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范文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

对信贷结构的认识

信贷结构的表面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的分布构成,是信贷总量变动的结构基础和支撑,其内在形态是信贷资产总量中各品种、客户、行业、区域、期限等多层次的有序组合。它既有数量特征,也有质的规定。通常讲某行业或某客户所占份额或比重是信贷结构直接的数量特征,信贷资产总量内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信贷结构的派生数量特征。信贷结构质量特征主要是指在总量内务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社会经济发生较大变化或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要求或目标发生重大调整时,原先的信贷资产分布构成就会发生相互更替,一些主要品种、主要客户、主要行业就会变为次要品种、次要客户、次要行业。这种变化推动着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深刻理解信贷结构的内涵,全面把握其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对于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把信贷结构简单地归结为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忽视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就会对信贷政策取向产生误导。信贷结构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它还要受经济、社会、市场、客户、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要满足风险防范与控制基础上的收益最大化目标,依据这个目标来不断地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结构不断地优化。信贷结构的调整是对信贷资产分布构成比重和比例关系的调整。信贷行为一旦发生,不论是对客户的信贷进人还是退出,信贷总量的增加还是减少,都会反映为信贷结构的调整,都会引起信贷结构内在关系的变化。信贷结构还是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研究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潜在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水平。就此而言,信贷结构调整是加快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是优化信贷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通道,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通常是把重点放在对单一客户的管理上,而对不同期限和不同风险的信贷产品、对集团客户和关联客户、对具有相近风险特征的客户群体、对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客户群体、对在某一区域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客户,在信贷管理上则显得较为薄弱。信贷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客户、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就容易导致信贷结构的局部失衡,形成现实的或潜在的结构性信贷风险。这些局部的信贷风险从表象上看,似乎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是对信贷结构管理这个深层次问题缺乏足够认识所导致的结果。

对信贷结构调整的理性分析

信贷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信贷结构的性质表明,信贷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其具体方式常常表现为,日常性的微调和阶段性的大调。日常性微调用来解决信贷资产存量结构在市场变化中的衰变、劣变,是商业银行面对变化的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时效性较强,但对整个信贷结构影响较小。阶段性大调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进行的信贷结构重大调整,它主要是对信贷结构目标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它需要一个渐进的、不间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说,只要有信贷业务,就存在信贷资源的配置,就有信贷资源的分布构成,就需要有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信贷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长期任务。

信贷结构调整必须遵循“三性”原则。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有机统一是衡量和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分布合理性的尺度和标准,是确定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依据。信贷结构调整是要有成本的。信贷的进入或退出都是一种交易行为,交易成本是进人或退出成本的核心部分,包括银行为实现信贷进入或退出收集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执行成本、机会成本等。根据成本一收益均衡的原则,只有当进入或退出的成本小于收益时,这个交易才是可行的。如果成本等于甚至高于收益,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个交易了。具体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就是不断增加高收益、低风险的信贷资产比重,降低高风险、低收益资产的比重,控制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比重。同时,还应注意流动性风险,在期限上把握好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信贷的期限结构失衡很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信贷结构调整要通过机制来激励。信贷结构的调整对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来说,如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尽管统一法人的体制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执行统一政策,但分支机构由于受到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驱动,会进行逆向调整。因此,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式选择十分重要。阶段性的重大结构调整可采取强制性的、指令性的方式来实现,日常性的调整可通过引导性的方式来实现,如通过内部资金价格来引导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确定的目标进行信贷结构调整。这是成本最低的信贷结构调整方式。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市场信贷资金供求状况和信贷结构调整的要求及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来引导分支机构的信贷投向,抑制盲目扩张和资源的过度占用,尤其应当对不同的资金投向实行差别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和流量分布按目标结构要求的方向运动。同时要加强对分支机构信贷交易行为的评价与考核,并将结果与其收入分配挂钩,以强化约束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避免分支机构逆向选择客户、决策信贷资源配置,激励分支机构服从全行整体资源调度,形成按总行规定的要求来配置信贷资源的内在动力和调整的主动性,在管辖范围内实现信贷结构调整目标。

对信贷结构调整的把握

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方向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预测基础上的一种超前性调整。对未来的分析判断、预测本身就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对决策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要有一个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与计划并作为指令性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并以信贷目标结构来评价各分支机构的信贷行为。由于信贷结构调整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需要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决策层应在可以预见的诸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本质性、长期起作用的关键因素。

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商业银行发挥比较优势的调整。一个前瞻性强又有实现可能性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本身就是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层决策水平、决策能力的一种体现。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目标要避免雷同化,每家银行的比较优势不同,信贷结构调整的目标也会不同。商业银行应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信贷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来防范和控制风险,来提高单位信贷资产的盈利能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信贷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因此每一家银行都应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谨慎把握,做自己最熟悉领域里的业务。对比较陌生的领域要谨慎,对一些比较“热”的信贷对象,不能盲目跟从,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调整。由于信贷资源量的有限性和信贷业务的风险性,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给商业银行以积极的引导,既不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又利用好有限的信贷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缺资金、缺资源,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因此,政府部门要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要求,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方式来引导社会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预期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中小企业等。这样既可以加快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又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可以避免盲目投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这几年国家利用国债项目拉动内需,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一部分信贷资金从传统的生产流通领域流向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仅使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而且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也得到了优化。