滞后,客户经理数量是否充足;目标客户准入是否已将工商、法院等失信客户剔除,是否已自动识别客户关联关系,满足统一授信管理;大数据白名单客户是否精准,重要信息有无缺失等。3.关注产品适配是否到位。了解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是否健全,能否覆盖所有需求群体;产品灵活性如何,能否满足不同客户群体个性化需求;产品升级迭代是否迅速,能否满足市场变化;大数据创新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同业间有无替代或功能趋同的产品;线上操作的是否便利快捷,产品资金价格是否合理等。4.关注激励约束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及时调整KPI、等级行等考核方案,增加相关指标权重;对营业网点是否实施穿透式考核,能否做到任务到点、责任到点和激励到点,相关奖励费用是否存在被截留现象;是否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环境、业务发展重点或风险控制能力等情况,对不同分行设置差异化的风险警戒水平,并对其授权进行动态调整;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容忍率设置是否合理,员工尽职免责、责任认定相关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按照信贷作业模式的不同,分别对全流程线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流程线下三种业务模式制定不同的责任认定标准等。

(二)新产品或新系统风险评估内部审计对银行新产品或新系统的风险评估一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开发过程中,作为重要参与成员全程介入,同步提供专业建议;二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完成测试准备试点前,对关键风险点和配套内控措施完备性等内容提供预评估意见;三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提供后评估优化建议。在实务中,由于受职责权限、人力资源等因素限制,内审部门通常仅提供后评估优化建议。1.从产品定位、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入手,了解产品关键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探究新业务模式下的风险管控方法,为产品的制度完善提出专业意见,从源头上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防范后续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系统性风险。2.对业务系统的逻辑设计、主要功能及运行反馈等进行研究分析,必要时可进行穿行测试,检验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提出优化建议。该类审计咨询与IT专项审计侧重于信息技术查证有明显区别。3.提供常态化监测服务。发挥内部审计优势,跨条线、跨系统、跨层级整合资源,编制非现场模型,监测普惠金融产品的关键风险点,定期反馈结果,作为经营管理部门风险防控的重要补充。

(三)客户外部欺诈风险防范鉴于现阶段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在此以防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欺诈为例。审计查证要点见表1。

(四)数据挖掘助力精确营销内审机构可尝试研究客户群体行为特征,识别风险因素,总结归纳客户群体批量挖掘与风险识别方法,将目标客户“白名单”提供给经营部门参考。1.内部数据挖掘目标客户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语言,将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间的不同业务系统数据,通过关键字段进行关联,取得信息完整的数据表,再经过筛选、计算、排序、去重等方式加工处理后,获取结果记录。内部数据挖掘举例见表2。2.外部数据挖掘目标客户的方法。主要是指从商业银行已定期批量引入或线下个别获取的外部数据(如工商、法院、海关、人行征信、万得Wind、楼盘大数据等)出发,通过关键字段与银行内部业务数据搭建“桥梁”,建立客户或业务与外部数据的对应关系,从而起到补充相关信息的作用。外部数据挖掘举例见表3。

(五)业务指标真实性检查部分银行机构为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或内部考核需要,采取弄虚作假方式,虚增客户和交易总量,以完成经营指标或套取奖励费用。1.外部监管指标驱动方面。2018年银保监会对普惠金融提出“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审计查证可筛选信贷客户规模属性由“大”变“小”或发生多次调整的审计样本,重点审查客户属性变更事项是否经过审批,有无超权限审批,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等。2.内部考核任务驱动方面。在了解审计对象具体考核方式的前提下,重点审查基层机构是否存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突击完任务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批量客户关键时点前后短借短还;是否存在利用员工、亲属等控制账户虚增交易量;关注是否存在多个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并不使用,停滞一段时间后直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异常现象,查证其贷款利息还款来源是否合理、是否来自银行控制账户等。

(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内部审计应重点审查以下方面:商业银行是否尽到真实、全面披露所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义务,是否存在夸大收益、掩饰产品风险,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现象;是否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贷款质量和资金价格是否满足监管“两控”要求;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服务歧视或霸王条款等问题,影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是否健全,能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依法求偿权;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进行合作时,信息的采集、使用与交互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个人隐私或信息安全隐患等。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支持与服务普惠金融事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应坚持“揭示风险、服务发展”的理念,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防微杜渐,为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又要积极践行服务理念,为促进实施普惠金融战略添砖加瓦、建言献策,彰显审计价值。

作者:范晓阳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总审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