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在2014年已经深入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并且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经济得到稳定增长的一年。因为商业银行是经济调节器,因此它在稳定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被寄托了重要的使命。我国每一届的领导人都曾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要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要创新业务。
一、促使金融业务的空间得以拓展
首先是要创新中间业务。第一,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具有较短的发展时间,并且,目前我国很多消费者对这一系列的金融产品还不是很熟悉。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立足于基础金融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的金融投资工具[1]。改革开放对于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段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迎头赶上,并且借助蛙跳效应来对我国的金融产品市场加以完善。第二,我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积极拓展相关的业务,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将新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业务推出。第三,对信托业务加以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立足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能够让消费者满意的信托业务创新出来。其次是要创新资产证券化[2]。资产证券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金融风险,但它也存在着有利的方面。资产证券化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是分离与重组风险和收益,它能够更加有效的配置资产,并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对资产证券化可以释放银行部分资本这一作用进行充分认识,但是,也一定要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去全面发展资产证券化,所以必须要稳扎稳打。
二、对产权制度模式加以改革
持续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结合的国家所有制产权制度,能够扭转商业银行忽视风险、效率较低、指令吃饭的局面。正因为没有清楚的界定产权关系,导致银行获取利润的欲望特别强烈,由于它不具备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它也不在意亏损。一定要打破旧的产权制度,才可以建立起新的产权制度,逐步地从真正意义上让职业经理人能够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权,让他们在经营商业银行的时候必须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对于一些不合格的经理人应该将其辞退,同时要鼓励经营效益好的经理人。这种做法就能够有效避免国家指派产生的不良后果,防止商业银行变成僵硬的政府式机构[3]。例如,国企可以轻而易举的在我国的银行获得贷款,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产权原则上是一家人,然而,这对于大多中小企业以及想创业的大众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限制,他们如果想要从银行贷款以促使自身营业额的资金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就一定要有大量的担保,但是对于刚起步的中下企业来说,是难以达到一些相关要求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都难以贷到想要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走关系和走后门的不良现象,在没有对贷款者的偿还能力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贸然贷给他们大量资金,就极易导致商业银行在将来出现不良资产的现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在金融规章当中明确禁止不合理的走关系行为,同时还需要颁布严格的禁令,对这些行为加以严惩。
三、大力发展科技
(一)金融电子技术现阶段,我国也已经进入到电子信息时代,商业银行为了能迎合历史发展趋势,也积极采用当代的新网络技术和金融电子技术。在当前这种环境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要积极研发新的金融电子技术,才可以获得发展的主动权。首先要加大力度推进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以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相关应用软件、信息处理电子化以及卫星通讯技术等组成自动网络系统,以便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精确和全面的服务。
(二)加快创新科技的步伐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创新科技的步伐,促使网络金融业务能够得到更多国内客户的信赖,从而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同西方进驻银行进行竞争时能够拥有客户群基础的相对优势。此外,还应该促使金融业务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使之能够和升级的网络技术、进步的电子技术水平等快速充分的结合起来。为了能够加快创新科技的脚步,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和地方院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加大支持院校发展的力度。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对高校研究金融的专业教师提供赞助,特别是关于银行方面的金融研究项目,教师既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馈给银行,同时也可以将其讲授给学生。可以借助开设专门奖学金的措施,鼓励学生研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可以选派学生提前到商业银行实习。可以支持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到外资银行工作,等他们积累到一定经验的时候,再将其挖掘到商业银行当中,并让其为商业银行服务。目前,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制造假ATM机,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对ATM机进行升级改造,利用瞳孔、指纹检测技术,一般情况下,指纹和瞳孔是不可能被盗的。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创新其金融业务,才能够有效的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
作者:宋昱增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